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自己的那片叶子

【1】
今年春运32天,北京——十堰,绿皮车,交路长,来回夜班。
从出勤到退勤将近50个小时,值乘工作中一道工序连着一道工序,来不及观察和体会什么,总算叽哩哐啷地过来了。
休班时间仅一天半,常常连夜操持#公众号:THERE,企图日更,得到微信公众号平台3次推荐,感谢。
【2】
DeepSeek来了,没想到是这样的王炸开场。仅个人角度而言,文学原创的标准已然发生变化。
DeepSeek来了,个人写作还有意义吗?这个问句,需要分一半去解题,一半是稍微体验了Ta的功能,回答之快、之全面,尤其是在不断变幻的大数据加持下可延展的强大,让我惊奇不已。
其一,设定你想要的关键词,自动生成30个左右潜力选题,顺便添加爆款指数评分,生成3版大纲―→选最优版二次加工;
其二,让Ta填充案例、数据、金句(或当下的热词)―→类似“如果你要写风,就别只写风”还要散点透视般写写柳条啦竹筏啦粼光啦铃儿啦炊烟啦等等―→此环节注意的是,要手动加入个人经历,更像人写的东西;
其三,优化润色,好好盘一下。就像早年做编辑改稿时的流程,但修改别人的稿子并非易事,有时不在一条道上,就像两个相互屏蔽的信号,无从下笔,修改有限,最后大面积放逐,就这样吧。
另一半是需要捍卫的部分,即个体的回忆和感触,在Deepseek的页面上是否变得不再重要,或干脆不值一提?那些夜晚的白纸黑字,可以触摸到温度的心迹留痕,不值得捍卫吗?
DeepSeek的优势是快速和全面。快速和全面会导致模糊、大而不当和模棱两可。文字创作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的,恰恰是独特和缓慢、底色和温度。
【3】
2025年刚开始的两个月,对我来说,是“拨乱反正”的一段时间。
之所以困惑,当然是因为在赢得更多关注和写给自己之间发生了纠结、摇摆、和动荡(尽管程度有所分别,但都无比适用),两者对我来说是基本道路的矛盾,不可调和。
有人说,自媒体的本质就是三个字,被看见。我觉得言简意赅,似乎毋庸置疑。
可是我遵循的行文理念也是三个字,写自己,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周边——甚至不是世界——只是周边的、日常的、熟悉的区域。
大概齐是困惑了一段时间,才拨开层层迷雾,大概率上还是自设、或自我认知上的迷局,穿过流量和爆文的两座山,寻找自己的书写之路。
谈不上更加坚定,还是说只能如此,我仍旧选择当初上路时的期愿,写自己认定的文字,其他的,不做他想。
下一步,还想沿着自己想写的题材去写,不被外界和别人的大数据左右。
搜罗一下,勾勒个腹稿,大致上有了一条笔耕的线索,由春运期间的DeepSeek三篇,带出《写出自己的那片叶子》,再引出《寂寞书写者》的续集,由此串连上想了许久的《读书与跌宕自喜》,大意如是,听风就是雨,说写咱就写。
这算是垂直吗,没怎么绕弯的写法,我觉得是,笔直的一条路,至于通向哪里我不晓得,只要上路了,我会尽力达成自己的期许,抵达应许之地。
写字,深入其里就是无数个回忆+感触,写自己有感触的题材,就像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叶子,你要写出自己的那片叶子。
【4】
多年前的夏天,我有幸到北京参加文协组织的一次文学笔会,其中特邀授课作家林斤澜老人的一番话令我难以忘怀。
老人虽年近八旬,风采仍不减当年。特别是那一双灵慧的眼睛,纷扰的年岁仿佛未曾使其蒙尘,依然是那样澄清。
那天,老人一身布衣一双便鞋,端坐三尺讲台,把自己将近几十年文学生涯细数从头。老人的过往岁月就像一条河流,时而迂回曲折时而飞瀑直下,在水一方的眼眸守望着不曾苍老的青春。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对于我们这些初涉文海的莘莘学子来讲,能够倾听彼岸前辈的谆谆教导真的很幸运。毕竟在这年代、在那一刻,能够在喧嚣的都市一角,静静地听一堂文学讲座的机会不常遇到。
老人讲了近半个世纪对文学的眷恋,即使至今也是笔耕不辍,他说他要写到拿不动笔的那一天。
那时候,我不知道那出自一种怎样的执着,是信念,还是风骨,或者只是跋涉者的一种习惯使然?我没有那样的认知。只是回想起来,那支笔在我的心中就像一面大旗,在启发、引领我试着前行,只要内心有书写的愿望,就应该执着不悔地笔耕不辍吧。
老人平静地结束了讲座,但这不是那天的句号。之后的课下交谈是一串寓意深刻的省略号,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5】
有同学问道:我们这些文学青年经常感觉力不从心,又想写、又怕写,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够坚持走下去,请问您是否也曾有这样的想法?
老人几乎未曾停顿,便讲起他的一段往事。
那时的他也是这般年纪,已在文坛有了立足之地。当他看到图书馆满壁满架的书籍时,不免有些气馁。是啊,前人已有无数的典籍,今人也有骄人的业绩,自己在文学这条路上,又该何去何从?
这样想法也是我几度逃避,但仍必须正视的现实。我不知道脚下的路是否有一天会拓展成阳光大道,我仅仅知道今天的所有都通向未来。
林斤澜老人当年在文学和现实的岔路上犹疑之后抉择了前进,从此山重水复。
老人说:世界上有无数的叶子,但没有两片是相同的,我就想写出自己的这片叶子,也许不尽完美,但它却属于我。
对啊,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叶子,或许有瘢痕,或许有残损,但是这就是他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我也想写出自己的那片叶子。
感谢老人在我心里埋下了一粒希望的种子。当我年迈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收获一树繁茂,哪怕只有一片,但它与众不同。这也许是每片叶子的仲夏夜之梦吧。
顺着老人的叶子联想开来,每片叶子都是大树的缩影,叶柄是生命的根茎,叶脉是思维的支杈,而叶片则勾勒出树冠的轮廓。
我曾捡到几片完全被泥土腐蚀的叶子,我惊讶于腐叶竟如此完美,纤毫毕露,一尘不染,但仍有曾经生命的痕迹。
在前人林立的煌煌大著、卷帙浩繁前,我自叹弗如,该怎样去读去写呢?每每释卷,却不能释怀,但知识的积累逐渐使我拥有一种更为平和的心态。
仰望高屋建瓴的典籍,并不代表读者的卑微,平视深入浅出的书册,也不意味我的清高。我想这才是读书的真正意义所在。
当理想主义撞上现实的铜墙铁壁,是不是才能拨开层层迷雾,踏上孤勇者之路。
【6】
卢梭在《忏悔录》中坦言: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我想这同样是每一位作者的箴言。因为一份独特的生命感受,作者们咬文嚼字,酝酿时间的汁液,享受创造的快乐。并非字字珠玑,但篇篇有感而发,这些文章林立成一丛丛郁郁葱葱的个人风景,聚汇成一条条莽莽苍苍的生命河流。
人活在今天,如奔流到海的河流一样义无反顾。如果只在岸边嗟叹,那么流年之后,岸边只会有浅尝辄止的零乱足印。把自己的梦想写出来,也许它不会见诸报端,赢得赞同与回声,但它曾以声音的名义存在,这声音和个体的律动一起共鸣。
写出自己的那片叶子。那互生、对生或轮生的叶序,便是不同年龄的痕迹。
也许默默无闻,但它曾以生命的名义存在过,经历时间和文字的过程,才可以坦然面对被季节剥离的枯叶,那时候可能会默默地怀想起保尔的名言:
人生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愧疚。
一叶而知秋。在秋风里怀念春天的梦想,那片属于自己的绿叶可以使生命之树长青。
直到我拿起笔来写自己的故事时,我才发觉那些读过的书并不曾忘却,它们已融入我的认知、滋养我的灵感。
每次遇见困惑的时候,总会想起当初埋下的那一粒希望的种子。夜夜独守台灯,浮想连翩,所期望的无非是拥有一方心灵的净土,得以培植那片生机盎然的绿叶。
许多年以后,某夜,央视九台正在放《文学的故乡》系列纪录片,当晚主角是作家毕飞宇。他回忆说创作初期,自己走在路上抬头看树,看到树的枝叶向四方任意生长,没有一根一条是错误的。这给了他勇气和自由。
我觉得,还是把执着换成痴迷吧,我期望自己能痴迷一些东西,比如音乐,比如电影,比如文字,这些精神方面的副产品。
现在,可能不太好意思说梦想了,和朋友聊天也常说,别想那么多,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似乎无欲则刚的态度。相比作品集,我更喜欢一点点改动时的小心思,在这删去一个标点,在那加上一句衔接的短句,让这篇文字更符合心目中的样子。
虽说当年的豪情不再,但这些年似乎并未愧对时间,愧对关于文字的狭路,依旧珍惜纸上的字字句句。
【算作后记】
这篇写于1999年9月18日的文稿,在2025年被翻出来修改,中间的时间轴一直在慢慢行进。
因为隔了时间的距离,有隔阂,也有陌生感,字句青涩,有年轻时的莽撞,有些像隔岸观火,那知道那里黑热烈,却感受不到多少热量了。
另外有好多大词儿啊,诸如生命、岁月、理想等等简直是信手拈来,改着改着,会脸红。尤其那些拽词儿,想重写,后来想是当时的笔调,也是认真拽的,既然无从下笔,那就保持原样吧。
作为曾经年轻的证据。谈不上敝帚自珍,而是说无法探问当时的思路什么,时移事往,已经没有对话的机会。只能是场外评论员一样的发言。
读到AI漫游咖啡馆“一个近代的人”的文章,文中说:原来真正的创造,从来都是带着淤青的。
读到这儿,心有戚戚。那些不愿意示人的淤青和伤疤,也许会随着叙述的深入而慢慢揭开。成长和蜕变的过程很难再次体验,创作可以如实记录那些点滴,从而慢慢平复。
即便是在DeepSeek爆火的此刻,我觉得这篇文字依然适用,甚至比从前更有两厢比对的效果,相对快速和全面,我要的只是独特和缓慢、底色和温度。
时钟滴答,纸上写满了字。
【1999-09-18初稿;2025-02-19修改】
【编者按】散文以时间为线,串联起作者在不同阶段对写作的认知与感悟。从 1999 年创作原文时的青涩与激情,到2025年修改时的反思与沉淀,中间跨越了漫长岁月,体现出作者对写作的持续热爱与坚持。在当下AI写作盛行的背景下,作者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冷静思考个人写作的价值。通过对比DeepSeek的功能与传统写作的特质,清晰地表明自己的立场:追求独特、缓慢且有温度的写作。文中既有对文学前辈教诲的深情回顾,也有对自身创作经历的坦诚剖析,如多次提及在创作中遇到的困惑与抉择,让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作者在写作道路上的心路历程。这种将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与写作理念深度融合的写作方式,不仅使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也为众多创作者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与借鉴。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