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北方生态文学的真情书写

故乡是人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最初地理空间,也是任何一个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而对于一名作家而言,故乡更是他文学地理中的原乡,也是让作家灵感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原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张顺富先生,新近由吉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生态散文集《美丽查干湖》,就是一部站在人文地理之上,对北方地域文化温度进行真情书写的生态文学范本。
这部书,看似写查干湖这一北方大湖特定地域文化的风俗风物,其实却在对北方地域文化的真情描摹中,以朴实而感人的叙述,为读者呈现出生态文化的迷人魅力。在作家笔下,围绕在故乡的大湖远远近近、里里外外,一米一鱼、一草一木,甚至就连蝈蝈那样微小的生灵,都以作者文学原乡地理版图意义上的物象和事象形成笔端灿烂的景象,并进而呈现出北方地域文学的独特风情。也正如作家在文中写到的那样:“故乡的情思,像一条无形的线,不管你走多远,她永远牵连着你……”正因为作者对故乡爱得太深,诸如植物、动物、乡风、民俗,乃至日常生活、生产等诸多活动,都不由自主地走进作家笔下,成为文学审美观照的媒介,从而才有了这本散文集的地域温度与文学高度。
张顺富先生散文所营造的故乡地理空间,正是依靠查干湖上以及查干湖畔一系列具体的自然物象、人文景观乃至民风民俗的细致洞察与巧妙书写,将查干湖清晰独立于其他湖泊之外,让查干湖文化成为北方地域文化最为令人瞩目的“那一个”。
一座大桥飞架,成为作者与故乡思想交流与沟通的情感媒介,一旦赋予其文学使命,便呈现出一道耀眼的光,照亮作家的故乡情。“站在桥上可见鸥鹭飞逐、百鸟翔集、莺歌燕舞,鱼鹰时不时从水里捉起鱼儿跃向空中,尽展仙姿。向桥的南边望去,无边的湖水白浪滔天、水域接天。再往北一瞧,我的家乡马营村尽收眼底,红瓦蓝瓦,幢幢村屋,展现了和谐、幸福村庄的魅力。绿树、红瓦、银湖、蓝天,煞是好看。”“在家乡马营村,望着查干湖大桥,是人间一道旖旎的风景;站在查干湖大桥望着家乡,又是一幅绝美的乡村画卷。查干湖大桥你是家乡的骄傲!”(《大桥》)
查干湖冬捕素来天下闻名,而作为在查干湖畔长大的作家,顺富先生对查干湖冬捕的历史更是如数家珍:“查干湖捕鱼的历史久远。从青山头出土的捕鱼文物测定,早在一万年前,查干湖人就已经掌握了捕鱼技术。鱼是查干湖人最早的食物之一。现有文献记载:大辽皇帝天祚帝,就经常带群臣到查干湖渔猎。辽代之后,从皇帝到百姓,一代代延续着渔猎文化生活。查干湖人耳濡目染,世代传承,娴熟地掌握了捕鱼技术。无论是夏捞还是冬捕,他们都得心应手。丰富的渔猎生活使查干湖一代代的鱼把头应运而生。这些鱼把头又把渔猎文化展示得淋漓尽致。”冬捕历史已然让人惊叹不已,而冬捕的场面更是让人热血沸腾:“冬捕节设在查干湖渔场总部,几十座冰雕,傲然屹立。冰雕里装上五彩冰灯,灯光闪烁,特别醒目。冬捕节仪式举行得隆重热烈。冬捕节开始,喜炮声声,锣鼓齐鸣,查玛舞跃动。用哈达敬网,用奶酒祭湖,一片欢声笑语。接着鱼把头挥手扬鞭,驱赶两匹骏马拉马轮子,下网冬捕。大网从进网口缓缓入水,奔向查干湖冰湖下的‘水晶宫’。大网在水下走了两个小时后,我们奔向网口观看出鱼。大网刚出水,出的鱼小鱼少。随着马轮子的转动,大网出水有二三十米时,大胖头鱼、锦鲤、草根、红尾金翅、鲫鱼、青根鱼……在大网的拖动下,跳跃摆动。在阳光照耀下,鱼鳞闪闪,银光跃动。”(《冬捕》)历史与现实交织、记忆与现场映照,在作家笔下是那样的自然而和美,有一种超出语言之外的吸引力,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从字里行里我们似乎也触摸到作家心中那难以言说的淡淡乡愁。当然,这里的乡愁,不是愁,而是对家乡的热爱,对故里这北方渔猎文化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故乡未来的深情瞩望:“把查干湖打造成为‘春捺钵,夏赏荷,秋观鸟,冬渔猎’一年四季有主题的旅游休闲胜地。”而这些,都是想把所有美好的祝福送给故乡的大湖:“查干湖持续打造绿水青山的优美环境。查干湖的金字招牌在明媚阳光下熠熠生辉!”(《金字招牌》)
写到查干湖文化底蕴,作家笔底便汹涌起历史的波澜:“查干湖这片辽阔的水域,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声名显赫了。”“早在辽代,皇帝喜好在行营里办公,以便一年四季都能进行渔猎活动,即所谓‘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捺钵’是契丹语,意为辽帝的行宫、行营。查干湖在辽代时,生态原始,是丹顶鹤、白天鹅、大雁的栖息地;查干湖水中的鱼更如繁星点点,游弋在水中。辽代皇帝喜欢丹顶鹤那美丽的身姿、高亢的叫声和长寿的象征。每年春天,为讨吉利,都来查干湖渔猎。皇帝第一箭射下丹顶鹤,讨了吉彩,预示着一年五谷丰收,五畜兴旺。”“查干湖春捺钵,在查干湖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世代查干湖人民难以忘怀。”(《春捺钵》)看似白描式的叙述,却一下子让查干湖的历史厚重起来,那一湖浩渺碧波,也顿时增添了无穷的文化底蕴。“为了适应当时生产需要,制定出一年春、秋、冬捺钵制度,既利于当时工作需要,又符合游牧民族不忘根本,狩猎如同习练军事,提高战斗力,这是一项值得称赞的治国智慧。查干湖生态环境数千年来,能保持湖中鱼儿欢快畅游,空中鸟儿自由飞翔,这是祖国日益繁荣昌盛带来的福祉,是国家后续发展的希望!”(《春捺钵》)是啊,这一湖不是墨,胜似墨,书写的不仅仅是历史,还书写了一方水土的沧桑与坚韧,更有一种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
自古以来,查干湖是北方渔猎文化的“主战场”,更是鱼类遨游的天堂。查干湖鱼类之繁多、查干湖人吃鱼之法的繁复多样,让人叹为观止。而顺富先生仅仅写了几种主要鱼的做法,就足以让人垂涎欲滴了。《铁锅炖鱼》《清蒸鱼》《烤鱼》《黑鱼》《鲫鱼》《怀头鱼》《嘎牙子鱼》……每一种鱼的做法吃法,都让人眼界大开,至于什么《烤鱼排》《烤鱼泡》《蒸鱼子》等等查干湖的独特吃鱼方法,别说吃,就连听都没听过。“查干湖烤鱼,烤出了查干湖丰美鱼肴的新高度。”(《烤鱼》)“查干湖烤鱼排,既有烧鱼的糊香味,又有蒸鱼的鲜嫩;既有煎鱼的干香,又有炖鱼的绵饴。查干湖烤鱼排,以它独有的味道,让美食家们润泽了味蕾,撩拨着他们的食欲,得到了美食家们的推崇,并赢得了广大品尝过查干湖烤鱼排的游客们的一致认可。”(《烤鱼排》)“烤鱼泡味道香醇,入口脆爽,嚼在口里,既绵又有筋性,并且越嚼越香。吃了烤鱼泡,大家感觉比其他鱼的部位好吃许多,这是名副其实的美味佳肴。”“品尝后,大家一致认为,查干湖胖头鱼烤鱼泡,必将成为中华食品菜肴中一道令美食家们和广大食客青睐的新品种。”(《烤鱼跑》)就是这样,林林总总的、具有明显查干湖地理标志性的吃鱼之法,让作家扎实而淳朴的文字顿时变得灵动起来,而北方地域文化的人间烟火温度,暖着读者的心,热着读者的梦,更让北方人的文化自信逐渐升温升华。
不光是水里游的,还有岸上跑的、天上飞的,都在作家笔下翩然生动起来,让人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查干湖的生态之美。查干湖“生态天堂”之美称,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生态文化,不是一般作家随意书写的,而是以出生在查干湖畔这块土地的深情赤子身份书写的,因此他笔下的文学形象是自然灵动的流露。为什么燕子青睐查干湖?因为“查干湖水量充盈,湖畔水生昆虫较多,这是燕子最理想的食物,燕子在查干湖畔生活得很自在。”查干湖给燕子提供了栖息的天堂,而燕子也给查干湖带来无限生机,“农历七月,小燕子会飞了。大燕子带着它们练习飞翔,并学着啄飞虫。春天来时的燕子,经过近3个月的孵化喂养,燕子又多了两三倍,查干湖畔的燕子成群结队地来来往往,上下翻飞,空中曼舞,对话赛歌,这又给查干湖增添了浪漫的气息和欢快的景色。”燕子灵动,让作家欣喜地重返童年,而一片蛙声,又让作家心驰神往,“小时候观蝌蚪、玩青蛙,只是为了欣赏,感觉好玩;长大后,到城里工作时,想起蛙的叫声是那么悦耳、那么和谐、那么高亢、那么动听……查干湖的蛙鸣声,是陪伴我一生最美的音乐,我永远听不够那呱、呱、呱的一片蛙声……”(《蛙》)
由此可见,作家是有心的、细心的,更是对家乡的各种风物怀着极大爱心和耐心的,他没有刻意观察,但童年时的记忆或者偶尔回乡时不经意的体察,就让他对故乡对北方地域文化,有了不同寻常的感悟。于是,他在书写查干湖这一北方大湖的众多物象过程中,以生态文学的形式对北方地域文化进行了探究与思索,从而呈现出作家笔下独特的生态文学景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有一方特色。查干湖不但是禽鸟的天堂,更是人间的圣地。这块丰富纯净的水域,不但有多种多样的鱼类,更是多样物种繁衍的宝地。”(《雁鹅》)
作家笔下的查干湖的生态历史文化的时间史,不仅包括人文精神、地理环境,还囊括了查干湖畔的风土人情等诸多方面,作家还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以巧妙的文学手法,融入了生态环保的时代主题等,使得生动的文学表达有了极强立体感的精神意蕴,同时也在文字间注入了作家对查干湖的美好期待与祝福。“近些年来,查干湖动植物生态变得越来越好。一个天上飞禽云集、地上动物奔跑、湖中鱼儿游泳的和谐生态圈正在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查干湖美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火狐狸》)“时隔60多年,不知家乡的西山上,查干湖獾子还有多少只?真心希望查干湖畔的野生动物多得还像60年前一样!”(《獾子》)“如今,到查干湖观光者吃的黄澄澄的黏豆包、黄米饭,就是查干湖糜子磨的黄米做成的。查干湖糜子1000多年前在查干湖就开始被种植,希望再过1000年仍然是查干湖畔人们钟爱的食材。”(《糜子》)
作家为什么对查干湖心心念念?因为家乡的故事萦绕在怀、家乡的养育念兹在兹。“马营村的大榆树有讲不完的故事,大榆树伴着马营村的村民们世世代代生长在查干湖畔,查干湖水用她丰润的乳汁,哺育着湖畔边生活的千万万个生灵。”(《大榆树》)“查干湖用它丰厚的宝藏养育着我们,我对家乡总是那么怀恋。”(《苣荬菜》)
查干湖畔家乡的变化,也让作家欣喜非常。“如今,查干湖向日葵不但成了经济作物、地方特产,还成了查干湖畔一道亮丽的风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众多观光旅客都喜欢查干湖畔的向日葵。查干湖畔的农民们也围绕着向日葵做文章:什么向日葵地‘向阳游’‘葵花照’‘炒葵花子观摩表演’‘品尝查干湖葵花子’‘向日葵花瓣画’‘小包装查干湖向日葵礼品袋’‘向日葵糕’‘向日葵迷宫’等,不一而足的项目,吸引观光者前来参与,让观光者饱享查干湖向日葵系列作品带来的乐趣,与向日葵相关的项目成了查干湖旅游者的挚爱项目之一。”(《向日葵》)
作家不仅对于故乡的自然和人文物像倾注了无限的爱,对于故乡的人,更是充满着无边的情。说到影响自己一生的二哥,作家笔下似乎有热泪奔涌。“我的成长,每一步都与二哥商量,都有二哥的帮助。二哥在我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哥在查干湖引松工程中,做出过许多贡献。二哥是查干湖人民的骄傲!”(《二哥》)。而优秀的老师,也成为作家一生的榜样:“在杨老师的教育影响下,我从小就刻苦学习,直到大学,总是在奋进中。大学毕业,在单位工作的40多年里,我始终把杨老师当作楷模!”“查干湖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小学杨老师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杨老师》《美丽查干湖》生态散文集,是一部生态文学范本,也是一部文学品质较高的典范之作。灵动飞扬的语言,生动传神的细节、令人感喟的历史故事、让人肃然起敬的人生楷模……这里既有作家童年的美好回忆、也有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更有深刻的生态考量与思考……
多个角度、多种元素、多个方位地呈现了查干湖及查干湖畔的历史变迁和生态场景与未来。“查干湖每年产5000多吨鱼。每年冬捕是世界一大奇观。冬捕,海内外数百家媒体,争相报道;成千上万的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查干湖冬捕,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新闻报道的焦点。查干湖冬捕文化为华夏文明向全世界传播作出卓越贡献。”“查干湖如同一部经典大片,无论春天的百鸟云集,夏天的草长莺飞,秋天的丰收在望,冬天的冰湖腾鱼……查干湖总以她那勃勃生机,向人们展示她美丽倩影,让世人看到她那大展宏图的步履……”(《2023年的秋天》)
因此说,作家张顺富先生描绘的是一幅生态意义上的、辽阔的文学图谱,从而把一个天高、地厚、天蓝、水清,水灵灵、活生生地散发着关东大气和粗犷的北方大湖——查干湖呈现给读者,并以其自然及心灵的美丽风景,沉浸式地润泽滋养着读者。
总的来说,生态散文集《美丽查干湖》不仅仅是一部文学意义上的出色作品,更是反映北方湖泊文化生态的优秀代表作品,是新时代记录查干湖历史变迁的典型生态文学范本,更是一部反映山乡巨变的生态散文力作。
注:(《美丽查干湖》 张顺富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编者按】本文介绍了张顺富先生的生态散文集《美丽查干湖》,该书以查干湖为核心,从地域文化、历史底蕴、渔猎文化、饮食文化、生态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书写,不仅展现了查干湖的独特魅力,还融入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对生态环保的思考,是一部兼具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作品。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