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伟人点赞的英雄

在地图上,人们可以看到黑龙江省有一个地方叫尚志市。这个市原为珠河县,1933年10月,赵尚志在这里创建了珠河抗日游击队。为了纪念这位抗联英雄,1947年珠河县农工代表大会决定将该县改为尚志县(今尚志市)。1986年尚志市修建了抗日烈士纪念馆,陈列了赵尚志、赵一曼烈士的事迹,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前去参观他们的生平事迹,使人肃然起敬!
一、从小立下报国志
1908年10月26日,赵尚志出生于热河省朝阳县(现辽宁省朝阳市)喇嘛店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在幼年时上过私垫,打下了比较好的文化底子。12岁时因家庭贫困不得不辍学,开始走上社会谋生。在此间赵尚志接触了革命思想,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与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只有17岁。同年冬季,赵尚志受党组织派遣到广州报考黄埔军校。但当时军校招生考试已经结束,不再办理补考手续,他被挡在门外。然而赵尚志求学意志坚决,天天到学校去肯求,软磨硬泡,直到校方同意接受他为入伍生。赵尚志被编入第四期政治科大队第二队,与后来的中共著名将领曾中生、李运昌等人是同队同学。
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赵尚志回到东北从事地下工作,其间几次被捕又几次出狱,度过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岁月。1932年下半年,担任中共满州省委军委书记的赵尚志受命来到珠河,化名李育才进入张甲洲领导的巴彦游击队,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江北独立师,张甲洲任师长,赵尚志任政治部主任,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这一时期,赵尚志在传播革命思想、培训干部骨干、指挥作战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强的领导能力,被同志们称为“小李先生”,他和战友们曾留下了一张合影,这个坐在前排中间手持马鞭的小个子青年,很难令人将他与后来的叱诧风云的抗日大英雄联系到一起。
二、英勇善战立奇功
1933年3月,被开除党籍的赵尚志为了能继续抗日,赵尚志只身从哈尔滨来到宾县投入义勇军孙朝阳的队伍。当时他身无分文,也没有一条枪,义勇军的人看他个子矮、身体单薄,不想收留他。
赵尚志并不恢心,他说:别看我个矮,可啥都能干,当兵打仗,挑水做饭,样样都行!在赵尚志的软磨硬泡下,义勇军勉强收他当马夫。
一次战斗中,孙朝阳的部队被敌人围在宾县东山,处境十分危险。面对强敌,孙朝阳束手无策,其部下也一筹莫展。在这危急时刻,赵尚志说:“像现在这样一步一步退却,不是等死吗?眼下,必须以攻为守,最好是奇袭宾县县城,胜了可削弱敌人,获得战利品补充自己;不胜也可牵动敌军,乘隙转移,跳出包围圈。”一席话,听得孙朝阳直点头。于是,他让赵尚志率队攻城,战斗中,赵尚志带领大家猛打猛冲,终于攻克了县城。孙朝阳的大部队趁敌人回救县城之机,冲出重围,化险为夷。事后,孙朝阳十分高兴,委任赵尚志为参谋长。
1933年10月,赵尚志在珠河县建立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并被选为队长,1934年5月,率队攻打宾县县城,6月在宾县“三岔河”与日伪军激战连获全胜。8月15日,赵尚志率队攻袭敌军重要据点五常县城,使敌人闻风丧胆,万分恐惧。在当时的日军中,流传着“小小满洲国,大大赵尚志”的口头禅。
1935年11月,珠河反日游击队扩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 支队,赵尚志为总司令,李兆麟为代理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此后赵尚志与李兆麟、冯仲云、赵一曼、夏云杰等人共同奋斗,先后建立并领导了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6军、第11军等部队在白山黑水间打击日冠,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东北抗日斗争。曾任第3军政治部主任冯仲云回忆:“在东北抗战中应该说赵尚志是最英勇顽强最出名的英雄,他领导的游击队作战最多,获得胜利最多,他的威名最使敌人胆战心惊。”
三、两次挫折不恢心
1933年1月18日,东北工农义勇军独立师“原巴彦游击队”在日军的疯狂扫荡中解体。当时赵尚志是这支队伍的主要负责人。中共满州省委在分析失败原因时,不恰当地把义勇军失败的责任全部归咎于赵尚志身上,并强令赵尚志作出深刻的检查,最后被开除党籍。
斗争的挫折和组织的误解,使赵尚志的心情十分沉重。尽管如此,他为抗日献身的信念没有丝亳动摇。他继续发动群众,组织力量抗日,取得了创建和发展珠河游击队、开展大范围游击区等卓越成就。1935年1月12日,中共满洲省委作出“恢复赵尚志党籍的决定”。
1940年1月28日,中共满洲省委由于听信了一些人的片面汇报,对赵尚志产生了严重怀疑,第二次开除了他的党籍。虽然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赵尚志的革命意志依然没有动摇,仍为党的事业和民族的解放努力奋斗。1942年2月,在一次战斗中,由于被叛徒出卖,身负重伤的赵尚志被敌人逮捕后杀害。
1982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的通知精神,中共黑龙江省委对开除赵尚志党籍问题进行了复查,作出了“关于恢复赵尚志同志党籍的决定”推倒强加给赵尚志的一切不实之词。至此,这一错误,在赵尚志牺牲40年后终于得到纠正。
四、留取丹心照汗青
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后牺牲。而他牺牲后,日军将他的人头砍下,把他的尸体丢进了冰冷的松花江。赵尚志将军的人头被日军送到长春邀功请赏。这时候,一位中国的爱国和尚向日军总司令梅津美治郎提出,要安葬赵尚志的遗首。也许是出于对这位了不起对手的尊重,梅津美治郎同意了,但没有人知道埋在什么地方。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后,终于发现赵尚志将军的遗首埋在了长春般若寺。
1995年的一天赵尚志的老部下,抗联老战士李敏等人来到了长春的般若寺,并起出了这颗头骨,从长春一直抱到了哈尔滨,赵尚志将军的遗首于2013年被安葬于他的故乡朝阳市。
众所周知,在东北抗联的领导人中有“南杨北赵”之称,即南满杨靖宇、北满有赵尚志。这既是彰显了杨赵二人在东北抗日斗争中的领导地位及重要贡献,也是日本侵略者在屡遭沉重打击后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南杨北赵”的威名在中共领袖的心中种下。毛泽东在1938年2月于延安回答美国合众记者访问时曾说道:“中国共产党和东北三省抗日义勇军确有秘切关系。例如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
五、东北抗联出经验
东北是世界范围内最早开辟的反法西斯战场的地方,以赵尚志为代表的抗联队伍,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坚持独立作战,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在东北坚持的抗日游击战争,规模之大,人员之多,地域之广,时间之长,条件之艰苦,是古今中外反侵略战争史上罕见的。因此,我们在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候,应该公正评价东北抗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东北抗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先锋。东北抗日联军之所以能够在冰天雪地和残酷的斗争环境中,以简陋的武器,独立地同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军长期持久战斗,其基本经验有三条:
一是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由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所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注重党政工作,强调加强党政工作的重要性;与群众建立密切联系;不断巩固建在连队上的党支部,使之成为领导对敌斗争的核心力量。身为共产党员的抗联干部、战士在对敌战斗中做到冲锋在前,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抗联部队军事纪律严明,注意维护群众利益,与民众密切配合,因而得到了各民族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注意培养、训练、造就斗志坚定、能正确执行党的政策、善于指挥的军事、政治工作干部,使部队始终都有一批具高度觉悟、英勇善战、率先垂范、能带领战士与敌苦斗的优秀指挥员。
二是建立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抗日。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东北党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总政策,与抗日义勇军和反日山林队联合作战,共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东北,1933年贯彻党中央的《一·二六指示信》精神,初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贯彻党的《八一宣言》精神,更广泛地团结义勇军、山林队等各种抗日武装力量组成抗日联军共同对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推动东北抗日运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经验为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一些借鉴。
三是运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略、战术打击敌人。东北抗联进行的游击战争,由于敌强我弱,在战略上处于防御地位;但战术上采取积极的进攻策略,避强攻弱,乘隙追击,以求打击敌人,保存自己,发展自己。抗联的战术强调站在主动地位,防止被动挨打,要利用敌人的弱点,以小制大,以少胜多,积小胜为大胜。采取机动灵活伏击、夜袭、突袭、声东击西等战术打击敌人。抗联将领杨靖宇指挥的破袭辑安老岭隧道战斗、赵尚志指挥的通河冰趟子战斗、周保中指挥的攻袭依兰县城战斗都是著名战例。抗联活动时总是强调避免打硬攻坚与强敌正面作战,既要反对冒险攻坚、盲目冲击,又要反对蹲仓主义、畏缩不进。东北抗联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坚持长期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中国的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开始就具有坚持历史进步、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国际意义。它不仅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之战,更是一场拯救人类文明的伟大胜利。
【编者按】东北抗日联军领袖赵尚志,曾是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之一,因卓越的领导才能、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成为东北抗联的一面旗帜,他曾蒙冤被开除党籍,却矢志不渝始终坚持抗日,他誓言“死也要死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英勇就义,毛主席称赞他为“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推荐阅读,编辑:暗香盈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