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第一山惊现“张飞”律诗
张飞亦能作律诗?不要说我表示怀疑,就是大伙儿看了也会认为不可能的事。电视剧《三国演义》里张飞是位勇猛而脾气火爆的鲁莽汉子,他怎么能会诗文呢?然而,1997年政协盱眙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出版的《第一山题刻选》中,就记录有一首落款刻有“燕人张飞翼德书”的石刻律诗,石刻在第一山公园内西域寺旁边的危岩处,高170厘米,宽156厘米,行书11纵列。盱眙县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位处淮河南岸,曾经是历史上汴河口所在地,唐宋时期十分繁华,来往过客和官人无数,不少人文名家在此留下了大量诗文,第一山不仅以米芾题字而闻名,更以摩崖石刻而知天下。这本书正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一山摩崖石刻和石碑普查的基础上编印的。张飞的这首律诗全文如下:
游瑞岩次 翁元韵
暂把樊笼挂杖头,且看□(气)洗尘眸。
九天日暖山光霁,八角亭虚水色浮。
泉喷玻璃涛韵远,舟横淮泗棹声悠。
菊□(香)酒泛蓬莱客,四野晴烟□(一)望收。
时□(嘉)□(靖)庚申冬月。
作为一个地方文史爱好者,对此十分好奇,闲下来不得不探究一番。
首先,张飞是否来过盱眙?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1999年中华书局出版)卷32载:“时陶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谦病笃……袁术来攻先主,先主拒之于盱眙、淮阴。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是岁建安元年也。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其下引注《英雄记》曰,张飞守下邳,吕布取下邳,张飞败走。《盱眙县军事志》(1986年12月盱眙县人武部编纂)“大事记”载:“东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刘备在圣人山抵御袁术之进攻。”又,第五章“兵事”载:“汉献帝建安元年,曹操令刘备从徐州攻打袁术。刘备领兵三万屯扎盱眙,关羽驻军长尾山。袁术手下大将纪灵领兵十万,与之相遇,被击败。”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寝则同床,故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即为 “桃园豪杰三结义”。综合上述资料来看,张飞被吕布战败后南走盱眙,与刘备会面。历史小说《张飞演义》(民国11年,上海竞智图书馆出版)第七回中也是这么写的。所以,张飞到过盱眙是肯定的。
其次,张飞是否能文舞墨?张飞(公元165年—221年),字益德,亦作翼德,幽州涿郡人。陈寿《三国志》卷36:“张飞,字益德,涿郡人,少与关羽俱事先主。”金圣叹评批《三国志演义》(上海春明书店印行)第一回:“张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壮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这两本书中均未提及张飞能文舞墨之事。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张飞不仅是一个勇猛、鲁莽之人,还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儒雅英雄,表现在诈醉擒刘岱、长坂桥智退曹操、义释严颜、智破张颌等段落中。清·吴镇《张飞庙联》:“雄猛让一人,武善提戈文握管;精英传万世,唐曾显姓宋留名。”清·张鹏翮《桓侯庙》:“君侯正气足千秋,江上祠堂剑佩留。武定荆梁推虎将,文成刁斗羡名流。云安故垒烽烟静,天目孤城甲马游。扶汉精灵犹未了,英风凛凛在神州。”这些诗联虽为后人所作,但从侧面反映了张飞是有一定文化的,只是千百余年来极少流传。综合起来,张飞虽为鲁将,但不乏灵智,虽带兵打仗,亦不失识文认字之机遇,识一些字实属正常,所以,阆中地区至今流传有张飞任太守时留下的墨迹之说,至于张飞是否会写律诗尚难定论。
最后,此诗是否张飞所写?既然张飞来过盱眙,又能识字断文,那《游瑞岩次 翁元韵》这首律诗是不是他写的呢?悟非《张飞竟能作律诗》(《时事新报》,1928年10月15日)一文中说其曾在朋友手中看到过第一山“张飞”律诗拓片,内容如下:
游瑞岩次 邓剑翁元韵
暂把樊笼挂杖头,且看圣手洗尘眸。
九天日暖山光霁,八角亭虚水色浮。
泉喷玻璃涛韵远,舟横淮泗棹声悠。
菊香酒醉蓬莱客,四野晴烟一望收。
庚申冬月,燕人张飞翼德书。
说明民国时期石刻字迹尚属清晰可辨,但邓剑翁何许人也,无从考证。自宋米芾题“第一山”后,盱眙第一山才渐为人知,文人骚客往来渐多,摩崖石刻亦自宋以后渐多。汉末,石刻书法应为汉篆至魏碑过渡时期,行楷至隋唐后才风靡盛行,因而从书法角度来看,《游瑞岩次 邓剑翁元韵》刻书不是汉末之作品。其次,律诗起于隋,盛于唐,而七言律诗《游瑞岩次 邓剑翁元韵》如此工整,以清朝《平水韵》校验几无出格出韵,语言风格亦不似汉时文风,应为明清时之伪作,且光绪《盱眙县志稿·金石》(王锡元等纂,光绪二十九年重校本)才载有此石刻。因石刻落款处有“嘉靖庚申冬月”字样,那么,嘉靖时期是否有与三国的张飞同名同姓之人呢?叫张飞且字号为翼德的,这在历史上相同的可能性比较小,即使有,那嘉靖时的张飞应是有一定名望之人,因为能诗且让能题刻在第一山石崖上的不是达官贵人就是地方名流,但查阅万历盱眙县志和清康熙、乾隆县志均未见张飞之介绍和诗作。
自《第一山题刻选》成书至现在,时间又过去了二十多年,这块摩崖石刻是否还在?作者于2024年1月某日特地到第一山公园寻找,因第一山摩崖石刻大多未采取保护性措施,不少石刻字迹已被风雨浸蚀殆尽而无法辨认,所以现在无法再见到“张飞”的律诗了。盱眙第一山的玄武岩孔隙度较大,节理较多,石质坚硬度不够,因而风化速度较快,从民国初到现在不足百年的时间张飞的题刻就风蚀不见了(好多暴露在外的清末题刻也是如此),那么在嘉靖时期到清末王锡元完成《盱眙县志稿》时已三百多年时间过去,清代中后期还能见到嘉靖张飞题刻,除非有很好的保护措施,否则只能说是后人伪作。
【编者按】文章围绕盱眙第一山公园内落款为 “燕人张飞翼德书” 的石刻律诗展开了一场深入细致的考证探究之旅。作者考证详实,以问题为导向,先从大众对张飞形象的刻板印象出发,以勇猛鲁莽、不通文墨,引出这首律诗带来的疑惑。而后又以查阅《三国志》等诸多历史典籍来论证张飞到过盱眙的史实;之后综合各类资料,探讨张飞识字乃至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可能性;最后从书法演变、律诗发展、县志记载等多方面,严谨剖析该诗是否为张飞真迹,还实地探寻石刻现况,层层深入,试图揭开这一历史谜团,展现出浓厚的地方文史研究热情与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