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一百三十三

作者: 温国兴 点击:528 发表:2025-03-01 09:56:26 闪星:0

摘要:

在《资治通鉴》卷十三介绍了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南越王赵佗和贾谊。

南越王赵佗赵佗本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人,年幼时便入伍秦军,19岁跟随在秦始皇身边御剑护驾,跟随着秦始皇的脚步南征北战,出街巡视。经过多年的拼杀,赵佗征兵南越,促进了当地多民族的统一,最后归附了汉朝。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洛阳人,西汉初年人,世称贾生。著有《新书》。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汉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贾谊主要有文赋两类 ,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赋则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知名。

《资治通鉴》卷十三记载的原文如下:

 贾至南越,南越王恐,顿首谢罪,愿奉明诏,长为籓臣,奉贡职。于是下令国中曰:“吾闻两雄不俱立,两贤不并世。汉皇帝,贤天子。自今以来,去帝制、黄屋、左纛。”因为书,称:“蛮夷大长、老夫臣佗昧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老夫,故越吏也,高皇帝幸赐臣佗玺,以为南越王。孝惠皇帝即位,义不忍绝,所以赐老夫者甚厚。高后用事,别异蛮夷,出令曰:‘毋与蛮夷越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老夫处僻,马、牛、羊齿已长。自以祭祀不修,有死罪,使内史籓、中尉高、御史平凡三辈上书谢过,皆不反。又风闻老夫父母坟墓已坏削,兄弟宗族已诛论。吏相与议曰:‘今内不得振于汉,外无以自高异。’故更号为帝,自帝其国,非敢有害于天下。高皇后闻之,大怒,削去南越之籍,使使不通。老夫窃疑长沙王谗臣,故发兵以伐其边。老夫处越四十九年,于今抱孙焉。然夙兴夜寐,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汉也。今陛下幸哀怜,复故号,通使汉如故;老夫死,骨不腐。改号,不敢为帝矣!”

齐哀王襄薨。

上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召以为廷尉。吴公荐洛阳人贾谊,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馀。帝爱其辞博,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贾生请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以立汉制,更秦法。帝谦让未遑也。

孔子在《论语》中有一句话:“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汉文帝征服南越王就是采取这样的策略。陆贾到了南越,南越王赵佗很害怕,叩头谢罪,表示愿意接受汉朝的诏令,长久地做汉朝的藩臣,履行进贡的职责。于是赵佗在南越国内下令说:“我听说两个英雄不能同时并立,两位贤能的人不会同时在世。汉朝皇帝,是贤明的天子。从今以后,我去掉皇帝的称号、黄屋车、插在车衡左边的大旗。”接着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蛮夷的大首领、老夫臣赵佗冒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老夫原本是从前的南越官员,高皇帝有幸赐给我赵佗印玺,让我做南越王。孝惠皇帝即位,从道义上不忍心与我断绝关系,所以赏赐给老夫的东西非常丰厚。高后临朝执政时,歧视蛮夷,发出命令说:‘不要给蛮夷南越金、铁、农具、马、牛、羊。如果给他们,就给雄性的,不要给雌性的。’老夫身处偏僻之地,马、牛、羊都已经老了。自认为祭祀时祭品不丰盛,犯了死罪,派内史藩、中尉高、御史平三批人先后上书谢罪,都没有返回。又风闻老夫父母的坟墓已被破坏铲平,兄弟宗族已被诛杀判罪。官员们相互商议说:‘现在在内不能得到汉朝的振兴帮助,在外没有什么可以自我抬高与众不同的。’所以更改称号为皇帝,在自己的国家称帝,不敢对天下有什么危害。高皇后听说后,大怒,削去了南越的藩属名号,断绝了使者往来。老夫私下怀疑是长沙王在说我的坏话,所以发兵攻打他的边境。老夫在南越已经四十九年了,如今已经抱上孙子了。然而我早起晚睡,睡觉不能安于枕席,吃饭尝不出美味,眼睛不看美妙的女色,耳朵不听钟鼓的音乐,就是因为不能侍奉汉朝啊。现在陛下有幸哀怜我,恢复我原来的封号,像以前一样互通使者;我就是死了,尸骨也不会腐朽。我改去帝号,不敢再称帝了!”

齐哀王刘襄去世。

汉文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治理地方的政绩为天下第一,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公推荐洛阳人贾谊,汉文帝征召贾谊担任博士。当时贾谊才二十多岁。汉文帝喜爱他的文辞和学识广博,一年之内,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贾谊请求改订历法,变换服饰的颜色,确定官职名称,兴办礼乐制度,用来建立汉朝的制度,改变秦朝的旧法。汉文帝以谦让为由,没有来得及实行。

南越王赵佗一开始称帝是因为汉朝高后对其采取歧视政策,在感受到汉朝新皇帝的友好态度后,他能审时度势,放弃帝号,重新称臣,避免了与汉朝的冲突,说明了在面对不同局势时要能灵活调整策略。 

汉文帝以相对温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南越,使得南越王赵佗心悦诚服地重新称臣。这表明在处理国际关系(包括藩属关系)或各种事务中,以德服人往往比单纯的武力威慑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能赢得对方的尊重和顺从。

公因治理地方政绩出色被提拔为廷尉,他又能举荐人才(贾谊),而贾谊年纪轻轻就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并得到重用,这体现了人才无论是在地方治理还是国家建设中都有着关键作用,重视人才、发现人才和合理任用人才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贾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汉文帝虽然认可他的才能,但以谦让和未遑为由没有立即实行。这反映出改革需要谨慎推进,即使有好的改革思路和建议,也需要考虑到时机、实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不能盲目冒进 。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资治通鉴》是一部知识信息量极大的书籍,作者有心研究且论著丰富,实属不已。本文提到的贾谊是历史上少有的英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汉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后为梁怀王太傅。因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天不惜才,人间难留。读史可以让我们明白许多事理,做人,治政,看世事。感谢作者,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