少年时期捕鸟的趣事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和同伴们还是青少年时期,老家住在乡下,在那个年代里,农村的孩子们在屯子里没有更多的游戏,春夏季去河套里上树掏鸟蛋和捕鸟等等。
在我童年和少年时,春夏季我和同伴们经常干着捕鸟和掏鸟蛋的淘气事情,到了盛夏温度暖和时,我们去河里游泳,抓鱼和钓鱼,还有很多的淘气玩耍游戏。等到了秋冬季,我们就开始捕鸟,这个时候有些不迁移的鸟儿就在本地过冬了,其中的麻雀就是人们经常捕捉的一种鸟类之一。麻雀把窝搭在人们居住房屋的屋檐下,它们很少去野外生存,那个年代里农村社员们都住的是土草房,麻雀就住在土草房的房檐上,或者是瓦片底下。它们用毛草在瓦片下和房檐上的缝隙间编织好窝,而且特别隐蔽,风雪雨水都刮不到,人们平时也很难发现。我和伙伴们为了捕捉到麻雀,可是费了很多心思,想尽一切办法去捕捉它们,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冬天下雪的时候,这是捕捉麻雀的最佳时机。因为这时候大雪把地面盖得严严实实,麻雀只能在人们居住的地方来寻觅食物。这时开始捕捉麻雀很容易。其中下铁夹子,放上粮食把麻雀诱引到铁夹子上,一吃食就被夹子夹住了……
捕捉麻雀有好几种方法,比如下“压拍子”,就是将一块厚的木板有一定的重量,如果没有太重的重量,就要在木板上加一些重量。在这些都准备齐后,找一处比较僻静的地方,而且常有麻雀在这里觅食,把木板放在这个地面上,木板下面撒一些稻谷。然后用一根木棍拴上绳子,把木板的一头支起来,绳子最好需要二三十米的长度,绳子的一头拴着支棍支起木板,另一头拉到一处人可隐蔽的地方躲起来,等着麻雀来觅食。这时因为雪天,麻雀觅食一来就是一群,等麻雀越来越多的时候,放松警惕都钻进支起的木板底下吃粮食时,突然快速拉绳索,这时木板迅速落地,就会把麻雀压在木板下面。这样的方法每次都会捕捉到很多的麻雀,当然有时可能会捕捉很少,在那个年代里,麻雀被人们列为四害之一,因为它偷吃田地里的庄稼,所以人们都在捕杀麻雀。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方法捕捉麻雀,那就是在夜晚的时候,用手电照着房檐上的麻雀窝,去活捉麻雀。冬季到了晚上九点以后,几个同伴拿着手电,扛着木梯子,轻手轻脚的走在居民住户的房檐下,用手电照着房檐上的麻雀窝。麻雀夜晚警惕性特别高,但它们的视力很差,它们夜晚不是直接钻进窝里,而是躲在窝边上。这时拿着手电照到它后,它被手电的强光照懵了,立即关闭手电,同伴们悄悄把木梯子放好,爬上梯子。接着在打开手电照准麻雀躲藏的位置,伸手就把它捉住了,基本上一捉一个准,而且都是活捉的。除此之外还有下套捉麻雀等方法,同伴们把抓住的麻雀,一般情况下都是用火烤熟了吃掉,当然这些事情都是少年小孩子们干的,大人是不做这些淘气的事情的。
捉麻雀和野鸟的方法还有下套和用滚笼子捕捉野鸟和麻雀,这样的方法也比较简单和省事。下套就是把一捆稻谷分成几把,然后在稻谷的秸秆上拴满了结实的细绳套。这些细绳套都是用细的钓鱼线做的,特别结实,而且都是白色的,在稻谷的秸秆上不易被鸟儿发现,鸟儿在觅食时会被套住。这些稻谷拴满丝套后,就放在野外田地里的树枝上,或者自家的园子里果树枝上就不用管它了,每一两天去看一次套住鸟没有。滚笼子比较复杂,就是用树条或者竹条,铁丝编制好鸟笼子,在鸟笼进口处设计一个滚动的圆磙,磙轮上放上食物,鸟落上去吃食物时就会磙进笼子里面,只能进不能出。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在路边散步,惊奇地发现一位老爷爷挑着两个被黑布罩住的笼子在散步,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老爷爷挑的啥呀,还那么神秘?突然,我隐隐约约听见了几声鸟鸣,我向四周看了看,没有鸟啊,于是我想起那个“神秘”的笼子,一下子便明白那个所谓的“神秘笼子”其实就是鸟笼。
看到这种情形我顿时眼前一亮,心想,要不我也去捉个鸟来玩玩吧!心动不如行动,想着想着我便迅速跑回了家。我首先找来一个家里闲着的小菜筐,然后把菜筐顶部用细铁丝网封住,留下一个可以伸进手的小门。在把这个小门用橡皮筋拴好,在用一个小支棍把门支起来,这根支棍必须特别灵敏,然后在支棍下面和笼子里面放上几种粮食做食物,诱引鸟来吃食。鸟食紧连接着鸟笼的小门拉手,只要是轻轻一碰就会立即关上鸟笼门,这时鸟就困在鸟笼子里了,就这样鸟就被活捉在笼子里。连续几天都在捕鸟,捕捉的鸟有苏雀,有“蓝大胆”和麻雀等等,时间久了鸟捕捉多了,有的给放掉了,有的被我用鸟笼子里养起来,每天听着鸟鸣我心里很自豪和舒适。
在那个年代里在贫困的农村,富饶的天地。生活的重担让成年的我总是怀旧,回忆起童年的生活。让我们挂牵的除了记忆深刻的人和事,应该还有无忧无虑的童年。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娱乐方式还是很单一的,少年的男孩子们放学后写完作业后或者周末,没有其它的游戏可玩,爬树捉鸟和捅马蜂窝,绝对是惊险又刺激,扣人心弦,成为少年生活里饶有兴趣地回忆。对于身手矫健的男孩子来说,捉鸟可是我们大显身手的舞台。大家在众目睽睽之下,放下书包,脱下鞋子,然后向两手吐口唾沫,揉搓几下,吸口气,抓牢树干,蜷缩身体,迅速向上攀爬。因为鸟窝多在大树的枝叉上,承受力差,大人和体格健壮的人只能望洋兴叹,不敢冒险。这时候,那些身材弱小但身手敏捷的孩子们就脱颖而出了。每个屯子里都有这样的孩子,令人艳羡,可惜我是空有心而力不足的旁观者,实在是童年记忆里的憾事。
当时我们老家的屯子里,遍地都是大小树林,多是杨树,柳树,榆树,槐树。柳树粗壮枝叉多,容易攀爬。像杨树和榆树均是树干笔直,攀爬难度高。我们屯子地处蚂蜒河湿地腹地的平原区域,是鸟类和水鸟繁多的地区。平日常见的,多是麻雀,燕子,喜鹊,黑卷尾,野鸭和大雁等等。有些鸟类冬季就南迁走了,秋冬季节麻雀和苏雀比较多,这些鸟类以房屋角落为巢。当时村里爬树捉鸟,有两个人的名气最为响亮,我的邻居李军是五年级的学生,短小精悍,手脚麻利,绰号猴子。对于这个绰号,李君不但不生气,还沾沾自喜。女生王丽华,四年级学生。短发,爱说爱笑。她爸爸是公社中学的体育老师,估计有遗传基因吧,王丽华身手利索,且性格像个男孩子。如果男生发现隐蔽的鸟窝,多会找李君协商,成果分半。对此,毫不介意,他需要的是过程,是让伙伴仰慕的目光。王丽华爬树捉鸟,其实没几次,毕竟是女孩子。但仅有的几次,已经彰显出她的实力,伙伴们认为王丽华的身手要胜于李君。
有一次王丽华爬树捉鸟,捉到黑卷尾的幼鸟,两只大的黑卷尾一直在她头顶盘旋,鸣叫,保持着随时袭击她的架势。王丽华一手抓住幼鸟,一手攀着树干向下滑。一只黑卷尾突然冲着她的脸啄来,她一阵惊慌,没注意裤子被树枝叉划破了,露出内裤来。她羞臊得丢下幼鸟,迅疾下树,直接跑回家,从此她再也没掏过鸟窝。王丽华最后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市里当了中学老师。如今她也将近不惑之年了,早就退休了,不知她是否还记得童年时捉鸟的趣事。当年觉得掏鸟窝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残忍的,鸟窝里有时是幼鸟,有时是鸟蛋。
幼鸟多被当场摔死,遇见长有翅膀的幼鸟,人们则会在鸟腿上系上细细的绳子,控制它飞,结果还是蹂躏致死。虽然这些事情已经过去几十年了,现在我的孩子都四十多岁了,饱经沧桑的我们,每当给她们讲起捕鸟的故事,就连外孙子都大笑着说:“姥爷你们小的时候为啥那么淘气呢?”我只是勉强的回答,那个年代里农村的孩子们淘气无事可做,捉鸟玩呗?我到现在没有养过一只宠物。我喜欢小动物,但它们太脆弱了,一场莫名其妙的病,或者一次意外,都可能要了它们的命。那样的话,以前它带来所有的欢乐,都会换来伤心的泪水,所以,我没有心思去养这些宠物。有句话说得好:“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一切都成了回忆。现在的屯子与以前相比早已面目全非,年代久远的树木基本被砍伐殆尽,至于各种鸟,已经很难见到了。
现在的老家农田里,庄稼刚露出头,各种除草剂轰炸式喷洒,草没了,树林也没有了,本来很好的河套地带都是茂密的树林和草场早就不见了,一切都被开垦为稻田。环境和自然生态遭受严重的破坏,原有的各种野生鸟类基本上看不到了,而且还有很多河套地带野生动物,比如野兔,狐狸和大型野生鸟类也在春夏季根本就没有了。我真的不敢想象,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最近几年里,老家的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的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大搞退耕还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有些在河套地带的野生鸟类和小的野生动物正在恢复。我相信只有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我的家乡会同其它地方一样,自然生态环境一定会恢复到平衡状态,而且会越来越好。
我记得少年捕鸟时,有一天,母亲过来教育我说:“小鸟也是一个生命呀,它也有爸爸和妈妈,你抓住了它,它的爸爸妈妈也会着急的,把它放了吧。”我说:这可是我辛辛苦苦才捉到的,怎么能放了呢!此时,我忽然听到窗外有“叽叽喳喳”的鸟叫声音,我跑出去一看,大树上有两只大麻雀望着我手里的麻雀悲惨地鸣叫着,它们大概就是这只麻雀的父母吧。我又忽然想起了自己,如果我被坏人抓走了,父母也会着急的。想着想着,我把麻雀捧到眼前说了一声:快去找你的父母吧,不然它们该着急了!说着,我便把这只麻雀给放飞了。它们一家三口团圆了,高兴得在树上又“叽叽喳喳”地叫了起来,这一次的叫声比上一次甜美得多了,望着它们一家三口的团圆,我欣慰的笑了。
童年时捕鸟的趣事现在回忆起来感觉特别幼稚可笑,可是这些趣事如今回忆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
【编者按】童年的趣事在回忆中鲜活了起来,生动的画面一幕又一幕,抓麻雀的套路还层出不穷,这些都是作者儿时的快乐时光。文章主题鲜明,有了生活阅历后,思想境界提升了,对人类生活的大环境有了新的认识,深刻认识到呵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