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思政:将抗美援朝“屡战屡胜”战旗融入教材
电影学院或者艺术学院的基础教学中由一门课叫做《电视剧艺术》,这门课包含了电视剧的多样类型,其中有一项是“军旅剧”。不少艺术类专业可能忽略了军旅剧的教学,在教材中这个类型排名靠后,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常常讲不到。一来课时少,二来会讲军事题材作品的老师少而又少。
然而军旅剧却是所有国家占比最高的影视剧。从中国古代最早的歌舞开始,就有模仿与野兽格斗的“角抵戏”,这种打斗的场面后来衍化成中国戏曲的武打戏。汉代的“百戏”里有杂耍更有具有审美性的武术表演。魏晋南北朝时最著名的歌舞《大面》,是真实历史的艺术化:英勇善战的兰陵王率兵出征身先士卒,却因相貌俊美不得不戴上狰狞的面具来威慑敌胆,他冲锋在前连克数城大获全胜。此舞蹈的配乐后来成为有特色的歌舞《兰陵王破阵乐》。之前有《秦王破阵乐》、后有《唐王破阵乐》,形成了独具特色、慷慨壮歌的中国古代军乐。先秦时期作战的擂鼓,既是出征的号令,也是激发斗志,豪放勇武的军乐。鼓乐因此成为了军旅艺术的象征:中国古典舞《金山战鼓》,抗战时期应时而演的中国戏曲《梁红玉击鼓抗金兵》,岳家军大败金兀术的《朱仙镇》都是军事历史的真实在舞台上的再现。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文化。最早的两首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就是古希腊史上历时10年的特洛亚战争。这部长达两万多行的著名史诗至今仍是好莱坞大片翻拍最多的战争经典。另一首长诗《奥德赛》写了战争的多元角度:出征将士与他们的家庭。《奥德赛》将敌我决战胜负的视角延伸到后方——决死疆场的勇士与远别的家庭,从而诞生了军旅题材文艺的重要命题:战争与和平。
战争伴随着人类历史,3000年的人类文明史有记载的重大战争有15000次,也是后世文艺作品最喜欢表现的题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日韩爱情影视作品风靡中国,日韩明星成为我国青少年最爱的时候,日本青年无情嘲笑了这股“哈日哈韩”风,嘲笑中国青年一代没有理想和信念,不知道自己的英雄和烈士,疏离了保卫国家保护他们的军队。这个狠狠地嘲讽引起了国家的警觉——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的老师偏离了国家主流价值观。
老师视野的偏狭是学生偏狭的根源之一。日韩影视主流绝不是《东京爱情故事》(日)、《9999朵玫瑰》(韩)。韩国真正到世界拿大奖的是《太极旗在飘扬》《长尾岛》这样没有一个女性的战争片,连后来大卖为韩国挣回来16亿美金的《太阳的后裔》,仍是以负有国家使命的特种兵作为主角。至于日本,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反映二战时期海军大片《日本海大海战》《啊,海军》《山本五十六》《军阀》等。至于美国好莱坞大片更是每年军事片制作以68%的占比高居榜首。
最先发现我国影视偏差的是祖上拿过几个武状元的武术世家、获得过全国武术精英赛枪术、对练冠军吴京,2017年以自导自演的电影《战狼II》创下全球单一市场观影人次的世界纪录,仅南京一地不到三天即票房过亿,成为击败所有对手的“黑马”。《战狼II》助力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却被迟钝的影视界称为李小龙时代的“功夫片”。敏感的军界抓住时机推动军事大片的制作:《红海行动》《长津湖》等受到年轻一代的热烈响应。笔者2019年曾经做过一次统计,西外入校新生看过《战狼II》的人数高达98%,不少人是二刷三刷。《战狼》时代来临甚至改变了人们的审美。2023年圣诞前夜正在上演吴京参与主演的《长津湖之水门桥》,亿万国人喊出了12月24日是我们志愿军打赢长津湖战役的胜利日。到了2024年12月24日,持续了很久很久的圣诞狂欢夜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寒冷的冬夜里,许多人甚至忘记了那个西方著名的节日,让最风靡的圣诞销售旺季惨淡收场。
吴京的“功夫片”开启了中国影视的新开端:“大工业制作+国家主旋律”,以战争片为代表的军事史诗率先登场,以超高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及国际主义精神引发国人强烈共鸣,让电影票房,电视收视率创造奇迹;接二连三成为国庆、贺岁的高票房和高收视率。
当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志愿军1雄兵出击》在国庆热映票房冲上10个亿时,《志愿军》三部曲便取代了《亮剑》成为军旅剧示范教学片和军旅剧考试的内容。
这部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英勇战斗的英雄事迹,是展现中国军人坚韧强悍战力与伟大奉献本质的最好说明。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志愿军1:雄兵出击》不仅仅是对抗美援朝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时代价值的传递。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那些牺牲自己战胜敌人的无畏精神,那些用燃烧瓶和血肉之躯与美国重型坦克以命相搏的勇气,那些在一片战场废墟中举起的为数不多的手,那些拖着残躯用尽最后力量坚持战斗的勇士,告诉所有的人,发生在74年前那次出国作战的志愿军,是怎样以年轻的生命,青春的热血铸成了新生祖国的防线,是如何在强大敌人面前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中国人民就站起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是站起来的中国面对侵略,面对强敌的形象,抗美援朝改写了近百年来中国被欺凌、被压榨、被鄙视的历史。
不少同学热泪长流。一部《志愿军》,比任何说教任何理论任何概念都具有说服力。面对再现的历史真实画面,面对74年前那一代年轻人的奉献与牺牲,面对残酷惨烈的战场,面对那些远去的炮火和硝烟,军旅剧展现的生活是他们从未遇到也无法想象,却真实存在过的——是的,有19万7000多志愿军就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8万多青年军人从此献出了健康和完整的肢体;他们的生命历程向后代完满诠释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的深刻内涵,让后代永远记住了发生在《志愿军1雄兵出击》的震撼人心的战斗——118师两水洞战斗,38军军隅里战斗,特别是113师奔袭三所里,血战龙源里和114师早已随着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名扬天下的“松骨峰战斗”。
用14个小时奔袭145里到达三所里,比全部机械化重装化美9军提前5分钟到达。那场血战龙源里的生死搏斗,让不可一世的美军第一次尝试到衣衫单薄武器落后的志愿军爆发了何等可怕的战斗力,就是同归于尽也要阻敌于前,这样的步兵连队组成的防线在最猛烈的炮火和最新型坦克的碾压之下都无法攻破。113师第337团第三连是特等功臣二级英雄连队,这次战斗让他们获得了“屡战屡胜”战旗。
整个学期的教学,让学生们记忆最深的电视剧类型可能就是军旅剧了。他们也许忘记了教材的其他部分,或者只记住了其中的某些知识,却牢牢记住了军旅剧和最新的《志愿军》三部曲,那不再是教科书上简单的字符,而是直击灵魂触动心魄的历史场景再现。军旅剧不再独属男生,在国家主流价值观中属于全体年轻一代。
一个叫刘亦菲的女生来到我跟前,两个女生陪着她一起来的。她告诉我她的爷爷是志愿军,牺牲在朝鲜战场,至今尸骨未还。每年祭奠的西安烈士陵园里,那座爷爷名字的墓碑是空坟。试卷上她不仅回答了试题中所有的问题,还加入志愿军爷爷的真实故事:1950年参加志愿军时太奶奶觉得危险,不想让儿子走,爷爷说:“毛主席的儿子都上了朝鲜战场,我们为什么不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全体中国人的事。”他留下了一件衣服,交代家里人:“我走了,如果回不来,把这件衣服埋进我的坟里,算是回家了。”刘亦菲红了眼圈,告诉我她太爷爷是八路军,爷爷是志愿军,爸爸参加过解放军,“我是红四代。《志愿军》告诉我,爷爷是怎样战斗的?的确,我们不好好学习,对得起谁?”又一次红了眼圈。
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艺术专业的学生对电影摄制、舞美、特技上有不一样的关注。但最重要无一例外的感动是志愿军战斗故事本身的感动,这种净化灵魂的感动会使教育产生更好的效果,进而推动艺术的创造力。
西外艺术学院的研究生们在创作残障儿童话剧中加入了抗美援朝“屡战屡胜”战旗故事,在人手不够,经验不足,水平不高的状态下,以自创的方式让失聪的儿童了解抗美援朝战旗故事是大胆设想,更是自我挑战的难题。但无论如何这种尝试都会成功,因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英雄的志愿军终将流芳百世,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
【编者按】文章从艺术教育中的课程缺失谈起,引出军旅剧在古今中外的重要地位,作者借影视文化潮流变迁,突出了军旅题材对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作用。在艺术院校的教学体系里,《电视剧艺术》课程中的军旅剧板块常被忽视,可军旅剧在世界影视创作中实则占据重要地位。文章证实了从中国古代的角抵戏、武打戏,到西方的荷马史诗,再到军旅题材贯穿历史长河的的大量考证。曾几何时,日韩爱情片风靡,却也引发对教育导向的反思。吴京的《战狼 II》掀起热潮,《志愿军》系列更是将抗美援朝的英勇事迹搬上荧幕,深深触动了艺术院校的学生。从课堂上的热泪盈眶,到学生们将志愿军故事融入创作,这一题材不仅是历史回顾,更是灵魂洗礼,在艺术教育领域焕发出全新的光芒,推动着艺术创作与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观的重塑。由此,作者呼吁“课堂思政要将抗美援朝‘屡战屡胜’战旗融入教材”。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