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一条刚刚铺设完工的道路如同一片杂芜的集市

作者: 那里 点击:433 发表:2025-01-06 09:03:24 闪星:2

  从某个场景开始写起(潜台词是不知写什么的时候,不如从某个场景开始写起)。

  一条刚刚铺设完工的道路如同一片杂芜的集市。树未载,草未种,行道线未划,红绿灯未安装,空旷的道路,规则尚未制定,鸿蒙初始的样子,自由,涣散。好像第一次认识这个词儿,以往从没想过,涣散的不止景物,还有目光,基本上没有可以聚焦的主体。

  道路不过300多米,两头象征性地拦了几道护栏,轻轻一跨就过去了。相比循规蹈矩的老路,这儿显然更加自在。

  早晨,有临时起意的早市,反正空着也是空着,暂时没人管,不如充分发挥闲置的作用。天蒙蒙亮时开张,这时的路好像活起来了,叫卖声,吆喝声,一浪高过一浪,路边的早餐店要排队,胡辣汤,包子和油饼占据了半壁江山,另外半壁交给北方冬储大白菜和大葱,针头线脑等不起眼的小生意权当填补缝隙了。

  早市过后,立马就空荡荡的。杂芜的是气象,此时是三不管地界,自行车和电动车都可自由穿行。

  寂静的下午,没什么节目。天黑了,路灯会亮起,但不负责照耀什么,附近偶尔有行人出没,脚踩黄土,都是高抬腿,轻迈足,生怕惊动什么。于是,更静了。

  日子是有重量的,可环顾此时却显得有些轻浮。这条路从有动迁的传闻到现在有20多年了,没人能追溯到起心动念的那一刻。

  道路穿行的村子叫干河沟,想必若干年前这里有条河吧,有可能澎湃过,后来又过了多少年,河水干涸了,空留下一个名字,用来纪念。

  还记得当时很多猛然加盖冒出的三层楼,用粗制滥造的建筑材料,风吹日晒的,现在早已不剩什么了。在一个线性的过程之外,路边剩下的半拉子村庄,断壁残垣来不及修整,横切面忽然被暴露出来,但不要紧,有可能成为临街铺面的房子,正在跃跃欲试地等待加盟这场迟来的狂欢。

  道路建成,村子被一分为二,本来一排的房子成了失散的弟兄,不过这仅仅是目前,人应该把目光放远,以后被拆迁的指望更大了,一切都是新气象,村里的老人们圪蹴在南墙根儿晒太阳,一边扯着闲篇儿,一边巴望着未来的好日子。

  不知咋地,那天下班,想从干河沟的村口绕行一下去买包子,忽然想起那个包子铺现在已夷为平地。

  那个时候,太阳透过云层洒下一片银白的光,像雪,比雪更亮,走在路上,像是走进了古早的银盐底片,于是,这个空格里时空发生了几丝波纹般的层叠。

  冬天,大概是盛产文字的季节,就像西伯利亚盛产冷空气,就像小说里陈寺的独白大都是在冬天慢慢浮现在纸上,年底,宜沉思,直至沉沦,沉到很深的地方。然后呢,回忆吗?倒也不必。

  一路走,一路忘,不剩多少了。

 

  PS:这是一篇因为U盘存储丢失,而后重写的文字。 丢失了两页文本,约1600字。半个月前写好的,用了4、5天散碎时间。

  当时写得洋洋得意,是关于一条刚刚铺设完工的道路,主观视角的记叙文,也可融进之前的小说片段。好久没练笔,语序难免杂乱,节奏有些陌生,铆着劲儿总算完工了。

  一直记着到最后交稿前,把咬文嚼字和用力过猛的部分删去,结果人家情愿离去了。 心想,不急,告诉自己,习惯等车的人,不会频频东张西望。好就好在当时足够认真,我可以凭着记忆重写一遍。思路有,素材也有,先前的脉络大概是慢慢逡巡的意思,但怎么串起它们来还是个问题。

  另外,那些在行文时闪回和跳跃的部分只能在当下发生,而现在可能再也找不见。做了半小时心理建设,铺开纸,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散文独具魅力,行文流畅且富有层次感。作者巧妙地把道路的现状与村子的过往、未来交织,赋予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现实期盼。既有对干河沟村名由来、加盖违建兴衰的回溯,又有村民对拆迁好日子的展望,展现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坚韧与憧憬。行文间穿插创作背景,如U盘丢稿重写等经历,为文章增添一抹真实且略带无奈的色彩,也让读者看到创作背后的执着。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