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守望相思树

作者: 章熙建 点击:306 发表:2025-01-12 08:56:55 闪星:5

摘要: 这是1934年11月初,江西贵溪,红十军团逶迤如长龙的北征队伍。只是紧随营长身侧的通信员行装有些异样,肩挎一只蓝布印花布兜,袋口露出一簇葱绿枝叶,竟是一株笔杆粗的相思树苗。

       越山岭隘口的一刻,红军营长郑书荆驻足回望坐落山坳盆地的山村,那爿隐现于林木葱笼间的错落村舍,凝成铁血汉子心头千缠百绕的结。宛如漂泊远航的一叶扁舟,却把思念之锚钉在港湾。

       这是1934年11月初,江西贵溪,红十军团逶迤如长龙的北征队伍。只是紧随营长身侧的通信员行装有些异样,肩挎一只蓝布印花布兜,袋口露出一簇葱绿枝叶,竟是一株笔杆粗的相思树苗。

       烽火结缘多起于战事。那场恶战阴差阳错,敌军计划偷袭师部却误闯野战医院谷地,率部解围的特务营长挥枪厉声喝令医护人员转移,孰料瘦弱短辫的救护队长突然跟他拧上劲,坚称必须带百十号伤员同撤。僵持仅是瞬间,那道柳眉寒光逼退虎背熊腰的营长,他别无选择地豁出命击退敌军。那一仗惨烈异常,担负正面阻击的连队几乎损兵过半,最终没让敌人挨近野战医院半步。

       郑书荆左肩胛及胳膊两颗子弹洞穿,敌人撤退一刻终于倒地晕厥。从野战医院担架上倏然睁眼,闪入眼帘的竟是那道柳眉寒光,令郑书荆诧愕的是住院疗伤数日,寒光转暖渐成一缕柔情,甚至被特准吊着绷带提前出院。但郑书荆耿耿于怀那笔“血债”,径直找到师首长控告女队长临战抗命,没想兜头挨一顿训斥。原来特务营长重伤失血昏厥送进野战医院,是救护队长挽起衣袖抽血救他一命。

       两棵神奇种子于战火中邂逅碰撞,竟然就此悄然萌芽。然而,战争给予他们的阳光和时空毕竟逼仄,半月后的黎明,郑书荆率部随改编后的红十军团开拔北上,高扬的旗帜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而医护队长却因数日前敌机轰炸右腿重伤,被留在苏区养伤并坚持敌后游击战。

       伫立隘口,朔风寒冽。红军营长掏出藏掖军装胸口的便笺,那是一首意境缱绻的藏头诗:“相思同脉亦根连,思国且伴征战迁;毋教红豆湮纤尘,负笈当归顾频频。”而提着陶钵送来树苗信笺的赣东小老表,是救护队长房东14岁的幺子,也成为一名红军通信员加入北征队伍。

       纸质虽褐黄粗糙,但那数行蝇头小楷却娟秀若玉。睹字思人,郑书荆陡觉心底热血奔涌,此刻叩击瞳仁的每个字都形同珠玑,传递着闪电般的灼热。他拍拍小老表通信员背负的树苗兜说:好生护养,它可比性命金贵着哩!

       征程漫漫且险厄相随,沿途时常遭遇零星战斗。每逢战斗间隙抑或宿营休整,郑书荆眼神总会凝落陶钵相思树,伴随一缕酸疼袭上心头,那团葱翠瞬间幻化成俊秀面庞,让红军营长心底顿时迸发冲天豪气。

       初冬的浙皖交界山区阴雨连绵道路泞滑,北征队伍奉命入村宿营休整。夜晚,郑书荆开完作战会回屋,席地盘坐瞅着房东老篾匠编竹筐,随风摇颤的油灯火焾骤然一跳,让他脑海倏然闪现奇想。翌晨,郑书荆带小老表到河溪边砍回几根水竹,经老篾匠略加点拨便挥刀劈竹抽丝,他要给相思树编织一只精美篾篼。

       但世事总是福祸相依。郑书荆削刮篾条刚显利索,一阵锥扎心痛陡然袭来,激颤中左手拇指割出道血口,鲜血汩汩,但他却浑然不觉,只是怅然远眺雨幕笼罩的重峦叠嶂。转瞬间,淅沥小雨突然骤急如倾盆,疾风掠过狂野如狼嗥,霎时投射郑书荆内心一缕莫名的空落。

       稍顷,骤雨停歇,万道阳光穿透云层直射下来,给雾霭氤氲的黛色群峦洒上金辉,转瞬间竟幻化成一道绚丽彩虹。收回目光,郑书荆蓦然感觉伤指疼痛,只以嘴吮吸便坐下编织,只觉心静如水手指快捷。他未感应到心旌颤栗背后隐匿的悲怆,那一刻,留守千里之外的相思树正遭遇生命劫难。

       红军救护队长林秋虹,福建厦门人,1912年生于钢琴师家庭。曾就读集美圣玛丽高等医校,1932年秋漳州战役中参加红军战地救护队,次年入党。因一场夜战中为伤员取子弹108颗,膺获火线救护“林一刀”美誉。

       红军先遣队北征后,留守的林秋虹尽管一身村姑装束,但多年修学加从军数载,布衣素颜终究难掩冰玉气质。敌人密探嗅出蛛丝马迹,雨中深夜引来地主武装包围瓦房,十多只火把照得村巷通亮,嘈杂中“呯”一声枪响,敌人开枪射伤阻挠搜查的房东老伯。这当口门吱地启开,碎花夹袄的林秋虹臂挽竹篮,拖着伤腿气定神闲跨出屋,敌人凶神恶煞地蜂拥而上。孰料,惊天猝变就在那一刻出现,两团火球伴随巨响轰然绽放,决心赴死的林秋虹出门之际,即已将藏于竹篮的手榴弹拉弦。

       生死关口红军女兵果敢决绝,一曲激昂的生命颂歌就此戛然而止。英雄鲜血溅洒屋檐下的相思树,串串血珠如秋风中婀娜摇曳的相思红豆,晶莹而赤艳。

       而这一切红军营长并不知情,他仍热血澎湃地朝着目标奋力跋涉,那就是跃马横戟杀敌逐寇,让破碎山河远离劫难。然而战场云谲波诡,就在林秋虹牺牲9天后的一场惨烈战役,远征的相思树也遭遇命悬一线的生命颠沛。

       转眼进入12月,红军先遣队终于穿越闽浙赣抵达皖南。然而未待与日寇战场交锋,即陷于阴险家贼的绞杀威胁,国民党军11个团数路尾随渐成围歼之势。12月14日,先遣队在黄山之麓的乌泥关至谭家桥段公路两侧凭险布阵,决心以红十九师为主力伏击歼灭中路追兵。

       郑书荆率八十七团一营,踞守战役最险要的制高点石门岗。谭家桥之役两军激战9小时,石门岗终成敌我殊死争夺的胜负命门,在冲锋与反冲锋拉锯中数易其手。战至黄昏,八十七团一至六连几近伤亡殆尽,团长黄英特阵亡。

       伏击战打成消耗战致战役企图受挫,且敌军援兵正源源不断开来,先遣队果断决定趁夜撤出战斗。补充兵力的一营前锋改后卫,能否守住石门岗将决定北征红军生死存亡。

       残阳如血,两轮反冲锋后一连阵地岌岌可危。杀红眼的郑书荆拎着驳壳枪,穿越山脊茅草地直奔营指挥所,炮弹像撵兔子似地追在身后炸响。眼见小老表正猫在堑壕里守着电话机,郑书荆老远就高喊:“快接通三连长,火速增援一连!”许是喊声被枪炮喧嚣所淹没,通信员茫然无措地立起身,就在这瞬间,一声尖啸越过郑书荆头顶直向堑壕掼落。那是六零炮弹!而这一声恰叫通信员听见了,他一把拎起电话机纵身飞跃,但炮弹坠落几乎与起跃同步,小老表被掀翻堑壕弯道边沿,喷涌的鲜血霎时浸红覆盖背上的黄土屑。

       郑书荆狮吼般呼通三连长,下达拼死增援的命令。摔下话筒,怒目圆睁长吐两口粗气,一把扳过通信员血肉模糊的身体,小老表稚嫩生命已浴血凋零,而堑壕角一幕更让营长触电般惊愕,是那盆相思树!通信员临危一跃,除舍身护卫通信命脉,心头竟悬着另一份牵挂。此刻,烈士鲜血已把葱绿染成赤红,一块激射的诡谲弹片切开篾篼,把半片陶钵连同树根齐齐削去,裸露的树根霎时渗出乳白汁液,但瞬间树叶又有血滴落下,浸染出一簇刺目的血色斑斓。

       谭家桥之役,是红军北上抗日遭遇的一场恶战。红军虽毙敌200多人,但自身伤亡300多,尤其是红十九师师长寻淮洲牺牲,军团政委乐少华、政治部主任刘英重伤。时任先遣队参谋长的粟裕大将毕生为之痛心疾首,而我仅撷取与本文叙事相连的枝叶,亦为之悲愤难捺。

       红军营长郑书荆,福建永安人,1908年生,1929年参加红军并同年入党。曾任红七军团特务营营长,红十军团八十七团副参谋长。“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七师敌工科长,1942年冬于皖南繁昌执行侦察任务中牺牲。

       2016年初冬,我于谭家桥战役82年之际前往故战场。这个中国革命史鲜少提及的战争遗址,如今已葳蕤成一幅明媚的水墨画,麻川河蜿蜒穿流山谷间,两岸山坡散落几簇粉墙黛瓦,阳光下的山野宁静而秀丽。但我仍极力将史料记载的“炮火冲天,碎石飞溅,硝烟遮天蔽日……”与之对比,却终究无法完成链接叠合。我知道,这是时光力量使然。

       作为战役指挥员之一,粟裕大将墓坐落于镇西南约4公里的山坡上,松柏环绕,青碑耸立。战将一生征战南北,身后却将部分骨灰埋葬于此,他不能忘却长眠于此的英魂。

       心怀虔诚敬仰,我以军人的方式行完祭礼,目光投向青山碧水。那一瞬,一团赤红遽然闪入眼帘,坡顶浅窄沟壑环山而绕,宛如岁月镌刻苍山额头的皱纹,一株葱茏大树孑然挺拔于苍松间,悬挂树冠的点点果实赤红如繁星,远看就像一柄高擎的火炬。

       哦——这就是石门岗阵地,就是那株远征的相思树!

       伫立荒草萋萋的坍塌堑壕前,我在激情澎湃地缅想当年这里曾出现的奇迹:红十九师撤出战斗当晚,大雨磅礴,朔风厉啸,无心恋战的敌军如潮汐退去。清晨,隐身于数公里外密林深处的营长,带战士回返阵地掩埋阵亡战友。那一刻,英雄看到的是惊心动魄的一幕——

       抑或炮弹爆炸震裂土层,加之整夜雨水冲刷,堑壕上方一块草甸整体崩塌,如绿军毯覆盖小老表遗体。而那盆战伤的英雄相思树,则被滑坡泥屑浅埋于堑壕沿口,如同天工妙手栽植般端正,迎风喷吐着青翠欲滴的生命诗意……

       时逾80载,此刻,那些散落阵地的烈士遗骸,早已被收殓合葬于无名烈士墓,唯独这座天然坟冢静卧山岗,似乎在为这里曾经的惨烈辉煌留一份见证。而英雄相思树则坚守一份坚贞守望,无言诉说着那段贯穿硝烟的生命奇缘。

       再次仰望英雄相思树,我蓦然发现正仰视另一种生命远征——英雄相思树在并不适宜的气候中顽强生长着,以致躯干矮壮冠盖硕大,叶片肥厚而色泽沉着,那是以不可抗拒的坚韧固守生命基因。虽然远离海风肆虐,但点点梢头都在执拗地偏向东南,似在遥望那份不能割舍的眷念。

      刹那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一缕诗情蓦然自时光深处漂来,令我心底迸发一份冲动,我决定要赶去南国,寻找那另一株英雄相思树,我坚信那里定然也耸立着一份坚贞守望!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作者通过一株相思树贯穿全文,描述了一场惨烈的战役。而相思树的来源,是救护队长林秋虹在输血救活特务营长郑书荆之后,心中产生一种情愫,她通过房东14岁的幺子,把信件和相思树送给郑书荆。“相思同脉亦根连,思国且伴征战迁;毋教红豆湮纤尘,负笈当归顾频频。”这个藏头诗,就是“相思毋负”。从此,郑书荆便有了思念与牵挂。没想到的是,因重伤隐匿乡村的林秋虹,还是被敌人发现,并于敌人同归于尽。接着,文章讲述了更为惨烈的谭家桥战役。这场战役是红军北上抗日遭遇的一场恶战,红军虽毙敌200多人,但自身伤亡300多,尤其是红十九师师长寻淮洲牺牲,军团政委乐少华、政治部主任刘英重伤。时任先遣队参谋长的粟裕大将毕生为之痛心疾首。在这场战斗中,一直身背相思树的通信员壮烈牺牲,那株相思树便被埋在了通信员牺牲的地方,并长成了一棵大树。曾任红七军团特务营营长郑书荆,在“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七师敌工科长,1942年冬于皖南繁昌执行侦察任务中牺牲。一棵相思树寄予太多的悲壮与情感,让今天的我们,能够读懂一段历史,并唏嘘不已。推荐阅读。编辑:宋同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