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敬重的人

提起警察,我相信多数人眼前浮现的是熠熠警徽下的勇武雄姿。而我要说的杨文忠先生不同,戎装下,更多的是儒雅。
十五年前,我和他相识在“北京老干部大学”的楷书班。因为中途接班,教学内容不变,还是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然而在作业展示中,文忠先生的字却与欧体迥异,引起了我的注意。通过交流才知道,先生喜欢颜体,尤其爱临《东方朔画赞》。于是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他的作业批语中写道:“不必特别追求欧风,那样反而有悖功底和个性,就以颜字为本,则书艺更佳。”他很高兴,打消了顾虑,便放手朝自己喜欢的方向努力。
先生的作业有了崭新的面貌。他的用笔沉稳,结体宽博,整体体现出颜体的端严整肃和大气磅礴,同时其笔致的细微之处又透出灵动,这让我又惊又喜。众所周知,写字是慢工,短时间内很难有明显的变化,然而先生的字却是日新月异,这让我疑惑,正在不解之时,先生发表在《首都公安》报上的两篇文章让我找到了答案。
《读帖》说的是他的学书之法。原来,他的与众不同之处是特别重视对书体的分析研究,在临帖之前,他会从历史先贤的评价中首先获取对自己所喜欢的字帖的总体认识,然后再从字形、字法和字意三个方面去具体分析字的特征和美感,进而寻找在用笔结体中的规律。正是这样的准备性学习,让他在动笔之前下笔有由。客观地说,很多学书法的人是不太重视这种动笔之前的准备的,不是不知道它的必要性,而是嫌麻烦,正可谓说理者多,行理者少。省了这一步,似乎时间节约了,可是写得再多,如果“手迷挥运之理”,不得其要,临帖就成了抄帖,进步就受阻。先生的读帖并不局限在字上,而是全方位的,他不仅对颜真卿的生平有全面的了解,而且非常仰慕其人品,这自然对他的字有深刻的影响。从他的“书艺之道,取精用弘”作品中,一眼可以望见他追摩颜鲁公那气度沉稳、宽博雄健的襟胸,从他的“退而思进,必有所为”的作品中,又显而易见颜体特有的神韵和风骨。
另一篇《学书感言》是文忠先生学习书法的体悟。他用十二个字提炼出对书法学习的见解:严守法度、侧重结构、正入变出、修身养性。就是这短短的十二个字,他把学习书法的根基所在,重点与难点,怎样破茧化蝶和书道真谛讲得清清楚楚。这两篇文章加起来不过千把字。却把书法学习中很多不易说清楚的问题说得明明白白,既是真知灼见,又让人信服。正是这种探索性、研究性、创造性和特别善于总结的学习方法,让他的书法与日俱进事半功倍,对于这种智慧的学习者,我特别欣赏和敬重。
有一天,先生送我一本书——《诗情·话意》,那是他新出的诗文集。展读,墨香缕缕,沁人心脾,我喜不自禁。从诗词歌赋中,可以看出他对词境美的特别追求,读罢可知其旧体诗的文学修养和功底。从他的散文中,则可领略其自然潇洒的文笔。他的行旅遍及五湖四海,揽胜纪行也好,掠影吟草也罢,无一不清新洗练,读来让人爽快。
《我的父亲》写的是亲情,在病床上,他的父亲依然叮嘱他说:“别忘了别人对你的好,别忘了你要对别人好,忘掉你对别人的好,忘掉别人对你的不好。”这些话让人闻之动容,有这么好的家风和言传身教,那是濡养先生品格的根脉。《难忘那眼神》则是他“哀民生之多艰” 嫉恶如仇的正直与善良。文中,那个被管理人员勒索的小姑娘,在寒风中噙着泪水的眼神,刻骨铭心,实在让人难以忘怀。
书中还有一部分是论文,都是与其工作相关的治安策论或建言。作为市政协委员,他牢记使命,深刻细致的调查走访,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无论是首都的控罪刍议,对犯罪的分析或是为建设安全稳定的北京,如何建立治安管理的长效机制,都切中要害,有的放矢。他的眼光敏锐独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言简意赅,堪为破的之论。从首都公交车厢内的装饰,空巢老人的扶助到如何缓解公安人员心理压力的对策,都反映出他时刻心系百姓的安危冷暖,尽责履职的担当。
这本书十九万字,但字字珠玑,我捧在手上,倍感先生的侠肝义胆和铁骨柔情。我特别喜欢他的文风,所以一有空就会赏读,一杯龙井相伴,茶香书香,那真是一种特别美好的享受。
先生从贫寒之家走来,历经无数风雨磨炼,逐渐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他曾任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警察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公安调研和理论研究工作,是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工作者。然而,他的谦逊低调,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你看不到半点官架子,所以,他的品格和学养不仅让我折服,让我钦敬。说实话,“重武轻文“一直是我对警察的成见,直到与先生相识相交,才纠正了我的偏见。
先生让我特别敬重,还因为他丰富的退休生活。我曾接触过不少老干部,不是每个人都能过好退休这一关。有的人由于身份转换心理落差的不适应会孤独、寂寞、空虚或疾病缠身,但先生爱写又爱画,正是这样高雅的爱好让他的生活充实而精彩。我曾两次应邀出席他的书画展,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书自可观,画也不俗。书画同源,有书法线条功力的基础,加上学识修养,他的画作同样可爱。他喜欢白石老人的画风,所以他的作品,总是以小见大,主题鲜明,构图洗练,线条老道,设色明快,神完气足,富含意趣和哲理,令人回味。由于政协委员和社会职务的原因,他经常有一些参观、考察、访问、调研的工作,这样,他的学识和广闻博识就成了我们开阔眼界宝贵资源。我曾邀请他给大家分享,他的“中国砚文化”讲座,让学员眼界大开,兴趣盎然,他的收藏让大家大饱眼福。
文中先生对我的提点和厚爱更是让我感动。2012年我的“教学经验和探索改革”集成,取名《未晏》。先生闻之,便以《学习书法遇良师》为题欣然为我作序,这让我倍感荣幸。为文,他从来惜墨如金,然而为我写的序却不吝笔墨,字里行间写满对我的信任、肯定、鼓励与呵护。他的真诚和中肯,让人如沐春风,倍感亲切,励人进取,他让我从心底倍加珍惜教师的荣誉和使命。
文忠先生是我最敬重的人,我曾有联相赠:“诗文沁心脾,翰墨开胸襟。”如今先生已年逾八旬,虽然因为年龄已不能报班学习,但他依然用翰墨丹青描绘着自己瑰丽的晚霞。我知道,他不会停止“求索”的脚步,因为那是他最钟爱的格言,当然,这同样也是鼓励我向他那样不断进取的动力。
我觉得人的幸福感有时就是因为我们会常常忆起那些美好的遇见,而且特别感恩那些相识相知的人。
2025年1月20日于北京为之斋
【编者按】杨文忠先生退休前是人民警察,在艺术上颇有造诣的为之老师曾是杨先生在老年大学的书法老师。杨先生从贫寒之家走来,历经无数风雨磨炼,逐步走上重要岗位肩负重任。退休后先生换下戎装,也收起了往日荣光,开始潜心学书绘画写作,让高雅的爱好充实自己的生活。他曾两次举办书画展,作品功力担当,加上学识修养在线,自然“功到自然成”,本文作者曾这样评价他:“诗文沁心脾,翰墨开胸襟。“作者在文章中除了对文忠先生满满的敬重,还有发自内心的感恩,感恩相遇、相识、相知。向两位亦师亦友、孜孜以求的儒雅之士致敬,推荐阅读。编辑:天海蓝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