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三百廛”等释义质疑

作者: 缪军 点击:1028 发表:2025-01-09 12:10:28 闪星:3

摘要:《辞海》对《诗经•伐檀》中的“廛”、“亿”、“囷”的注释是确切的。《辞海》的注释与《伐檀》作者的原意相符,能充分而深刻地揭露奴隶主剥削阶级贪得无厌,残酷剥削和侵吞奴隶阶级(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劳动成果的罪恶本质。

  《伐檀》一诗出自《诗经》,为《国风·魏风》中的一首,是一首嘲骂剥削阶级贪得无厌、不劳而获的诗。《诗经·白话插图》(万卷出版公司)对《诗经·伐檀》中的“三百廛”的注释是:三百廛:许多捆。“廛:束,捆。三百,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繶’,‘三百困’的‘囷’同‘稛’,都是‘束’‘捆’的意思。”笔者经过反复阅读原诗、仔细揣摩其意义,认为上述注释除“三百,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外,颇有商榷的必要。其理由略述如下:

  首先,在常用工具书上,“廛”无作量词之说。即使可与“缠’通用,亦无法查得“缠”有量词“束”这一义项。“亿”“囷”在一般工具书上也无通“稛”之解。既然如此,那么《诗经·白话插图》的编者为何要把“廛”“亿”“囷”都当“束”来注释呢?窃以为,也许是编者以为原诗中的“禾”只指庄稼,不包括谷子。其实,“禾”除了泛指庄稼外,还特指谷子(参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如“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诗·豳风·七月》)。

  第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是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若按《诗经·白话插图》那样把“廛”“亿”“囷”都当同一意思讲,似乎有些低估了《诗经·伐檀》作者的艺术才能,降低了作品的欣赏价值。事实上,古往今来的一般诗歌尚且力求避免语意重复,何况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呢?

  第三,在《诗经》里直接用“束”作量词的亦不乏其例,如“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小雅·白驹》“束矢其搜……”)《诗·鲁颂·潘水》)等。倘若《诗经·伐檀》的“廛”“亿”“囷”确有“束”的意思,那么为何竟连一处也不用“束”呢?又为何偏偏采用与“束”毫不相干的词语呢?

  我们知道,《伐檀》一诗出自《诗经》,为《国风·魏风》的一首,是魏国的民歌,共三章二十七句,较多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是一首嘲骂剥削者尸位素餐、不劳而食、贪得无厌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责问,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伐檀》每节末尾的“彼君子兮”更是通过犀利的反问,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统治阶层的剥削本性和虚伪,层层递进后的控诉也更增加了情绪力度,其中也隐含着伐木者对于社会不公现象的反抗情绪。全诗的句式灵活多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甚至字数最多的时候还有八言,可以说是一首杂言诗了,这样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也使得整首诗的情绪更外露,更有情感张力。因为这首诗中的“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所以“伐檀”后来就成为讥刺贪鄙者尸位素餐而贤者不得仕进的典故,南宋诗人范成大就曾在诗中写过“疲氓疾苦今何似,拜手归来愧伐檀”,感慨民生多艰,自己做的还不够好。可见,《诗经·伐檀》这首诗主要是揭露奴隶主阶级不劳而获、贪欲无艺,残酷地剥削劳动者(奴隶)的罪恶。若按《诗经·白话插图》对“三百廛”等的注释讲,不就等于说剥削阶级从劳动者手中掠夺去的只有几百束庄稼?试想,以此来表现剥削阶级的残酷性,岂不有损于原诗的意义?

  笔者通过反复诵读原诗,并结合当时的历史事实仔细探讨其含义,觉得诗中所谓的“取禾三百廛”“取禾三百亿”“取禾三百囷”虽然都是反映剥削阶级剥夺劳动人民的粮食之多,但并非仅从剥夺劳动人民的庄稼的束数这一角度讲的,而是占有从田地面积之广,禾把数目之多,谷仓数目之众这三个不同的角度充分显示剥削,掠夺了无数的粮食,占有享受不完的不义之财。

  如此说来,“廛”“亿”“囷”在《诗经·伐檀》中究竟作何解才是呢?请看《辞海》“ 廛”字条第三义项,《辞海》释道:“古代一夫之田,即百亩。”(战国前的一百亩,相当于现在三十亩)《辞海》还特引用《诗经·伐檀》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作为此义的例证。由此可见,“三百廛”不是许多捆的意思,而是许多亩的意思。至于诗中的“亿”“囷”,《辞海》皆用其本义释之:“亿,数目词,一万万”,“囷,圆形的谷仓”。很显然,这里的“亿”“囷”也都不是量词。再说,汉代郑玄曾对《伐檀》中的“三百亿”作过诠释,郑玄说:“三百亿,禾秉之数。”何谓“秉”?郑玄释曰:“此秉谓刈禾盈手之秉也。”(见《辞海·语词分册》)意思是说,禾秉即指从田里割下来的一把庄稼。因此,我们可将“三百亿”后面的量词视为“束”或“把”。同样地,我们又可以将“三百囷”中的“三百”后面的量词视为“个”。这样,原诗中的“禾”含有两种意义,“禾”在“胡取禾三百廛兮”和“胡取禾三百亿兮”两句中指的是庄稼,而在“胡取禾三百囷兮”中则指谷子(子实)。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辞海》对《诗经·伐檀》中的“廛”“亿”“囷”的注释是确切的。《辞海》的注释与《伐檀》作者的原意相符,能充分而深刻地揭露奴隶主剥削阶级贪得无厌,残酷剥削和侵吞奴隶阶级(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劳动成果的罪恶本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评论聚焦《诗经・伐檀》关键字词释义,论证扎实、逻辑缜密。作者以质疑开篇,挑起学术争鸣,吸引读者目光。论述过程中,旁征博引,既参考多种工具书,又结合诗歌自身艺术规律与历史背景,多管齐下,使论据充分有力。对旧注的反驳有理有据,对新解的推导环环相扣,从字词本义到诗句内涵,全方位重塑理解。尤为可贵的是,将学术探讨与社会批判深度融合,凸显《诗经》反映现实的深刻意义。整体行文流畅,条理清晰,是一篇兼具学术深度与文学价值的佳作,为《诗经》爱好者及研究者深入理解经典提供了宝贵参考,推动学界对经典文本阐释的精益求精。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