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涟铁战场上的生死十三天(上)
2021年,全景式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电视连续剧和同名电影《跨过鸭绿江》在中央电视总台和电影院线一经播出,倾刻在中国大地走红。其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三军在朝鲜三八线附近地区打得那场涟(川)铁(原)阻击战,更是荡气回肠,气吞山河。
网友们在对这场早就淡出历史七十多年经典战役的网上热搜中发现,第六十三军——这支功勋彪炳的铁血之师,已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制序列中悄然消失快二十年了。而人们对1951年6月1日到6月13日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这个最后一战的议论,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年代久远,使这场令中国人民和中国军人特别引以为豪的军事作品,呈现出了多种不同的版本,还引发了不少你说我云的探讨与争论。
朝鲜战争结束后的数十年间,中美双方的军事相关部门,都曾对涟川铁原之战分别进行过深入的军事学术研判和室内兵棋(沙盘)推演,复盘的结论一致。即:1951年6月,“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如果突破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三军涟川铁原的防御体系,以三八线为界实施停战谈判的基础和前提就不复存在,朝鲜战争的最终结局必然重新改写。
历史没有如果。1951年6月13日,“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的进攻锋锐,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三军扎扎实实地顿挫在了北纬三十八度线附近的涟川铁原。其攻势行动被迫戛然而止,朝鲜停战谈判的帷幕才得以缓缓拉开。这一仗的战略价值,亦也因此可与云天比高了!
笔者本人的父亲和母亲在战争年代,曾经都是第六十三军的老战士。本人在将近四十年戎马生涯的历程中,亦有十余年的时光是在第六十三军度过。凭着两代人的基因和芳华都留在了第六十三军,笔者对这段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具战略价值一战”的历史过往,进行了抽丝剥茧的探寻,虽然费尽心力抑或挂一漏万,但还是看到了一些更多贴近客观的历史真实,谨成此文与大家共享。
一、著名的“涟川铁原防御作战”
1992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六十三集团军军史》问世。这部凝聚了第六十三军几代人的热血和情怀,请托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留下了严肃的史笔,耗尽了整整六年的时光,终于编纂完成的煌煌巨著,记述了第六十三集团军从1938年5月2日在华北冀中平原誓师成军,尔后纵横捭阖,转战万里,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历史的不朽征程。其中,对1951年6月在朝鲜战场上第五次战役后期打得那场惊心动魄的涟川铁原之战,亦遵循历史的真实脉络,作了准确无误的记述。
1951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朝鲜半岛东西两线,以志愿军第三、第九、第十九3个兵团,共11个军33个步兵师、4个炮兵师和6个后勤分部,以及朝鲜人民军4个军团总计60多万兵力,联合发动了第五次战役。
5月下旬,第二阶段进攻作战再次逼近汉城,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因战线过长,后勤补给出现困难。志愿军司令部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决定将作战兵力迅速后撤至三八线南北附近。
刚刚接替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出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李奇微,挟新晋陆军上将之威,指挥“联合国军”和南朝鲜陆军的6个军(军团)17个师又3个旅1个团,在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支援下,对“已经完成礼拜攻势”的中朝军队“迅速实施全线反攻”,并很快进占至地处朝鲜半岛北纬三十七度线附近的汶山、永平、华川、麟蹄一线,战场形势急剧恶化。
志愿军第十九兵团根据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命令,紧急下达了《涟川铁原防御作战命令》,严令刚刚撤至涟川铁原地区的第六十三军并指挥第六十五军第一九四师,迅速在涟川、铁原间,东起古南山、西至临津江畔,正面25公里,纵深20公里的地域组织坚守防御,坚决抗住当面之敌的北进企图,掩护第十九兵团主力和伤员的后撤转移。作战命令明确:“敌人追击性进攻的很快,你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阵地,阻敌北进,无志司和兵团命令不得撤退!”彭德怀司令员亲自电令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要求第六十三军,“必须为我军在三八线地区建立新的防线坚守10到15天的时间”。
七十年后,我们从上述这些充满战场肃杀之气的严令和电文里,依然能够感受到涟川铁原地区当年已经危如累卵的严峻态势。
涟川和铁原,位于朝鲜半岛北纬三十八度线附近地区。区域内多为中等起伏的丘陵山地,地势北高南低,南接汉滩川,北濒临津江,是朝鲜半岛西部地区贯通南北的咽喉要地。
军长傅崇碧接到志愿军司令部和第十九兵团的命令,立即组织第六十三军的师团军事主官进行战场勘察,并根据涟川川谷铁路和公路纵横交错顺川而过的地势情况判断,敌军将会利用其机械化部队快速展开的优势,把这条川谷通道作为战役的主要突破口,向我纵深位于北纬三十九度线地区的平壤、元山一线实施高速突贯,遂当即确定涟川为主要防御方向。后来的作战进程证明,这个判断和选择,彰显了傅崇碧用了二十年的沙场生涯积淀出来的军事素养和用兵能力果然不同凡响。
二、傅崇碧定下作战决心,命令第一八七师“坚决顶在这里!”
傅崇碧,时年35岁,1932年参加红军。半年多以前,刚刚从第六十四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的任内上,调到第六十三军接替了升任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郑维山担任了军长。
在《跨过鸭绿江》电影作品中,还原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当彭德怀司令员判断敌军将会从涟川铁原向三八线以北地区实施突破并发展进攻的时候,问道,现在铁原是哪支部队?参谋长解方报告说是第六十三军。志愿军总部的一位领导当即质疑,傅崇碧,行吗?这个质疑事出有因但却也不无道理。
我们翻开傅崇碧将军的人生履历可以看到,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傅崇碧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任职中,竟然是一个标准而且资深的政工干部。红军时期,傅崇碧担任过中共四川通江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抗战时期,傅崇碧担任过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团政治处主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第二大队政委、晋察冀军区第三十五团政委、第四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第十旅政委、第十九兵团第六十四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期间,只担任了很短一段时间的华北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旅旅长的职务。
1951年2月17日,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建制序列的第六十三军,在辽宁省凤凰城地区举行了出国誓师大会。刚刚担任军长不到四个月时间的傅崇碧,于2月18日催动着第六十三军的32400名将士,顶着漫天大雪启程,从长甸、河口、丹东出境,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
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傅崇碧指挥着第六十三军在朝鲜战场上打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突破临津江,重创美三师和英国皇家第二十九旅,第六十三军旗开得胜;夺占绀岳山,围攻雪马里,出击北汉江,第六十三军打得还是得心应手、仗仗精彩。入朝后的频频鏖战,傅崇碧无一失手!彭德怀此时的心理天平,已经对傅崇碧另眼看待了。彭德怀没有犹豫,把坚守涟川铁原的千钧重担交给了傅崇碧,交给了第六十三军。
在战场勘察的现地,傅崇碧根据防御正面宽,坚守时间长,以及部队实际状况等因素,迅速形成战役布势。
傅崇碧决心利用涟川铁原一带山地北高南低的地形特点构建防御体系,在500平方公里的防御空间内,从南到北构筑两个防御地带。其中,第一防御地带又构筑了三道防御阵地,在第一防御地带后侧设置了第二防御地带,从而加大了涟川铁原地区整体的防御弹性和防御厚度。
在兵力部署上,傅崇碧决心第六十三军成两个梯队组织防御,集中主要兵力兵器于涟川铁原铁、公路两侧方向, 以第一八七师加强军炮兵团为第一梯队右翼防御师,成两个梯队展开,担任主要方向的坚守防御任务;第一八九师为第一梯队左翼防御师,在涟川至铁原铁、公路(不含)以东至汉滩川以西地区,成一个梯队展开,组织坚守防御;第六十五军一九四师在涟川铁原西北方向地域组织防御;第一八八师为军预备队,配置在第一梯队师侧后集结待命;军指挥所在靠近主要防御方向的青洞开设。
傅崇碧带着第六十三军的师长和团长们在涟川铁原预设战场实施逐点勘察,逐点研究,逐点部署。在现地,把每个防御点位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系、协同动作和作战方法都交代的清清楚楚。
当傅崇碧率领麾下的师长团长们走出涟川川谷的时候,狭长的谷底平川贯通南北的铁路和公路尽在眼前。傅崇碧静静地看了片刻,回过身来一字一句地说道:“这里,就是锁钥涟川铁原的门户,也是我们第六十三军这次坚守防御作战的主要方向和战役要点。徐信,你们第一八七师就坚决顶在这里了!”
三、鸭绿江畔,徐信临阵受命代理了师长之职
两天前,第一八七师刚刚撤到涟川,徐信就判断,一场大仗、恶仗怕是在所难免了。徐信以他素以惯之的“想在前,干在先,办周全”的严谨风格,即刻马不停歇地带着几位团长把这一带的地形很快地就先期勘察完毕,并且形成了作战预案。所以,当傅崇碧定下涟川铁原防御作战决心,并把主要方向涟川的坚守任务交给了第一八七师的时候,徐信成竹在胸,说道:“请军长放心,我们师现有7000名官兵,人在阵地在,坚决守住涟铁大门!”
傅崇碧默默看了看徐信,又看了看了其他各师的领导,心中浮起一阵感叹。许多年后,傅崇碧将军的儿子傅欣大校回忆说:“现在,有人说我爸爸打铁原的时候才35岁,太年轻了。可我爸爸当时心里最感叹的是,把守铁原大门的徐信更年轻,还不到30岁!”
徐信在第六十三军三个师的军政主官中,不只是年轻,资历也最浅。第一八七师政委张迈君,第一八八师师长张英辉、政委李真,第一八九师师长许诚、政委蔡长元都是老红军,平均年龄34岁。而徐信,只能称得上是一位年轻的资深老八路。
1937年7月,出生在河北省灵寿县的徐信,在燕赵大地参加八路军,开始了他68载戎马生涯的慷慨悲歌之旅。两个月后,徐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年,他刚满16岁。
作为一名优秀的燕赵儿女,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打完,徐信就已经在晋察冀第一野战军冀中纵队当了快三年的主力团的团长了。解放战争的三年间,徐信指挥着麾下的部队,从华北打到西北,一路奏凯,仗仗皆捷。1949年5月,太原战役结束不久,徐信担任了第一八七师副师长兼参谋长,时年28岁。
1951年2月18日是中国的大年初一,风雪狂舞。第一八七师在第六十三军的编成内成两路纵队徒步开进。部队刚刚从辽宁省丹东九连城口岸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美军的飞机突然临空轰炸。师长刘光裕的坐骑受到惊吓,在几乎没膝的厚厚雪路上打滑侧翻。被甩出去很远的刘光裕,左侧的腰腿瞬时粉碎性骨折。出师未捷,师长减员。就这样,在鸭绿江畔,徐信根据志愿军总部和第十九兵团的紧急电令,临阵受命,代理了第一八七师师长的职务。
徐信不负这个突然降临的历史际遇。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徐信率领第一八七师在朝鲜战场上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军事奇迹。1951年4月,志愿军总部正式任命徐信担任了第一八七师师长,即迎来了五次战役首战。徐信指挥着第一八七师,仅用了一个小时就突破临津江英军皇家第二十九旅的重兵江防,撕开了敌防御体系后,全师迅速穿插到位,不仅牵动了左右邻部队很快实现了战役突破,还在雪马里一口将英国皇家第二十九旅的格洛斯特营和一个炮兵队、一个重型坦克连死死的吃了下来!是役,毙敌中校以下官兵129名,俘敌副营长以下官兵459名(其中,第五六一团二连战士刘光子一人就俘获英军63人),缴获各种火炮26门,坦克18辆,还有大量军用物资。这一仗打得漂亮!志愿军总部通报全军表彰,授予第一八七师“猛插分割”锦旗一面。
在涟川,徐信根据第六十三军的作战部署,重点办了三件事。
第一、以涟川川谷为主轴,将加强和所属部队进行了大纵深、多梯次的配置。一是,将步兵第五六一团、第五六O团和第五五九团分别部署在第一防御地带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防御阵地。第五六一团在防御一线突前迎敌,第五六O团在防御二线保护策应,第五五九团配置在第三防御阵地担任师第二梯队。其中,位于涟川川口西侧的榛田里北山、新村北山、169高地和167.1高地地域,以及涟川川口东侧公路和铁路,是涟川铁原贯通南北的大门,也是第一八七师的第一防御阵地。这个被军师两级确定的战役战术要点,由第五六一团三营负责镇守。二是,将第六十三军加强的军炮兵团和师炮兵团编成两个炮兵群,配置在师指挥所侧后地区,以涟川川谷第五六一团防御方向为主要方向,分配火力任务,计划火力运用,指令军炮兵团团长齐得雨统一指挥由军师炮兵团组成的两个师炮兵群。徐信还专门把一线作战分队的观察哨与师炮兵群观察哨的设置合一,使一线敌情可以直达师炮群指挥部,从而大大简化了指挥程序,提高了炮兵反应速度,火力打击效益实现了战场最大化。
第二、针对当面之敌坦克火力猛、冲击力强、进攻速度快的特点,组织部队在涟川川谷构筑了三道反坦克壕,并用铁轨、枕木、反坦克地雷构筑设置反坦克障碍区、反坦克雷区,以及各种反坦克阵地,形成绵密的正面抗击与侧射倒打相结合的火力配系;同时,派出师侦察连向南前出二十公里,构筑警戒阵地,加大防御纵深,以期迫敌提前展开,迟滞敌进攻速度,消耗敌有生力量,为我一线部(分)队提前完成战斗展开争取时间。
第三、徐信特别强调了战斗实施过程中的三个基本战法。一是一线部(分)队主要采取少摆多屯的方法,尽最大可能减少伤亡,保存有生力量。进攻之敌实施火力准备时,前沿阵地只留下12名观察哨兵,主要兵力全部进入阵地反斜面的防炮洞隐蔽,待敌炮兵火力延伸,敌步兵抵近阵地发起冲击时,再迅速占领阵地迎敌作战。二是进入夜间后,第二阵地的部队要主动全线出击,打他个通宵达旦,让敌人彻夜难眠,无法休整;三是战斗中,对敌军的坦克装甲车的冲击,主要利用阵前的反坦克壕、反坦克地雷和团属部(分)队直瞄火器应对;师炮兵群则主要对敌后续步兵实施压制性战术遮断打击。后来的战斗实践证明,徐信布置的这套战法,十分奏效,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作战部(分)队的有生力量,不仅迟滞疲惫了当面之敌,还有效地割裂了敌人进攻时的步坦协同动作,大大遏制衰减了敌人的进攻势头,确保了在十三天的生死搏杀中,第一八七师顶在涟川川口的一线防御阵地岿然不动!
四、涟川铁原,是“范佛里特弹药量”的第一个试验场
1951年6月1日清晨5时50分,天色蒙蒙发亮,涟川铁原第一线阵地正南方向二十公里外的第一八七师警戒分队与当面之敌的先头部队开始交火。这一刻,涟川铁原防御作战的战幕蓦然间拉开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六十三集团军军史》记载,进攻涟川铁原之敌,是美陆军第八集团军所属的第一军第一师(骑一师)、第二十五师,以及加拿大步兵第二十五旅(加拿大帕特里希公主轻兵旅)、南朝鲜陆军第二十九师和陆战第一团,总兵力47000余人,各类大口径火炮1300余门,重型坦克和装甲车400余量,还有空中支援。
而第六十三军入朝后在三个月的时间里连续作战,战斗减员已达8000多人,尚未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和休整,此刻,只能以仅有的24000兵力的“残阵”,并和第一九四师7000余名官兵一道,携带包括六O炮在内的240门火炮,在涟川铁原之间25公里的宽大正面筑垒迎敌了。
经过四天的临战构工,第六十三军各师按照抗击敌重炮火力打击的作战要求,在防御阵地里打造出了还算坚固的防护工事。
在涟川担任主要方向防御任务的第一八七师,在阵地反斜面构筑的所有防炮洞不仅有深度,而且有厚度,与前沿阵地直接相连,每一个防炮洞可以容纳一个班的兵力;担任铁原方向防御任务的第一八九师成一个梯队在龙潭洞、板原里、釜谷里地域展开,呈星点状分散配置的防护工事也都是依照山形构筑,质量不错,攻守兼备;配置在第二防御地带的第一八八师,干脆就利用阵地的山体,构筑了巨大的隐蔽部,解决了战斗打响后部队的隐蔽防护需要。
应该说,时间紧迫,困难万千,第六十三军的官兵们在大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还是十分的用心用命,章法不乱,第一八七师做得尤其到位。
尽管准备工作如此精细,官兵们的杀敌信心也是爆棚满满。但是,当面之敌的地面炮火和航空兵火力铺天盖地的倾泄下来的瞬间,第六十三军的官兵们还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震撼和始料不及!
从1950年10月25日我军跨过鸭绿江,在朝鲜战场与“联合国军”开始交战,到1951年5月20日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结束,美军在进攻作战中,其战术火力准备时间通常在10到20分钟左右,特殊情况下也有30分钟甚至是一个小时的情况。然后实施火力延伸打击,步兵遂凭借着弹幕掩护发起攻击,这是一般规律下的美军教科书式的进攻节奏。
可是,第六十三军在涟川铁原与敌交战的当天,面临的却是美军“全天候”的狂轰滥炸。从早晨5时50分在二十公里之外的警戒阵地双方交火开始,敌航空兵火力就对第六十三军防御地域的全纵深实施了整整四个小时的地毯式的全般覆盖轰炸。
当天上午10时,抵近我防御前沿的敌地面重型火炮,对第一八七师和第一八九师一线阵地又进行了整整一个小时的火力准备。当敌火力延伸,其步兵向我前沿阵地发起冲击的时候,我第一八七师和第一八九师的前沿阵地几成废墟!最前沿的第五六一团的12个观察哨位还剩下4个。最可怕的是,第一八七师、第一八九师一线阵地上的数千名官兵,因为敌军重磅炸弹不停歇地投放而引发的震天动地的巨大轰鸣,几乎全部失聪。战斗刚刚打响,我前沿作战分队战斗减员即已过半,所有的阵地都变成了美军炸弹钢铁碎片的垃圾场!
1954年9月,已经成为苏联伏罗希洛夫总参军事学院战役系学员的徐信,听了苏军陆军军训部部长扎哈罗夫大将亲自讲授的一课,题为《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其中,扎哈罗夫谈到了一个徐信似曾相识的军事概念——“范佛里特弹药量”。
扎哈罗夫大将说,所谓“范佛里特弹药量”,是指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中将,1951年8月在朝鲜战场的上甘岭地区发动的“夏季金化攻势行动”中第一次使用的弹药消耗标准。其在九天的时间里,就对中国志愿军坚守的不到三平方公里的983高地,发射了36万发炮弹,1000余门火炮平均射弹350发,是以往弹药消耗量的五到六倍之多,火力密度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高标准,如此惊人的弹药消耗量被称为“范佛里特弹药量”。
徐信听罢举手报告:“大将同志,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三军一八七师师长。1951年6月,在朝鲜战场上的涟川铁原防御作战中,我们就与范佛里特交过手了,我们这个军,是最先领略“范佛里特弹药量”的中国军队。这一仗,我们打赢了!”
徐信说的不错。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三军,是范佛里特在朝鲜战场履新任职后实施进攻作战遇到的第一个“大战术”级别的对手(那个时候,美军还没有战役理论概念),这是范佛里特终于可以运用自己的“使用重磅火力摧毁对手”军事理念打的第一仗。
【编者按】在朝鲜战争史上,有一场战役被称作是志愿军的生死之战,它的惨烈程度比得过上甘岭战役,炮火密集程度不亚于长津湖战役,是扭转朝鲜战局形势的关键一战,它就是铁原之战。铁原被誉为志愿军的心脏,是南北间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志愿军第63军与美军进行了长达12天的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世界人都知道其战争的意义和历史地位,这一仗让中国人真正意义上在世界舞台上站起来说话,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就是因为朝鲜战争打出了中国人民志气,打出了中国人民威风,才有今天国家的安宁。战争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战争同样可以得到和平,这是历史规律。阅读作者的战争史话,让我们更懂得这一点。感谢作者,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