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抗战】黑龙江抗战时期典型战例三大特点

作者: 雪花 点击:667 发表:2025-03-05 11:08:24 闪星:8

摘要:黑龙江地域自古以来战事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该地域的战事有近万例,其中有300多次战斗是典型战例。从这些战事看,更多地发生在东北抗联时期。简析这些典型战例的起因、战斗经过、交战结果等,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特点:诱敌深入、集兵围歼、牵制打去。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分析这些典型战例,对于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传统,激励后人,彰显和平理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九·一八”事变后,民国二十年九月初三(1931年10月13日),东北军驻黑龙江齐齐哈尔各部在马占山等爱国将领的率领下,打响了中国抗战第一枪,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在加深对战争特点的认知和领悟中,我们更加坚定跟党走的信念,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抗联精神。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分析这些典型战例,对于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传统,激励后人,彰显和平理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黑龙江地域自古以来战事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该地域的战事有近万例,其中有300多次战斗是典型战例。从这些战事看,更多地发生在东北抗联时期。简析这些典型战例的起因、战斗经过、交战结果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特点一、诱敌深入

  在黑龙江抗战年代,面对装备精良、气焰嚣张的日军,抗联将士凭借着非凡的智慧与无畏的勇气,运用诱敌深入战术,打出了一系列经典战例,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抗日联军在严寒中巧妙伏击战例——冰趟子之战:1937年初,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率领部队在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中与日军周旋。日军得知抗联行踪,调集重兵,妄图一举歼灭。赵尚志深知敌众我寡,正面交锋难以取胜,遂决定利用地形诱敌深入。

  他将部队带到一处名为冰趟子的地方,这里是山间的一条峡谷,冬季时,泉水涌出结成厚厚的冰层,形成天然的“冰道”,两侧是陡峭的山坡,易守难攻。抗联部队提前在山坡上构筑工事,埋伏兵力。

  当日军追至冰趟子峡谷地带,行军速度大减。抗联部队抓住战机,从两侧山坡居高临下发起猛烈攻击。日军在冰面上站立不稳,武器装备优势难以发挥,只能被动挨打。激战持续数日,日军伤亡惨重,最终狼狈逃窜。冰趟子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黑龙江地区民众的抗日信心,也让日军见识到抗联战术的灵活与威力。

  抗日联军在绝境中诱敌突围战例——十二烈士山之战:1938年,东北抗日联军第四、五军部分队伍,在执行任务途中遭遇日军重兵包围。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保存主力部队,以冷云为首的8名女战士和四军的4名男战士主动承担起掩护任务,他们且战且退,向着一处高地转移,有意吸引日军追击,为大部队突围创造机会。

  到达此山后,他们凭借有利地形顽强抵抗,日军多次进攻都被打退。这时,12名男女战士的弹药已经耗尽,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最终全部壮烈牺牲。虽然这场战斗以悲壮结局,但他们成功牵制住日军,使主力部队得以安全转移。这一激战,此山得以命名。同时,也是黑龙江抗战中诱敌深入战术在绝境下的英勇实践,展现了黑龙江军民为了民族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抗联精神。

  抗日联军在战斗中巧设“埋伏圈”战例——北兴镇之战:1940年3月,驻齐齐哈尔的抗日联军第三路军3支队,决定歼灭克山县北兴镇的日伪“讨伐队”,为抗日军民除害。

  为确保战斗顺利进行,队长王明贵亲自带领部队,在距离德都5公里的13号屯布置了引诱敌人上钩的阵形,做好了一举歼灭来犯之敌的准备。“讨伐队”进入埋伏圈遭到突然袭击,被打得人仰马翻,死伤40余人。

  为继续诱敌深入,3支队北退4公里设好埋伏,待敌上钩。敌人受挫后疯狂反扑,抗日联军运用有利地形,又把“讨伐队”打得溃不成军。这一战例,是抗联将士智慧与热血的结晶。他们以弱胜强,以智取胜,为抗击侵略者立下不朽功勋,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特点二、集兵围歼

  在黑龙江广袤的土地上,当年日寇横行,烧杀抢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夺取抗战的胜利,抗联将士采取集兵围歼的战术策略,在多场重大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展现出抗日联军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与卓越的军事智慧。

  抗日联军打响武装抗日第一枪战例——江桥之战:1931年11月,嫩江大桥成为抵御日军的关键防线。马占山将军率领防军在此布防,面对日军多个师团及张海鹏伪军的联合进犯,他毅然决定集中优势兵力抗击。

  黑龙江防军在江桥一带集结兵力,利用地形构筑工事,将步兵、骑兵、炮兵协同部署。战斗打响后,日军凭借先进武器和空中优势,对江桥阵地展开猛烈攻击。抗联将士们毫不畏惧,凭借坚固防线顽强抵抗,在激烈的交火中,多次击退日军进攻。在马占山的指挥下,部队灵活运用集兵战术,当日军进攻时,把优势兵力集中于重点防御区域,以交叉火力给予日军重创。当日军出现进攻间隙时,抗联迅速集结部队进行反击,组织小股精锐力量迂回包抄,扰乱日军阵脚。

  尽管最终因敌众我寡且装备悬殊,江桥防线被迫放弃,但江桥抗战作为中国军队有组织、有领导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彰显了黑龙江军民不屈的抗争意志,其意义深远重大,为后续的抗日斗争开辟了广阔之路。

  抗日联军开展“反讨伐、反围剿”战例——三江地区之战: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了消灭抗日联军,制定了大规模“讨伐”计划。从1937年11月至1939年3月,日军纠集25000名日伪军,对战斗在北满三江地区的抗日联军进行疯狂的“讨伐”。

  黑龙江抗日联军采取针锋相对的战略,开展“反讨伐、反围剿”的斗争,伺机消灭日伪军的有生力量,夺取“反讨伐”战斗的胜利。

  1937年冬,抗联第七军为粉碎敌人的“讨伐”,把全部优势兵力集中到虎林、饶河地区,有计划地派出小分队与敌周旋。从1939年2月至1940年10月,抗联第三军在德都、海伦、讷河等地,集中优势兵力与日伪军进行300余次战斗,攻克县城、村镇27处,毙敌500余人,俘虏1517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这一战役之所以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关键是抗联将领根据战争的发展态势,战场变化和双方作战意图,运用集中优势兵力战略战术,一举歼灭入侵之敌。

  抗日联军英勇不屈发起最后围歼战例——乌斯浑河渡口之战(“八女投江”):1938年10月,抗日联军第五军一部在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渡口与日军遭遇,双方展开激战。冷云等8名女战士隶属该部,在主力部队渡河时,她们负责掩护。

  面对日军的重兵包围,女战士们毅然放弃渡河机会,主动吸引日军火力,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她们依托河边的有利地形,紧密配合,集中火力顽强抵抗,成功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为主力部队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然而,随着战斗的持续,她们的弹药逐渐耗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军,8位女战士宁死不屈,相互扶持着,高唱着《国际歌》,毅然投入乌斯浑河,壮烈殉国。“八女投江”的壮举体现了集兵作战中英勇无畏、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成为黑龙江抗战历史中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特点三、牵制打击

  在抗日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战斗篇章。抗日联军如同一把利刃,不仅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更在战略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牵制作用,为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日联军持续不断袭击日军据点战例——佳木斯等地袭击之战:1938年,抗联部队针对佳木斯周边的环境,以及日军据点不断增多的实际,采取一系列袭击战术,使得日军在该地区的物资运输受阻,兵力调配陷入混乱。这些小规模但持续不断的战斗,不断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和战争资源,使日军无法集中精力实施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从战术层面牵制了日军,让他们深陷泥沼,疲于应对。

  在漫长的抗战岁月里,抗日联军在黑龙江各地频繁袭击日军据点。这些据点是日军控制地方的重要支撑,也是他们得以休整和提供给养的大本营。抗联部队常常趁着夜色或恶劣天气,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或切断敌人的通信线路,或破坏日军的仓库、交通设施等,让日军防不胜防。这一战例说明,牵制敌人,扼守阵地,粉碎敌人的企图,这是战争中常用的战略手段。

  抗日联军利用牵制战法配合苏军战例——攻打孙吴、瑷珲之战: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黑河,总兵力65000余人。在攻打孙吴、瑷珲的战斗中,当地抗日联军袭击日军驻地和兵站,同时开展小分队活动,破坏道路,炸毁桥梁,扰乱敌后方,有效地牵制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使苏军乘胜追击,连续取得战斗的胜利。

  苏军之所以能够取胜,除其本身的武器装备外,便是抗日联军对日军主动打击和牵制的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东三省的游击战争,在全国抗战未起来以前当然不发生配合问题,但在抗战起来以后,配合的意义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那里的游击队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分力量。”(《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07页)


  黑龙江抗战时期的这些典型战例,是这片黑土地上抗联精神的生动写照。同时,也展示了这里的军民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爱国情怀,书写了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熠熠生辉的篇章,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砥砺前行。


  注:资料来源:《东北抗日联军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9月版,《东北抗联精神:用鲜血和生命熔铸的精神丰碑》东北新闻网2022年6月7日,《百度百科》微信网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文章详细阐述了黑龙江抗战时期的典型战例,生动展现了抗联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卓越智慧。通过对诱敌深入、集兵围歼、牵制打击等战术的深入分析,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抗联精神的伟大力量。内容丰富,史料详实,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战例,将黑龙江抗战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对三种战术特点的总结准确到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