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冬夜
苏北的冬天总是有一个月很冷的日子,气温降至摄氏零下十度左右,田野里百草枯败,万木萧索。这样的冬日,斜靠在床头,捧起最喜爱的书,品味文字的美。桔黄的灯光和着温馨的书香在冬夜里弥散,心境恬适而自在。
曾经在一个网络诗词学校学习,学校要求每天必须读诗三十首。为此,我翻出了二十年前在师专读书时的教本,重新品读古代诗词。翻着一本本已经泛黄的书,读着诗经汉赋唐诗宋词,脑海中自然穿越到了那个单纯读书的时代。
犹记得教我们的是一位南方口音的老师,约四十多岁,高高瘦瘦的。讲课时,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别有韵味地读着唐诗,那抑扬顿挫的声调带着南方人特有的柔和和温馨。时隔二十年,这声音仍然在记忆深处轻吟。而人到中年尘世纷纷扰扰,读着这些诗,脑中便祛除了琐事,渐渐睡意袭来,梦中出现的是泠泠的诗的声音。《心经》中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由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说的就是这种心境吧。
有时则会随手翻翻《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芦苇已经不再翠绿,是一种“苍苍”的颜色了,而晶莹的露珠也化为一层白霜覆盖在芦苇上面,一个美丽的身影渐行渐远,终止于那远远的地平线,只留下那朦胧月一般的记忆,散发着幽幽的光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年轻时读到这样的诗会感动于爱情的美好,而现在再次读到这首诗,心中却平添了很多凄凉与无奈。纳兰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初见时的美好。一个美丽的春天,一个清新怡人的早晨,一名男子看到了一位清丽婉约的女子,动了爱慕之心。如果故事主人公从此擦肩而过,那么这美丽的画面将永存于记忆之中。如果彼此成为对方故事中的主人公呢?会不会如《氓》中的男人和女人,最终变成一对怨偶?“荒烟蔓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不知沉默中何人心伤。
忽然记起一条很僻静的路,路两旁除了高大的白杨树,沟渠里还有野生的芦苇,沟沿上还有片片的蔓草。深秋季节,芦苇的缨由紫色渐变为苍苍的白色,西北风吹得仄歪着,却依然挺立。蔓草早已枯萎,干枯的叶经过几场秋雨之后,也重归尘土了。芦苇与蔓草与我相识经年,我看着它们由嫩黄到碧绿,再到白发覆额,看得多了,到了秋天就了无凄凉之意。
美女作家闫红的《诗经往事》,以现代人的角度阐释着古老岁月的爱情故事,虽世故却亦是生活的真实。
诗经故事总是浪漫的。而冬天依旧漫长而寒冷。古典诗词之外,我仍在进行着红学阅读计划。曹寅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字子清,号荔轩、楝亭、柳山居士、西堂扫花行者、紫雪庵主等。康熙年间任江宁织造达二十余年,并兼职两淮盐务。身为皇家包衣奴才,曹寅深得康熙信任,在江南期间,不仅督办织造事务盐务等,同时还负责考察江南吏治民情。晚年主持编纂刊刻《全唐诗》,完成后,又负责主持刊刻《佩文韵府》,直到积劳成疾病殁于扬州任所。曹寅文采斐然,诗词文具佳,喜欢藏书,家中藏书甚富。曹寅深厚的文学功底,倾尽毕生精力营建的“书香门第”、“诗礼簪缨”之族,为《红楼梦》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文化基础。
曹寅诗集《楝亭集》是曹雪芹家世研究必读书。这部书我早在两年前即网购而得,当时囿于种种原因只是读了几页,就放下了。今冬,每晚静静阅读这部对我来说有些晦涩的诗集。历时一个月,终于读完了。掩上书本,闭目沉思。窗外雪花正在轻轻飘落,在静夜里像一支舒缓的乐曲。此时,我的脑海里出现一位古人的影像,他忧郁而豪侠,敏感而奔放。有时谈笑风生,有时沉郁落寞。他才华横溢,热情好客。他曾是康熙在江南的耳目,优渥有加。渊博的学识,不俗的才情,使他在官场迎来送往勾心斗角的生涯中,多了儒雅,少了官僚气。然而,我总觉得他这儒雅中,有很多无奈。他是一位诗人。诗人的视界中总是希望单纯的人际关系,希望仁爱与宽和,恬适和安宁。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命开始了又一轮的律动。冬夜里的书香也氤氲成飘渺旖旎的风景,在生命的旅程中散发着异样的光芒。
【编者按】作者从参加读书班讲到了冬夜读书,感概很多。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这是最好的生活。人应该读书,读书中去领悟一些人生和生命的经典,在读书的过程中把握做人的方向和目标,让自己的生命过程更具有意义,达到年老之时回望之时人生无悔,这是每一个人应该醒悟的。读书明理,愿我们都能明白一些世事。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