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一百五

作者: 温国兴 点击:587 发表:2025-01-10 10:28:16 闪星:3

摘要:一个王朝对都城选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不能仅仅看重以往的辉煌或者表面的地势险要,要考虑土地是否肥沃、地域是否广阔、能否在面临内外局势变化时利于防守和掌控局势等,像周朝以洛邑为都城,兴盛时凭借德行可四方来朝,衰落时因地势等局限难以掌控局面。而秦地关中有着诸多优势,从军事防御、物资保障等角度看更适宜作为都城所在。还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策略。由于取得天下的方式不同,后续巩固统治、选择都城等举措也应不同,不能盲目模仿前人,刘邦打天下历经诸多艰难战事,与周朝靠累世积德得天下情况迥异,所以都城选择不能单纯参照周朝选洛阳的做法。

  《资治通鉴》对刘邦这个人物做了详细的介绍,让我们对刘邦有了全面的了解。刘邦的成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经过分析后采纳合理的意见,因此奠定了汉代稳固的江山。《资治通鉴》卷第十一记载了刘邦迁都的过程,就是他听取了娄敬的意见而做出的决策。原文如下:

  齐人娄敬戍陇西,过洛阳,脱輓辂,衣羊裘,因齐人虞将军求见上。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见,问之。娄敬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异。周之先,自后稷封邰,积德累善,十有馀世,至于太王、王季、文王、武王而诸侯自归之,遂灭殷为天子。及成王即位,周公相焉,乃营洛邑,以为此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故周之盛时,天下和洽,诸侯、四夷莫不宾服,效其贡职。及其衰也,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非唯其德薄也,形势弱也。今陛下起丰、沛,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成皋之间,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夷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立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洛阳东有成皋,西有殽、渑,倍河,乡伊、洛,其固亦足恃也。”上问张良。良曰:“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是也。”上即日车驾西,都长安。拜娄敬为郎中,号曰奉春君,赐姓刘氏。

  我们看看这位娄敬是如何说服刘邦迁都的。齐国人娄敬去陇西戍守,路过洛阳,他解下驾车的横木,穿着羊皮袄,通过齐国人虞将军请求拜见汉高祖刘邦。虞将军想让他换上华丽的衣服,娄敬说:“我穿着丝绸衣服来,就穿着丝绸衣服拜见;穿着粗布衣服来,就穿着粗布衣服拜见,终究不敢换衣服。”于是虞将军进宫向皇上禀报,皇上召见娄敬并询问他。

  娄敬说:“陛下在洛阳建都,难道是想和周朝一样兴盛吗?”刘邦说:“是的。”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的方式和周朝不一样。周朝的先祖,从后稷被封在邰地开始,积累德行和善行,历经十几代,到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时候,诸侯们主动归附,于是灭掉殷商成为天子。等到成王即位,周公辅佐他,才营建洛邑,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诸侯们从四方来进贡,路途距离都差不多。君主有德行就容易称王天下,没有德行就容易灭亡。所以周朝兴盛的时候,天下和谐融洽,诸侯和四方少数民族没有不臣服的,都来进献贡品、履行职责。等到周朝衰落了,天下没有诸侯来朝拜,周朝也没办法控制局面了。这不只是因为德行浅薄,也是形势变弱了。如今陛下从丰、沛起兵,席卷蜀、汉地区,平定三秦,和项羽在荥阳、成皋之间交战,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得天下百姓肝脑涂地,父子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之中的不计其数,哭泣的声音还没有断绝,受伤的人还不能起身;在这种情况下却想和周成王、周康王时期一样兴盛,我私下认为是不能相比的。况且秦地依山傍河,四周有险要关塞作为屏障,突然有紧急情况,百万大军可以马上召集起来。凭借着秦国原有的基础,依托非常肥沃美好的土地,这就是所说的天然府库啊。陛下进入关中在那里建都,崤山以东地区即使发生动乱,秦国原来的地盘还是可以完整地占有。与人争斗,如果不掐住对方的咽喉,击打他的后背,就不能完全取得胜利。现在陛下占据秦地这块地方,这也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并且击打它的后背呀。”

  刘邦询问群臣,群臣都是崤山以东地区的人,争着说:“周朝称王天下好几百年,秦朝只传了两代就灭亡了。洛阳东边有成皋,西边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向伊水、洛水,它的坚固程度也是足以依靠的呀。”刘邦又问张良。张良说:“洛阳虽然有这样的险要地势,可是它的中心地区狭小,方圆不过几百里,土地贫瘠,四面受敌,这不是能施展武力的地方。关中左边有崤山、函谷关,右边有陇山、蜀地,肥沃的田野有千里之广。南边有巴、蜀地区的富饶物产,北边有胡人畜牧地区的便利条件。依靠三面的险阻来防守,只用一面来向东控制诸侯;诸侯安定的时候,通过黄河、渭水运输天下的物资,向西供给京城;诸侯要是有变故,顺着水流而下,足够用来运输物资。这就是所说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娄敬说得对。”皇上当天就起驾向西,把都城定在长安。封娄敬为郎中,赐号奉春君,赐他姓刘。

  一个王朝对都城选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不能仅仅看重以往的辉煌或者表面的地势险要,要考虑土地是否肥沃、地域是否广阔、能否在面临内外局势变化时利于防守和掌控局势等,像周朝以洛邑为都城,兴盛时凭借德行可四方来朝,衰落时因地势等局限难以掌控局面。而秦地关中有着诸多优势,从军事防御、物资保障等角度看更适宜作为都城所在。还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策略。由于取得天下的方式不同,后续巩固统治、选择都城等举措也应不同,不能盲目模仿前人,刘邦打天下历经诸多艰难战事,与周朝靠累世积德得天下情况迥异,所以都城选择不能单纯参照周朝选洛阳的做法。

  刘邦的做法给我们很好的启发。做任何事情都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实际,从实际出发。在做决策时,无论是个人规划职业发展路径,还是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等,都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所处的环境条件等,不能一味模仿别人看似成功的模式,要分析清楚自身情况和别人的差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办法。要全面长远地分析问题。面对选择(比如选择生活工作的城市等类似情况),要像分析都城选址那样,从多个维度去考量利弊,如资源、发展前景、应对风险的能力等,不能只看到眼前或局部的一些优势,要综合长远地去权衡,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二〇二五年一月九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文章逻辑缜密,以史为鉴,借古喻今。文章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历史与现实智慧交融的大门。作者以《资治通鉴》中刘邦迁都一事为引,详述娄敬如何以非凡见识、犀利言辞说服刘邦摒弃洛阳、定都长安,过程中群臣争议、张良定夺,再现了汉初决策的风云场景。继而深入剖析都城选址背后需权衡的诸多因素,从历史兴衰的纵深维度、地缘军事的战略视野,挖掘出深刻的历史教训。更为精妙的是,笔锋一转,由古及今,将刘邦立足实际、审慎决策的智慧与当下个人职业抉择、企业战略规划紧密相连,让历史的回响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启发读者穿越时空汲取奋进力量,洞察决策真谛。文章行文流畅,启发性强,使读者在品味历史之余,收获实用的决策指南,是一篇兼具学养与实用价值的佳作。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