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或纪念《天涯博客》,顺便兼怀一下我的BLOG小店

【其一,《曾经的温度》写于2025年1月8日】
2005年在天涯写博客——博客,似乎是个非常古老的语词了,回想起,那是一片青葱的园地,包括青翠,包括青涩,包括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那种,惟有那种单纯的、对文字的喜好,才能闪耀在那时候,到现在也熠熠生辉。
2025年的回望中,或者也可以说彼时彼刻,毕竟隔了20年的距离嘛,允许吧。
(《某种静止不变的东西——留言2020》页面)
(《有许多时候——留言2021》页面)
(《去往自由和辽阔之地——留言2022》页面)
(天涯博客的后台编辑页面)
时间,并非尽是无情。前几日,岁末留言,为了制作题图,翻看老照片,找到几张博客页面的截图,视线有些模糊了——想不起来为什么特意截图,明明每天都可以看到。
可能是有一种担心在,担心有朝一日打不开这个页面了,类似隐隐的威胁。大意如是。
2023年,天涯博客计划重启,曾经的大V群情激奋,我看了几场直播,消费了一点银子,但是没抱多少希望,就当成一种情怀吧,仅仅是用来怀旧。沸沸扬扬之后,幕落。
即使再开打天涯博客,我们又能写些什么呢?在今天。
今天怎么样,正经的书有多少人去读,严肃些的电影能否值回票价,都是个问题,不搞两级分化,不多说。
再找,还有几张为文友做的新年帖子,那些时日久远的祝福再次扑面而来;
(2010-2014年的贺年帖,齐齐整整)
再找,还有为远在新疆的文友云轩博客制作的题头动画,她的BLOG小店叫做《幻想的天空》,我当时的设计想法是:
(请耐心等等,会飘的 ̄)
要有一扇简洁的窗,要有光,窗外有云飘过,淡淡的,应该有清风。这么简单的“动画制作”花费了好多时间。实在是不会,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GIF文件格式,现学的,用最原始的办法。为了视觉平衡,侧面开了一小扇百叶窗。
前几日,云轩发来她新家的照片,我看到了她家的百叶窗,我想起20年前的这个题头动画。幸好,都妥帖保存着;还有她写的小诗《我住得那么远》
(三部曲之《天黑得很早》目录)
(三部曲之《纸上染了蓝》目录)
(三部曲之《很浅的黑白》插页)
再找,再找,为了制作符合心意的题图,自学了Photoshop软件,还有几幅当年做的文章目录,有点感慨,那时候是有多认真,另一方面是有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阿,真心,奢侈,一股脑地投入。不敢想;
(在个人文字中可谓大江大河的一篇:《很浅的黑白》)
还有,这幅为自己做的题图,来自艺术家马良的摄影作品。海边,军绿色上装男人的背影,一块红布在纷飞。实在不会做纷飞的效果,索性整幅图画都是静态的,为突出红布,海也处理成黑白的,“山在那里”四个字鱼贯而出,从虚影,到显山露水,再到被阴影托起。
大概需要制作30几幅底图,一层层叠加,一帧帧调整闪现的速度。字体是自己写的,用藏文的笔法,类似的设计还有一篇小说的标题题头《藏银戒指》,写的什么故事也记不清了。
感念这些随手截图(哈,挺聪明,那时候就有做工作、要留痕的意识啦),好像才能给我们(不仅当年的、以及贯穿而来)的“热爱”以物证——此间的引号,是为了突出。
感念那些一起在博客写字的文友,天涯海角,如若邻居,寒暄中透着温暖,一句“沙发”来得亲切,此间的引号,需要小朋友考古。
感念那些文字的积淀,那些写博客的日子。不想,想得更多,会落泪吧,一大把年纪了,多不好。
博客,是一种时光,至少我将其看作一段不会再回来的时光。再回首,当时只道是寻常,至于曾经的温度,惘然也好,欣然也罢,总之,想要浮一大杯酒了。
【其后,《BLOG小店》写于2005年6月24日】
下文一字未改,改不了。是天涯博客留存的第12篇文字,之前的,无从考证。还记得当时用了一张现成的GIF动画图片,一个慢慢旋转的、红屋顶的小房子,里面有温暖的光闪烁。(果真找到了,就是图片格式不对,不会转了 ̄)
前文,放置在其后,就像回忆的格式。
每个人的Blog都像一家小店,展示各自琳琅的生活。而在我的小店,又能摆放些什么呢?
这是我的第三个Blog,曾经在两个Blog网站写过一段时间,具体是一个月还是几个月都记不起来了。这儿,是坚守时间最长的一个。说来你也许不相信,之所以换了一家又一家,原因是忘了那里的名字或密码。
名字,总是和“那里”有关,最早的名字是:那里——山在那里——因为山在那里……每次注册名字,总被别人、或者也很可能被自己抢先一步占用了,于是,每次都在此基础上增砖添瓦。如果再注册,我都不知道该加点儿什么了——山,也在那里?
密码,总是和某一个数字有关,但是到底六位还是八位数,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忘了名字或密码,也就似乎是丢了钥匙的家门。可是网络毕竟是个虚拟的世界,也没有帮忙开锁的工匠。从前的小店想必早已荒无人烟,淹没在网络的潮来潮往之中了。
在天涯的这个Blog,已经坚持了三个月了,来访的朋友渐渐多了,自是欣喜,可是我拿什么来招待大家呢?日子,自是平淡无奇,也没有多少故事,包括快乐和烦恼和大家分享。所以,每天安放文字之前都会有小小的掂量,这篇行吗?那篇是不是还要修改一番?
很清楚Blog应该是以一种放松的心态来写、甚至来玩的。我这种人也许是自讨苦吃,但是别担心,我一点也不觉得累。就像对文字来说,或许已经少了当初的敬畏,但总还有一份郑重和期望。
如果是开一家小店,我会在能力有限的前提下,做到最为出色,比如说灯光,比如说色调,甚至更为细微大的气息。有一年,和朋友开过一家服饰店,真的费了心思,能自己动手的绝不请人来做,不仅是为了省钱,而是期望用自己的双手,达到想要的氛围。在一面展示墙上,我用几卷卫生纸贴出满是细碎皱褶的肌理效果,喷了银粉,然后用射灯打下来,有一种沧桑过后的宁静。看着这面墙,想起杜拉斯的脸。
关于杜拉斯,或仅限于杜拉斯的脸,我读过最完美的倾诉,作者是钟文音,她说:“我喜欢你的两极,光滑可以如此无缺,皱褶可以如此深陷……是这个绝对的自我,全然投入绝对的光阴所对应出来的磨损。我第一次见到女人可以如此地接受老化,且接受得如此彻底,因为彻底,所以有了一种让人逼视的美,连老都美。”在这篇名为《巴黎,前世情人》的文字中,光芒四射的句子比比皆是,我无法完整抄录。
其实仍未离题,这就是我对于文字的迷恋和梦想——用绝对的自我,全然投入绝对的光阴所对应出来的磨损。渴望一种纵身,一种切实地贴近,贴近大地,贴近内心。
Blog的日子自是纷繁,有人写书话,有人写影评,有人写音乐,有人写故事,更多的人在说自己的日子,差不多每天在几家Blog小店转悠,像穿行于无分地域,无分行业的小街。
想到自己再不能进入的两个Blog,怪自己是个不称职的店主,既不守在门口迎来送往,也不会客套寒暄,甚至自己都再也找不到那些辛苦寻来的图片和文字。
就说我期望的两种状态吧——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状态是互相欣赏,朋友之间最好的状态是各自精彩——如同Blog,如同我喜爱的小店。
【编者按】文章从不同时段切入,却共同勾勒出作者与博客的深厚缘分。《曾经的温度》侧重于回忆的打捞,借由诸多细节重现天涯博客往昔的热闹与个人创作的热忱,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更有对文字热爱的坚守;《BLOG 小店》则着眼于博客初始的经营心态,如店主般精心“布置”,探讨如何在这片虚拟空间分享生活、沉淀自我。整体文风细腻,情感真挚,无论是对往昔文友交流的怀念,还是对文字梦想的执着,都能引发读者对网络写作时代变迁、个人精神追求的共鸣,让人在快节奏的当下,重寻那份慢时光里因文字而生的温暖与力量,见证一位写作者在博客世界留下的成长足迹。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