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在朝鲜涟铁战场上的生死十三天(下)

作者: 方凯声 点击:359 发表:2025-01-16 08:42:26 闪星:3

1951年4月11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白宫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解除了麦克阿瑟“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职务,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李奇微升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在希腊担任联合军事先头增援集团军司令的美国陆军中将范佛里特,意外接任了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官一职。

从地处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希腊,万里衔命转场来到亚洲朝鲜半岛的范佛里特,刚刚在多山之国的希腊干掉肃清了二战之后冒出来的数十万反政府的武装力量,从而获得了山地战专家的美誉。或许,杜鲁门正是看上了范佛里特有着半岛山地作战的经历和不俗的战绩,遂来了一个东西大腾挪,急令其从巴尔干半岛飞到朝鲜半岛救场子来了。

6月1日,范佛里特指挥着美国第八集团军,在朝鲜半岛涟川铁原地区,开始了从反击转入进攻的“首秀之战”。

美陆军第八集团军第一师和第二十五师的一线步兵,分别在涟川方向的川口地域和铁原方向的海拔高程665米的种子山及其周边地域实施猛攻。其它的一线攻击目标,则交给了加拿大军队和南朝鲜军队去完成。

范佛里特的美第八集团军还真是不白给。若拿下涟川川口,就可以直接向我防御纵深实施高速突贯;若拿下种子山,就可以凭借铁原地区最高的海拔高程点,以火力瞰制铁原战场全域。一句话,这两个战役要点就是关乎涟川铁原敌我双方鹿死谁手的“命门”!

范佛里特恰恰看准了这两个能够撼动全局的“死穴”,于是乎,第八集团军成千上万吨的炮弹和航弹,连续三个昼夜,疯狂不停地砸向了涟川川谷,砸向了铁原种子山,砸向了第六十三军500 平方公里的防御全空间!

多年以后,美国军方公布了一组数据:1951年6月,“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涟川铁原地区近半个月的攻势行动中,打光了美军在远东地区600 万吨的弹药储备。算下来,也就是每个小时消耗弹药4000多吨,每分钟消耗弹药67吨,每秒钟消耗弹药1吨多!

范佛里特凭借着美国钢铁工业8700万吨年产能的底气而牛气冲天,把朝鲜半岛的涟川铁原地区,变成了他所谓的“范佛里特弹药量”战争理念的第一个试验场!

遗憾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三军的将士们,并没有给范佛里特留下一点面子!他们用中国军人超乎极限的钢铁意志和不朽的牺牲精神,硬是让范佛里特的这个军事新概念成了朝鲜战场上的一个大笑话!涟川铁原,也成了范佛里特军事生涯中的第一个大败笔!


五、彭德怀满眼热泪,说“你们是真正的铁军!”

围绕着涟川川口这个“命门”之地,徐信在第五六一团三营现有500余兵力的基础上,又从师直属单位抽调了300人进行了加强。在榛田里北山、新村北山、169高地和167.1高地地域,徐信和师政委张迈君、参谋长耿淑明,第五六一团团长陶河、政委周树青几度踏遍阵地,检查督导三营的构工质量。徐信还亲自对三营阵地重机枪和60迫击炮的阵地位置,作了更加便于防护、便于发扬火力的调整。

营长罗金友、教导员温树风都是1941年从抗日战争的战火兵燹中冲杀出来的八路军老战士,大仗恶仗亲历无数。两位军政主官骨子里的铁血气概,早就感染着三营官兵进入了人人热血喷张,个个欲欲杀敌的临战状态。涟川川口,800将士“引而不发跃入也”!

在铁原方向种子山,以及附近地域,是第六十三军涟铁防御体系的又一个“命门”,第一八九师五六六团奉命组织防御。

第五六六团,是一支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英雄部队。1990年7月,中央军委根据军事科学院提出的认定标准,正式批准认定了全军现行编制序列部队中尚存的27个红军团和222个红军连。其中,第一八九师五六六团的前身,是1929年12月由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广西百色起义中诞生的红七军所属的三个红军连队。三个连队的红色血脉殷殷不断,经过革命战争年代的延革与发展,最终扩编成团级单位。故作为特例,中央军委批准认定第五六六团为红军团。

一身红色基因的红军团第一营的官兵,在665米海拔高程的种子山及其附近地域,以“一览众山小”的气势,横刀立马,严阵以待。

涟铁锁钥之地战云翻滚,一方妄自必得,一方视死如归,开篇就是惊天动地!

涟川川口,美军陆军骑兵第一师在第五六一团三营不到三公里宽的防御正面,一下子就投入了5个步兵营,并有4个炮兵营、11辆坦克、5辆装甲车和航空兵火力的协同支援。

美军骑一师的老祖宗是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由华盛顿亲手组建的骑兵第二团发展演变而来,有180年的历史。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战功卓著,被誉为“开国元勋师”。这个1921年正式挂牌称为美国陆军骑兵第一师的美军娇子,在朝鲜战场上,全师编制16000作战兵力、348辆重型坦克、238辆步兵战斗车、308辆全履带装甲输送车,以及72门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和9门M270多管火箭炮。骑一师凭借其超强的技术装备和战力,没有把全世界任何一个陆战对手放在眼里!

涟川川口,美骑兵第一师的步兵几乎是没有片刻时间缝隙地向第五六一团三营的阵地实施轮番冲击。美军骑一师的步兵选材标准,身高必须是一米八O以上。所以,当牛高马大的美国大兵哇啦哇啦的冲到阵前,三营官兵们压力山大的心里感受可想而知。

但是,严格按照《美军陆军战斗条令》训练出来的美国陆军士兵,万万想不到这个条令却把他们害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颁发的《美军陆军战斗条令》第一款是这样表述的:美国陆军的基本任务是遂行占领。其背后的潜台词是,实施地面作战,美军依靠的是空地火力优势,步兵只是端着自动枪抵达被摧毁的攻击目标后,插上旗子,再“哈罗,OK”的叫唤几声就算完成使命任务了。

有了这么一个条令规定,美军步兵的单兵训练就简单了许多,除了队列训练和几种单兵手中武器的训练,几乎没有实战条件下的各种单兵技战术训练(包括擒拿格斗训练等)内容。美军如此界定陆军的任务,除了不差钱有武器装备的优势外,还有一个更深层原因就是不想多死人,尽量减少国内各界的反战情绪。

殊不知,骑一师在朝鲜战场上遇到的对手恰恰是敢和你以命“死磕”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美国大兵们算是赶上这一拨了,对手不要命也不怕死,尼玛就自任认倒霉去吧!

电视连续剧《跨过鸭绿江》用了十分钟的时间还原了第五六一团三营在涟川川口的生死搏杀。四天三夜,营长罗金友、教导员温树风带领全营800名“死士”,打退了当面之敌的数十次进攻。其中,罗金友手中的苏式“波波沙”冲锋枪弹尽之后,干脆从身后抽出了一把大片刀,左劈右砍,寒光凛冽,刀刃落处,皆是美军大兵的项上人头!

当电视连续剧也因此进入高潮的时候,山西省太原市广电局大院宿舍楼的一家住户传出了一阵惊呼,一个年轻小伙子指着电视屏幕喊道:“快看,那是爷爷!”小伙子叫罗义,是太原市广播电视局的编辑,罗金友的嫡亲长孙。罗义说:“这一仗爷爷生前给我们讲述过多次,但爷爷手里使用的不是大片刀。”

1949年9月,兰州战役刚刚结束,还在第五五九团一营二连担任连长的罗金友,奉命率领连队担任第六十三军的先遣分队,向宁夏方向出发,为下一步遂行宁夏战役任务探查路径,摸清敌情。

第五五九团一营二连,是第六十三军编成内历史最悠久的红军连队。其前身是北伐战争时期叶挺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第八连。参加过南昌起义,见证过井冈山上的朱毛会师,随中央红军一路长征抵达陕北。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过平型关战斗和百团大战,荣获了“血战磨河滩英雄连”的称号。解放战争中,红二连也是以敢打硬仗善打硬仗著称。所以,但凡有了重大任务,红二连从来都是军师团各级首长首先考虑的使用对象。

开赴宁夏途中,罗金友用一把在兰州破城时缴获马家军的大片刀,率领红二连近200人组成的铁骑洪流在西北高原一路劈杀,马家军残匪魂飞丧胆,罗金友刀起刀落,快意恩仇!

1950年12月初,第六十三军从陕西紧急开赴山东邹县、曲阜,进行入朝参战教育,更换武器装备。已经异地提拔当了营长的罗金友很不情愿地交出了那把使顺了手的马家军大片刀。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从苏联借贷买来了六十四个陆军师的武器装备。虽然是二战时期的旧款,与美军相比有不小的代差,但比起原来从小日本和蒋介石手里顺过来的二手货、三手货还是强了不少。只是,抡惯了大片刀的罗金友,总是觉得哪儿还有点儿不太得劲儿,哪还差了点儿意思。于是,顺手抄了一把苏式工兵铲插在背后,成了罗营长在朝鲜战场上的装备标配。不成想,在涟川川口,罗金友挥动这把苏式工兵铲大开大合,用命演绎的“怒劈鬼子头”的惨烈一幕,为七十年后中国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争了个满堂彩!

1951年6月4日子夜,罗金友、温树风指挥着三营官兵打退了美军当天的最后一波进攻,一清点,除了已经转移后送的200多名伤员,全营仅剩下了18人,阵前留下美军尸体1300具!

在师指挥所始终紧张关注着涟川川口作战进程的徐信,这几天,已经多次亲自指挥师炮兵群对第五六一团防御阵地实施了火力支援。徐信知悉了三营的情况后,果断命令第五六一团团长陶河:“三营已经完成任务,撤下来,二营顶上去!”

三营的“18棵青松”撤出阵地的时候,美军突然一阵冷炮急袭,8连重机枪手陈娃子扑在了罗金友身上,左腿被炸飞。罗金友将其背回后方转送到国内救治,随即失去了联系。志愿军回国后,罗金友寻找陈娃子多年无果。

1979年9月的一天,已经担任了第六十三军副军长的罗金友,带着军机关的几名干部从忻州检查部队训练回到太原,在一家小面馆吃便饭。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拖着一条腿的“职业乞丐”,径直走到了罗金友的身边,喃喃说道:“你是罗营长?”罗金友立刻意识到,可能是陈娃子!验明正身后,两个人抱头大哭。

残疾军人陈娃子回到安徽老家,因生存无助,拄着一支破棍子出来寻找老部队,寻找罗营长已经十多年。罗金友联系了山西省民政局,把涟铁之战的生死战友妥善安置在了山西省晋中荣军院,这是后话。

涟川川口激战的同时,铁原方向的第一八九师,与美军第二十五师的厮杀也呈现了白热化。美一军第二十五师也是下了血本,一上来就展开了3个团,20余辆坦克,并有10余架航空兵的火力支援。仅仅三天,种子山阵地双方就几度易手。

第一八九师是第六十三军编成内的老部队,其前身是1940年3月在雁北地区成立的晋察冀军区第五分区,成军十一年来,历尽大仗小仗无计,在石家庄战役、太原战役、兰州战役和宁夏战役中也都是见过大世面的,战功累累。

但是,涟川铁原战役开打之前,第一八九师师长许诚因故不在位已经一个月了,志愿军总部紧急指令师政委蔡长元代行师长职权。临阵换将兵家大忌,好在老红军出身的蔡长元文武兼长,双肩扛起军政重担,组织第一八九师在铁原地区迅速完成了作战展开。

6月2日傍晚,美军攻占种子山,蔡长元立即命令第五六六团团长朱彪组织敢死队,于6月3日凌晨3时把种子山阵地夺了回来。拂晓,美军向龙潭洞、沙字洞、凫村等第189师防御阵地的全域展开了更加猛烈的重炮轰击和重兵轮番冲击,种子山再度易手。

扼守种子山附近233.2高地的第五六七团八连官兵,阵前干掉了500多名美军士兵,全部壮烈阵亡。战至傍晚19时,第一八九师战斗减员四分之三,三个团已不成建制,兵力所剩无几,只有师勤务营的六十个机动兵员尚可调度,而各个阵地上的官兵们依然是死战不退!

蔡长元向军长傅崇碧报告了战况,重申了第一八九师官兵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同时建议军里立即在第二防御地带组织防御。

在青洞第六十三军指挥所,傅崇碧首先询问了涟川方向的战况。徐信报告,第五六一团和第五六O团战斗激烈,伤亡很大,但阵地还牢牢控制在手里,师预备队第五五九团尚未动用。傅崇碧和第六十三军政委龙道权、参谋长杜瑜华商定后向志愿军司令部报告了情况,下令第一八九师坚持到天黑后有序放弃部分阵地后撤,同时命令军预备队第一八八师立即前出,接替第一八九师,在第二防御地带的金鹤山、古南山、安养寺一线组织防御,第一八九师转为军预备队。

第一八八师,从解放战争开始,就是老华北部队主力中的主力,作风硬朗,战斗力超强,在第六十三军经历的重大战役战斗中,从来都是扮演“关建先生”的角色。涟铁之战打到了第四天,主力出场了。

师长张英辉,政委李真指挥着第一八八师踏着雨夜悄无声息地占领了阵地,迅速构工并完成了阵地火力配系。张英辉和李真的这一套操作水平之高,以至第二天当面之敌发起进攻连连受挫后,才意识到中共军队的主力到了,遇到硬茬子了!

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突破临津江的战斗,第一八八师担任主要方向攻击任务,一个发力猛攻就将守敌美三师重创而受到志愿军总部的通令嘉奖。按照第一八八师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傲骨,这一次,也绝不会让美二十五师有好果子吃!

在尔后八天的钢铁炸弹与钢铁意志的生死博弈中,第一八八师和第一八七师在涟川铁原联袂上演了“打败美帝野心狼”的连台大戏。

第一八八师第五六二团,在团长阎同茂、政委费国柱的指挥下,在北台、南幕洞、金鹤山地域占领阵地,打退了敌人数十次用几十辆坦克引导的地面攻击和空降突击。其中,坚守877高地的第一营二连,面对数倍美军连续数天的多路攻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坚决粉碎了敌人企图夺占至高点,居高临下从铁原左翼突破的梦想,牢牢锁定了通向我防御纵深的翼侧大门。

255.1高地争夺战,是第一八八师五六三团在铁原战场上打出的铁血之作。255.1高地翼侧道路可以直达铁原防御纵深,从战斗打响的第一刻起,军师团三级首长的眼睛就没有离开过这个战术要点。面对美军八辆坦克掩护一个加强团兵力的轮番冲锋,三营八连连长郭恩志沉着指挥全连官兵,斗智斗勇,顽强抗敌三个昼夜。战斗打到难解难分的胶着时刻,军长傅崇碧亲自指挥军炮兵团直接实施支援射击;第一八八师政委李真亲派炊事员、宣传员前送弹药和食品;第五六三团团长马兆民、政委刘炎田在兵力已经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命令九连抽调了一个排仅剩下的七名战士前去增援。战至6月7日19时,八连阵前留下美军尸体600多具,郭恩志的第八连也只剩下了13发子弹和1枚反坦克手雷!

天色已暗,疲惫不堪的美国大兵们围坐在山下的火堆旁挥动着酒瓶子,载歌载舞地耍了起来。郭恩志针锋相对,带着战士们高声唱起了“我们是人民的好战士”。歌声悲壮豪迈,透过夜空把山下美国大兵的“篝火晚会”压得不出声了。美国大兵们没有料到,山上的这帮哥们儿仗打得专业,歌唱得也是这么专业!

歌罢,255.1高地一片寂静。郭恩志趁着山下的美国大兵们还在闭目养神,回味着刚才没有花钱就听到的神奇铿锵的东方歌曲的当口,在夜幕的掩护下组织第八连的官兵跳崖突围,安全撤到了255.1高地侧后的400高地。第二天,在新建立的防御阵地,郭恩志率领八连官兵继续与敌人展开了新一轮的拼杀。

战至6月10日,突然出了一个大情况。我军左翼友邻部队的防线被美第十军突破,铁原东侧第六十三军防御体系完全暴露,美第十军先头部队向我侧后实施迂回,美第二十五师也突然加力,向第一八八师五六四团一个名叫“内、外加”的小山包防御阵地发起攻击,顷刻对铁原形成东西包夹之势,企图实现一点强压,两线突破。

在青洞六十三军指挥所的傅崇碧,立即命令军炮兵群向美第十军先头部队实施压制性火力拦阻射击,派出军机关人员直接向第一八八师作战一线部(分)队运送弹药;同时指令第一八八师五六四团团长曹步墀、政委白万林组织力量炸开了铁原南侧水库,即便无法“水淹七军”,也要造成四野翻浆,道路泥泞,迟滞延缓美第十军先头部队的机动速度。

名字怪异的小山包——“内、外加”,位于铁原东南三公里处的一座孤山上,海拔高程为279.5米,是铁原东南方向的唯一屏障,第五六四团二营在此筑垒挡关。

从6月10日早晨7时开始,12架敌机、40多门重炮,突然对内、外加高地实施了20分钟的火力急袭,尔后以3个营的兵力、在11辆坦克的掩护下,从4个方向成3个梯队向第二营的阵地开始了一波接一波的疯狂围攻。战至下午5时,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山包已成一片火海,800多具美军尸体横七竖八,遍布山野。

此刻,第一八八师已在铁原以北地区建立了新的防御阵地,二营奉命撤出内、外加。美军翼侧偷袭配合正面强攻铁原的企图,被第一八八师的沉着应对和顽强抗击粉碎了。

其实,6月4日下午13时,第六十三军的战斗减员就已达7232人。所以,经请示志愿军司令部和第十九兵团的批准,军里命令第一八九师撤离阵地的同时,对第一八七师和第一八八师下达了由阵地防御转为机动防御的命令,目的是尽量减少战斗减员,用机动灵活的战法消耗迟滞敌军,拉长拖延作战时间进程,以确保最终完成涟铁防御作战任务。

第一八七师接到命令后,徐信与政委张迈君、参谋长耿淑明进行了研究。认为,由于战前准备工作充分,目前涟川川口和大部分一线防御阵地还都掌握在手里。特别是在第二防御阵地的第五六0团的作战分队,连续三个夜间在第一阵地第五六一团的掩护下对美军实施夜袭,效果奇好。如果此时退守二线阵地,二线阵地前的地势更为平缓,利敌高速冲击,也不利于我二线部(分)队夜间对敌军实施骚扰性打击。所以,从第一八七师的实际情况看,还是以坚守防御更为有利。徐信直接向军长傅崇碧汇报了建议,获得批准。徐信在涟铁战火最激烈、最困难的关头,走了一步好棋,为后几天的作战行动埋下了伏笔。

6月8日早8时,美骑一师按照这几天的老套路,对涟川川口方向实施了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打击后,兵分两路,一路继续从正面进攻,一路向涟川川口东侧迂回。徐信从敌人打打停停,不甚坚决的攻击动作中,察觉到了其中的诡异。

果不其然,上午10时,敌航空兵和炮兵火力突然对第一八七师防御全纵深实施狂轰滥炸,40余辆坦克引导美军骑一师的两个步兵团从涟川川口快速突贯,剑锋直指细柳洞!

细柳洞,位于第一八七师第二防御阵地铁公路西侧的山岗,山虽不高,不到三百米的高程,与路东的两个高地互为犄角,紧紧锁住了通向我防御纵深的铁路和公路。几天前,傅崇碧批准了徐信提出继续实施坚守防御作战的决心建议后,徐信就专门对细柳洞的防御重新下了一番功夫。

徐信认为,细柳洞是师第二防御阵地的重中之重。早在5月28日现地勘察地形时,就指令第五六O团三营实施要点防守。6月4日晚重新调整部署时,徐信又把第五六O团一营配置在细柳洞翼侧,进一步强化了细柳洞的防御力量。

6月7日,徐信根据这几天的战况判断,美军近日一定要以重兵对细柳洞下手。随即命令师预备队第五五九团二营和三营在细柳洞东侧附近地域占领阵地,同时组织部队在细柳洞前方铁公路通道上增设反坦克雷区和反坦克障碍区,加大了细柳洞要点的防御弹性。

当美军航空兵火力和重炮火力把第一八七师第二防御阵地地域的地表炸得弹坑累累、露岩斑剥,工事掩体不复存在的时候,骑一师的重装表演登台了。40多辆坦克,两个步兵团,黑压压的围着细柳洞地域展开了潮水般的猛攻。

第五六O团团长王震、政委王紫剑指挥着一营和三营在细柳洞主阵地,以及左翼阵地,第五五九团团长周成河、政委刘波指挥着二营和三营在细柳洞右翼阵地,对突入之敌形成三面夹击。敌我双方你来我往,杀的天昏地暗,两军亦都伤亡惨重。战至下午17时50分,凭借优势兵力,美军占领了我部分表面阵地。为最终突破细柳洞,还在不断地疯狂前涌,几座不大的小高地上,密密麻麻挤满了美军士兵。

徐信胜算在先,早就等着这一刻的到来。六颗信号弹突然升起,第一八七师的两个炮兵群的炮弹顷刻铺天盖地地砸了下来。坚守第一防御阵地的第五六一团同时发动阵前战术反击,涟川方向瞬间变成关门打狗!面对战场态势的突然逆转,美军阵脚大乱。一番死命挣扎到天色变黑,骑一师丢弃了20多辆坦克、1000多具尸体狼狈逃出了涟川川谷。

1957年,刚刚从苏联伏罗希洛夫总参军事学院毕业回国的徐信,担任了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合同战术教授会主任,他多次和学院的专家们复盘涟川铁原防御作战。专家们惊讶地发现,1951年6月8日涟川方向的细柳洞战斗,以及6月10日铁原方向的炸毁铁原水库和“内、外加”防御战斗,竟然是这场惨烈大战的“胜负手”!

美军的“大战术”水平不低。美陆军第一军和第十军,“双鬼拍门”,企图联手对涟川铁原完成“饿虎掏心”。傅崇碧麾下的徐信、张英辉两员大将,谋定而后动,指挥着铁血之师,以吞天吐地、万敌难挡的恢弘气势把李奇微的小伎俩弹指之间化于无形。此后的几天,美军在涟川铁原地区的攻击势头锐减,无可奈何地进入了战场垃圾时间。

1951年6月1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三八线地区的部署调整完毕,第十三兵团第四十二军在涟川铁原侧后的龙星山一线建立完成了纵深防御阵地。当晚19时30分,傅崇碧在青洞第六十三军指挥所向部队传达了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的命令,立即全部撤离阵地,转向伊川地区进行休整。傅崇碧放下电话,即刻身不由己地趴在指挥桌前死死地昏睡了过去。傅崇碧的儿子傅先大校后来回忆说:“老爷子说过,在涟铁之战的整整十三个日夜,几乎就没合过眼。真不知道,老爷子是怎么挺过来的!”

第六十三军撤出涟川铁原时的阵地态势是,“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全部被牢牢定格在了二十五公里宽的我军第二防御地带的前沿。而在涟川川口第一八七师第一防御地带的第一防御阵地由第五六一团把守的主阵地,就像一座突前半岛,傲然矗立,寸土未失!战后,第五六一团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大功团”荣誉称号,该团三营被授予“守如泰山”荣誉称号,营长罗金友荣记二等战功。第一八七师师长徐信亦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等战功。这也是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陆军师级作战部队军事主官仅此一例获得的殊荣。

6月14日,彭德怀司令员从五十多公里外的大榆洞专程赶到伊川。傅崇碧率领不足万人的第六十三军将士,在伊川的山坡上列队。众人面色如土,戎装破烂不堪,满身血腥之气,手中的武器斑剥残缺,惨不忍睹。唯有众将士的眼神里,透着沙场的悲壮!

彭德怀泪雨潸然,在傅崇碧的引领下,与将士们一一握手。当傅崇碧介绍到徐信的时候说道:“这位就是第一八七师师长徐信”,彭德怀一言不发,重重地把徐信拥抱在怀里。徐信泪水如注,恭恭敬敬给彭大将军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彭德怀挥洒泪水作了一番令第六十三军全体将士无不动容的讲话,时间不长,内容感人。七十年过去了,第六十三军几代人依然记得住彭大将军在朝鲜伊川说过的那句关键词:“你们是真正的铁军!”


六、岁月静好,山河无恙,铮铮忠骨回家了

涟川铁原防御作战13天的时间,第六十三军共歼敌14000余人,击落击伤敌机45架,击伤击毁敌坦克35辆,缴获各种火炮40门,汽车21辆。有13个单位和个人被志愿军总部、第十九兵团和第六十三军授予荣誉称号;有154人荣立一等功和二等功;有3481人荣立三等功,还有16000余人荣获战场嘉奖。战果累累,殊荣赫赫。

然而,几十年后,已经离职休养,赋闲在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信上将,每每谈起涟铁之战,总是避开这些昔日的辉煌。因为,最让老将军晚年心中挥之不去的是当年第六十三军在涟铁之战战斗减员的8286人当中,有2531名烈士长眠在了涟川铁原的山岗上。

2005年11月,85岁的徐信上将辞世。老将军生前给尚在军队服役任职的两个儿子徐黎明和徐京明作了交代:一是,一定要完成老将军自己撰写的回忆录的定稿和出版;二是想办法向上面反映情况,努力做做工作,争取让第六十三军在涟川铁原的烈士遗骸回到祖国,让烈士们早点回家!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2011年10月中旬的一天,刚刚到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韩民国大使馆国防武官,徐信老将军的次子徐京明少将,站到了韩国铁原郡的一处山坡上凭高远眺。他仿佛听到了当年的炮火轰鸣,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战场厮杀。徐京明心潮澎湃,唏嘘不已。这一刻,距离涟川铁原惨烈的军事交锋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十年另四个月的时光。这也是那一场生死大战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位现役将军来到了当年的涟铁战场!

岁月静好,山河无恙。铁原郡的街区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环绕的群山秋风阵阵,植被郁郁葱葱,六十年前的战争痕迹荡然无存。抵达铁原郡之前,徐京明少将被韩国方面告知,铁原郡距离三八线很近,这里有部分地区不开放。徐京明心里明白,这个60多年还不被韩国方面开放的地区,就是当年的战场核心区,是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当年出生入死的地方。

徐京明少将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国大使馆国防武官转任到驻大韩民国大使馆,继续担任国防武官的。徐京明在此任内上,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们办了一件大事。

从2011年年末开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国防部和民政部的共同努力下,启动了“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送回祖国”的工作。苍天有眼,历史选择了徐信老将军的儿子徐京明少将当此重任,第六十三军的烈士们甚幸!中国人民志愿军甚幸!

多年前,韩国政府在距离铁原郡50公里的京畿道坡州建了一个专门安放朝鲜战争期间战死的中国军人墓地——“坡州中国军墓地”。已经安放的350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骨骸,大部分是韩方从涟川、铁原地区起掘出来,经过干燥处理,DNA鉴定,并对遗物进行了分类整理记录,最后装殓,安放在了这里。徐京明刚刚到任,就来到“坡州中国军墓地”祭拜了已经长眠在异国他乡六十年的英烈们。

2013年2月25日,韩国第一位民选女总统朴槿惠宣誓就职。朴槿惠提出在“均衡外交”的框架下,全面充实和深化中韩战略伙伴关系,志愿军遗骸回国事宜的谈判遂很快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2013年6月,中韩双方本着友好协商、务实合作的精神,最终就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问题达成共识,并确定了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的相关事宜。

2013年10月,徐京明少将代表中国军方参加了韩国军方举行的“归还韩战中国军人遗骸挖掘工程”启动仪式。当徐京明第一个挥动铁锨破土动工的瞬间,如雨的泪水再也止不住地洒落在了涟川铁原的大地上。

徐京明在日记中与父亲徐信做了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他告诉父亲,这次在涟川铁原挖掘出来的平均每1公斤的烈士骨骸,都是从300公斤的炸弹碎片里分拣出来的!我被当年战争的残酷惨烈深深震撼了!我也更加地理解了您为什么要让烈士们早日回家的心情感受了!

两个月以后,徐京明少将离任回国,他的此届任期功德圆满。

从2014年开始到2021年9月,共有8批825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和7141件遗物回到祖国,安放在了沈阳市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目前,通过DNA比对,有10位烈士的遗骸被亲人认领,其中有7位烈士是第六十三军的老战士!

根据中韩双方达成的协议,交还志愿军烈士遗骸将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每年交送一批,直到志愿军烈士全部回家。

2013年,徐信老将军的长子徐黎明将军正式退休。他用了几年时间整理父亲的回忆录,做好了正式出版发行的前期工作。在整理阅读回忆录的过程中,徐黎明被父亲记述的《浴血涟铁》的章节深深震撼。

徐黎明将军说,父亲对涟川铁原之战的悲壮回忆,仗仗惨烈,字字珠玑,倾注了父亲的热血和深情。抗美援朝最具战略价值的涟川铁原之战,就是镶嵌在父亲不朽戎马历程中的一个永恒的重大历史点位。早日让《徐信上将回忆录》问世,告慰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是徐黎明将军退休后的唯一夙愿。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第六十三军尚还建在的老前辈们,第六十三军二代、三代们的认可和支持,大家都期盼着……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战争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战争同样可以得到和平,这是历史规律。在朝鲜战争史上,有一场战役被称作是志愿军的生死之战,它的惨烈程度比得过上甘岭战役,炮火密集程度不亚于长津湖战役,是扭转朝鲜战局形势的关键一战,它就是铁原之战。铁原被誉为志愿军的心脏,铁原是南北间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志愿军第63军与美军进行了长达12天的血战。全世界人都知道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和历史地位。抗美援朝战争有效地抵抗了美国的侵略行为,捍卫了世界和平,维护了世界稳定。这场战争展示出了中华民族敢于斗争的精神,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后续的国际交往和合作奠定了基础。阅读作者的战争史话,让我们更懂得这一点,也更加懂得国家的强大是多么重要。感谢作者,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