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大锅菜
已经写了几篇关于家乡菜肴的小文章,诸如家乡的小鱼炒辣椒、粉条炒辣椒、小鱼炖豆腐、家乡的八大碗等等,大多是网络上传播一下,未曾想,家乡的小鱼炒辣椒一文,在当地年度网络文学评奖中获得一等奖。前前后后收到了许多读者关注留言,勾起了许多人的乡愁。前几天,在一个群里又发现一名作家以家乡的大锅菜为题,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文章。这名作家是河北人。读后让我产生莫名的冲动。河北的大锅菜和我们这里的大锅菜从食材和做法差异不大,有些细节几乎相同,不免依样画葫芦,文题不变,让诸君看看我们家乡的大锅菜。
我的家乡在苏北,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中原官话是我们的母语。道路和山东相邻互通。无论是语言及饮食习惯,苏北人和鲁南人几乎分不出彼此。饮食上嗜咸、辣,性情豪放,脾气杠,打起仗来有种,见血不要命。难怪江浙沪一带习惯称邳州人为“老山东”。
从北方地区大锅菜的做法上来看,大锅菜的食材和做法上大致相同。无论是河南烩菜,河北的大锅菜,东北的铁锅乱炖,鲁南苏北的大锅菜,都万变不离其宗,一定要有大铁锅,木柴火,食材不外乎这几种:猪肉、猪血、白菜、粉丝、豆腐、豆芽、土豆、冬瓜、南瓜……等等,依季节变换,食材稍有变化。所以我想撇开各地的大锅菜,统而论之。还是想把家乡的大锅菜介绍给大家。
乡下人在吃上并非十分讲究,当年一块咸菜,一盘萝卜豆,也成就了一顿饭。眼下还是这样,热热乎乎,能填饱肚子即满足。但凡办红白事,头两顿吃大锅菜是必不可少的。一来大家都在忙活,恐耽误手头上的活。二也经济实惠。事前两天,帮忙的人或族人中的近房,或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难得聚一起。这些熟得不能再熟的兄弟爷们邻居,一旦到一块也没有任何正经的话题,全是随心所欲,即兴而谈,难免东拉西扯,却多为逗笑开心的生活趣事逸闻。劈柴、烧锅、刮姜皮、剥葱、洗菜、筹集桌凳……厨师只要一上场,一直在忙活:改刀,煮肉,炸菜……各有各的事,不用老总督促,这一揽子事,有序地展开。
熬大锅菜,看似简单,厨师的分工还是明确的。这件事大多由二把刀,或者徒弟来承担。熬大锅菜者在他们厨师行里称之为“看大锅的”,这样的人手艺一般稍逊于大厨,事上只做些搭把手的活。我认识一个看大锅的伙计,由于个子矮,人称“武大郎”。其命运不济,二十年前老婆撇下他和孩子走了。17岁开始拜师学艺,现在年已花甲,眼瞅着一辈子过去了,看大锅似乎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人老了,手艺几十年却没什么长进。据说,厨房里他仍承不了大任,熬大锅菜倒是很拿手。可见做大锅菜并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熬大锅菜,少不了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烟熏火燎的一个人地配合。不管是夏天和冬天,坐在锅门口不是一个好活。火大火小全在他掌控之中。几十年过去,红白事经历了不少,烧火人也换了一茬又一茬,烧火一直由一些任劳任怨的人来承担,他们那种不修边幅,邋遢的形象始终留在我的记忆中。
少年时亲眼见过熬大锅菜。从猪肠上撕下的花油,在温水洗一下,放在大锅里熬,油渣烤至泛黄留在锅里,油冒烟时,再把切好的猪肉,随之下锅,再放葱、姜、八角、花椒、酱油等佐料,肉炒至酱色,放半锅温开水,把准备好的白菜、豆腐、或者是豆芽、土豆块可以一起放进锅里。土灶,劈柴,灶台下火势熊熊,不时发出噼啪声,不大一会,烟火气中一股浓浓的菜香弥漫着小院。大锅菜就可以吃了。
大锅菜在用油上有讲究。植物油和猪油,味道就有明显的差异。一锅杂烩菜如果少了猪油,清汤寡水,吃不出大锅菜的味道。反之用少许五花肉或者是猪油,菜软烂入囗,汤汁浓郁,味道鲜美。所以家乡人更乐意吃用猪油炖的大锅菜。
大集体时,每逢麦收后打罢场,队里要为耕牛贮备一年的口粮,所有的麦草要归大垛。这一天也给拼死拼活的麦收画上了一个句号。队长总会用吃一顿大锅菜的形式来犒劳大家。场上所有干活的人都像服了兴奋剂。队长早早差人蒸馒头,到集上割猪肉,再买上几十斤土豆、豆腐、粉丝等,几个人像操办喜事一样,筹备这场“庆功宴”。这顿大锅菜并不奢侈,就是每人一碗大锅菜,馍头管饱,但不许拿回家。队长的心意大家还是领了。听说中午要聚餐,麦场上人们的心情就是不一样,堆草,上垛,扫场,个个腿脚麻利,动作干净利落。这顿简单的大锅菜,其诱惑力不可低估,效果要胜过几次群众大会。
张二,队里一个看青的。一年四季游荡在田间地头。在生产队里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人物。不要小瞧这个角色,当年在生产队里,一般人轮不到。不用撸锄把子挥镰刀,夏天哪里凉快哪里去,躺在树下看蚂蚁上树,照拿一个壮劳力的工分。“馋猫鼻子尖”,今天却像一只饥渴的苍蝇,似乎是嗅到了馍头的味道,也悄悄地跑过来了,加入到垛垛子的行列。大伙见了,心里都明白,是大锅菜吸引了他。
大锅菜之美,只存活在人们的生活中,文字记载甚少。查阅有关资料,诸如:《黄帝内经》及后来的《随园食单》尽管记录了众多食品的烹饪方法,及其药用价值,却对大锅菜只字未提。有人写文章说大锅菜在某些地方可以追溯到明代,典籍中却未留下任何文字。惟有近代人编了两本书一曰《中国大锅菜》另有一本《家常大锅菜》是两部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专著。可见大锅菜从古至今仅流传于乡野之间。是一种乡土味十足的菜肴。虽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它的香味一直留在乡下人的唇齿之间。
大凡一种食物,不论水果蔬菜,还是肉类五谷,人食之后,充饥果腹之余,总有某种药用价值,所以民间流行“吃啥补啥”之说。大锅菜囊括了多种蔬菜,其滋补作用,远胜过大鱼大肉,不管你信不信,它的补养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我平素喜欢吃大锅菜。尤其是到了冬天,天气骤寒,自己在家炖上一锅杂烩菜,只是这几年我戒了吃猪肉的习惯,放少许植物油和其它佐料,汤汁有点清淡,和少年时吃过的大锅菜相比,虽然少了大铁锅木柴火炖出来的味道,连吃带喝,也能吃个额头冒汗,心满意足。
农村人和城里人不一样,城里人食不厌精。似乎惟有生猛海鲜才是待客之道。大锅菜在城里只是一种廉价的一道菜,登不上宴席。但是城里也有不少人乐意吃。按照当今营养专家的观点来分析,大锅菜应属于纯绿色食物。 这几十年家乡人都走了。有的漂泊在大城市,有的在县城,有的在城镇,不知道村里人在异乡生活习惯变没变?还吃不吃小鱼炒辣椒?炖不炖大锅菜?我的饮食习惯还是老一套,该吃的还是吃,该喝的还是喝。每逢冬天,我们一家人还是经常吃大锅菜。简单、省事、暖和。
近几年乡俗断止了,日子好过了,乡下连厨师都招不到徒弟了。现代的生活方式,代替了传统的生活习惯。惟有这道大锅菜经久未变,还留存在家乡人的生活中。
【编者按】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却在吃这件事上用了很多心思,饮食文化成为中国人心中的生活精神,这在全世界也是少见的。作者把饮食文化写成文字,对国人的饮食文化进行解读,让大家去寻找和回忆过去的事情,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年轻人,对那些已经远去的习俗和饮食方式,很多已经成为故事,需要作者一样有情怀的人,把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发扬广大。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