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天下祖父母心

时光如水流逝,倏忽之间,孙女已是四龄女童。四年前的今天,孙女呱呱坠地,那一天我和妻子匆匆从北京赶回来,迎接家族添丁的那一刻。随着那洪亮有力的啼哭声从产房传出,我知道我今后的所有欢喜和快乐从这一刻起,就注定会栓在这个7斤8两重的白白胖胖的孙女身上了。
我们家是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孙女降生那一年我母亲90岁,我哥哥那边两个儿子已有两个孙女,我这边一儿一女有一个外孙女,我们当时从心里期盼着再生个“差样的”,但都缄默于口。孙女的降生,使我们家族从此断了香火,姓氏从此终结,我也成了农村人谓之的彻头彻尾的“绝户头”!
其实,“绝户头”也没什么不好。随着孙女的成长,我们的快乐指数也在与日俱增。这个伶牙俐齿的小精灵,口才极佳,脱口而出的话语让人忍俊不止,时常逗得我们前仰后合,眼泪直流。婴儿时,孙女让我们品尝含饴弄孙、舔犊之情;稍长会走路了,又让我们享受绕膝之美;后来会说话了,会唱“嘻唰唰”了,会跳舞了,我们又可竟日聆听婉转童音,观赏莺歌燕舞了。
孙女是我们全部精神的寄托,是我们家的第一女主角。每逢周末的祖孙聚会,成了我们的一次精神盛宴!
我始终不明白,人老了,怎么都成了“贱骨头”?前日见到从日报社退休的w君,他说我不能一天见不到我的小孙女,我小孙女去她姥姥家了,我就抓耳挠腮的难受。小区里一个刚当了姥姥的邻居,早晨天麻麻亮就抱着刚百天的外孙女在马路上遛弯,她说为了让上班的女儿女婿多睡会觉。
我每当看到那个骨瘦如柴的老人,佝偻着身躯吃力地蹬着人力三轮车,往学校接送他那胖胖的孙子时,心里总是酸酸的,这个世界,可怜的不只是天下父母心,还有天下的祖父母心啊!
据说在台湾的一座登山的步道旁,竖立着这样一块石碑,碑文上刻着:“回忆当年我养儿,我儿今又养孙儿;我儿饿我由他饿,莫教我儿饿孙儿。”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部日本电影《犹山节考》,曾获得1983年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榈奖。该片描写一个荒僻贫瘠的小农村有个村规,为了节省口粮,维系种族繁衍,村民一旦到60岁老了便会被遗弃在山上等死。
剧中当轮到男主角背着年迈的母亲走向葬母山时悲痛不已,而母亲担心儿子返途迷路,一路上折松枝给他做路标,故事非常感人。儿子放下母亲时,心中犹觉不忍,迟迟不忍别母下山。母亲却很平静,劝儿子说这是好事,还可以节省下一些钱粮养活儿孙。老人视死如归,认为自己的死是小事,而视下一代的存活为大事。
面临死亡的老母亲,一再催促儿子快点下山,因为天气马上变冷快要下雪封山了,母亲死前的最后愿望仍然是牵挂着自己儿子的平安。雪,本是无情之物。下雪,雪却有了情。老母看到雪下來了,想着儿子已下到山脚,脸上露出了微笑。雪可埋下老妇,死得痛快酣畅。瑞雪成了老人安乐死的工具……
大江东去浪所淘尽,何止是千古风流人物!看多少为子女伤心忧烦的父母,数十年后,他们的子女也成为另一批为子女伤心烦忧的父母。父母对子女和隔辈人永无止无尽的关爱与操心,成了上一辈对下两辈心甘情愿的牺牲和奉献,就像那奔流的瀑布和山泉水一直往下流去。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之一,孝子原本是形容孝顺父母的人。在浙中金华市有个全国唯一以孝顺命名的孝顺镇,镇中心建有以24孝为主题的雕塑公园,每日人们扶老携幼络绎不绝地来参观,感化孝道。
但现在对孝顺却另有新解,新的意思是指孝顺儿女和孙辈的老人,这毋宁是一种错误的因果循环,更是一种悲哀的宿命!宛若《犹山节考》的现代版,但若认真探讨这个现象究竟是孰令致之?恐怕我们之中谁也逃脱不了责任。
“人心往下疼、水往低处流”这句话一旦成为人们口中所谓的人之常情,就会使下一代逐渐漠视父母和长辈的辛苦养育为一种理所当然,更失去了对老人的反哺之心与感恩之情。
天津狗不理包子是当地名吃,每当饭口,门前总排起长队,一个壮汉找到老板娘表示自己只买两个包子不排队啦,老板娘问买两个包子给谁吃?壮汉答给老娘吃。老板娘杏眼瞪圆,你再说一遍,壮汉复述。老板娘随手装了一斤包子递给壮汉,“这包子我不要钱啦,我只听说大人们买包子是给孩子吃,没想到兄弟是给老娘吃,难得兄弟一片孝心!”
东方古国似乎不乏孝敬老人这类的思想与智慧。当年孟子向齐宣王陈述“推恩之道”时举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理想,这与孔子对大同世界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有着同样的思绪。
舔犊情深,关心与呵护下一代的成长是自然之情,也是人之本能。但毕竟人人都有白头之时。如何使关爱子女孙辈之情能与关怀父母祖辈之心并进,让我们所处的世界,充满一种温馨与感恩的善意轮回,让长疼幼、幼孝老成为社会伦理的常态,让长与幼同样拥有获得幸福的权利,才是我们所应提倡的风尚与值得努力的方向。
一点感悟,写于孙女4周岁之际。但愿小孙女长到识文断字、知书达理之时,能看到并领会此文,作为祖父,我心足矣!
在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里,作者以孙女四周岁为契机,开启了一场关于亲情、孝道与代际传承的心灵倾诉。从孙女诞生带来的喜悦与家族 “香火” 观念的冲击,到日常相处中孩子成长点滴赋予的无尽欢乐,笔触细腻且真实。文中穿插着生活见闻、历史典故与文化思考,既有对当下老年人 “隔辈亲” 现象的生动描摹,又有对传统孝道异化的深刻反思,引导读者在时代变迁中,重新审视长幼间爱的流向,探寻家庭伦理的和谐真谛,触动着每一颗柔软的心灵。
【编者按】文章如潺潺溪流,于细腻日常中流淌出深沉情感,又似声声警钟,借古今事例敲响孝道警钟。作者以孙女呱呱坠地的那声啼哭为起点,细腻地勾勒出四代同堂家庭中的爱与变迁。进而把目光并未局限于小家之暖,而是借由生活片段、异国影片、古老碑刻与经典哲思,深刻剖析了当代社会孝道的扭曲与重塑,诚挚呼唤亲情在代际间双向奔赴,为读者呈上一场触动灵魂、引人深省的亲情与伦理的思想盛宴,指引读者重新找寻家庭温暖的本真源头。作者还巧妙的融合亲身经历、社会观察与文化底蕴,将家庭小爱拓展至社会大爱,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通过回忆、对比、感悟,层层递进,引发读者对亲情传承、孝道回归的深度共鸣。文章是一篇触动心灵、引人深思的佳作。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