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马蹄声碎
这是一条穿越千年的神奇古道,静静地铺展于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
2024年4月这个晴朗的下午,我徜徉在由贵州盘县龙家沟通往云南富源县胜境关的古驿道上,聆听那一串串历史深处传来的马蹄声碎。
一
时光回溯到1935年4月23日清晨,胜境关古驿道浓雾缭绕。蓦地,一串马蹄踏石的脆响犹如从天边荡来,英雄的中央红军旋风般出现在古道路口。
1月中旬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1月28日起,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一渡赤水,继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挺进云南,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企图。
由黔西入滇,自古以来就有滇黔五尺道和胜境关古驿道。滇黔五尺道为秦朝士卒修建,道宽一丈,条石铺成,三国时期,诸葛亮曾率十万大军经滇黔五尺道东征。而胜境关古驿道则修筑于元代,历来是云南通贵州、溯两湖、达北京的重要通道,耸立于滇黔交界处的胜境关,更是有着“滇黔锁钥”之称。
1935年4月23日,中央红军占领兴仁、兴义地区后,分三路西进兵分四路,穿过滇黔五尺道和胜境关古驿道进入平彝(今富源),行程150多公里,进行了白龙山、车心口、老岩脚、沙寨阻击等战斗,击溃滇军安恩溥旅和地方民团,有169位红军战士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4月24日,中央军委纵队前梯队从铁锁箐、阿依一带出发沿河谷前进,中午时分,先头部队边侦察边前进通过了老岩脚,可就在军委首长和警卫人员刚踏上傍山险路时,隘口上突然响起激烈的枪声,警卫员们连忙举枪投入战斗。
正在队伍中的毛泽东却非常镇定,他辨别了一下枪声的密集度,一边用帽子扇风纳凉,一边风趣地说:“怕什么?就几个民团嘛,他敢下来就跟他打! ”
飞奔赶来的周恩来副主席,立即命令总部参谋王飞、黄浩带领通信连,从燕子窝山坡迂回向山顶发起进攻。很快,埋伏山头的团丁大部被歼,其余的顿作鸟散,军委纵队马不停蹄地越过老岩脚向西前进,当晚宿营于平彝富村一带。
车心口,是滇黔驿道上的一道天然关隘,驿道两侧岗峦盘曲、荆棘密布,滇军一个独立团扼守山头,严密封锁了古驿道。就在毛泽东老岩脚遇险的同一天,红一师二团以部分兵力佯攻隘口,主力部队迂回登上侧面制高点松山垴,居高临下发起猛烈攻击,佯攻的红军也一鼓作气杀上隘口,除敌团长李嵩带几十个残兵仓皇逃脱外,红军毙敌200余人,俘敌数百名,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红军辗转征战平彝的4天4夜里,斩关夺隘、势如破竹,沿途红旗漫卷,墙壁上“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等标语,犹如强劲春风吹散了笼罩高原的阴霾。
驻扎丹桂村期间,朱德总司令会见了当地回民首领,讲解党的民族政策,周恩来副主席、刘伯承总参谋长也深入乡村,宣传“红军绝对保护工农群众根本利益”的宗旨,短短几天,从平彝至寻甸一线就有1500多人踊跃参加红军。
4月29日,中革军委发布《关于野战军速渡金沙江转入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的电令,各路大军急行军向金沙江靠拢。30日晚,毛泽东不顾行军劳顿,赶到红军卫生部宿营地柯渡街,看望林伯渠、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四老”,仔细察看伤员们的伤势恢复情况,鼓励他们做好急行军和抢渡金沙江的准备。
二
时光定格了那个弦月如钩的拂晓,骑马行军穿过古驿道的途中,毛泽东跳下战马,信步走进了路旁的麦地,晨曦中的田野麦苗葱郁,氤氲如纱。
熟读史书的毛泽东知道,这片田野曾是明清时期的戍军操练场,沉淀资料厚重的的岁月记忆。极目眺望间,毛泽东扯了几根麦苗放入嘴中细细咀嚼,似在寻找当年边关将士的骁勇身影,又似在品味他们刻苦训练浸润旷野的汗水。
这当口,又一支红军队伍出现在古驿道的转弯口,这是担负后卫的红五军团的一部,“踢踏踢踏”的马蹄声与林海涛声汇成了一曲奇特的战地交响。这个万籁俱寂的夜空,这条穿越千年的古老驿道,激起了毛泽东心中的豪情万丈。
曾几何时,明代大将沐英率30万雄兵由此南下入滇,征讨盘踞云南的北元势力,平定岭南,此后沐家历十七代镇守云南,胜境关由此而得名。
又曾几何时,民族罪人吴三桂统率大军经此进入云南,大肆盘剥黎民百姓,造成西南数十年兵连祸结,给富饶美丽的云贵高原留下了累累创伤。
1839年初春,一身布衫的林则徐经此南下广州禁烟。然而,次年秋天,仍是这条古驿道,被撤职发配伊犁的林则徐骑着瘦马踽踽独行,遥望南国风雨飘摇,满腔悲愤地发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灵魂之吟……
历史风云激荡脑海,毛泽东迎风而立,高原的风如千军万马般奔腾呼啸,掀动着他浓黑而飘逸的长发,他的思绪倏然回转到两个月前的浴血激战——
1935年2月18日至21日,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蒋介石急忙调遣数十万军队围追堵截。面对湘江战役之后的又一次生死存亡考验,毛泽东指挥红军以大穿插、大迂回的战略战术,于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2月25日,担任前锋红三军团以血战夺取娄山关,并与随后赶到的红一军团协同作战,击溃黔军的一轮轮疯狂反扑,最终牢牢控制了关口,为主力部队脱离险境开辟了通道。
2月26日黄昏,高原的天空霞光如火,英雄的中央红军势如滚滚洪流,快马轻骑地通过了娄山关口。2月28日,毛泽东同军委纵队经过娄山关到达大桥,并一路力克强敌,于28日重占遵义。
娄山关之战,是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是红军战略转移中的重大转折。连日跋涉征战,娄山关战斗的胜利,曾无数次在毛泽东胸中激荡回闪,此刻,沧桑古道的的马蹄声触发了他的灵感,澎湃诗意如泉涌出——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时隔近一个世纪后,我伫立在当年毛泽东诗情勃发的古驿道上,吟诵着这束大气磅礴的文字,内心感慨万千:气势如虹的《忆秦娥·娄山关》,勾勒出了红军冬夜行军的雄浑壮阔,与毛泽东叙写长征的众多诗词一样,激射出伟人临危难而不迫的从容气度和博大胸怀,尽管时逾近一个世纪,却始终历久弥新地深植于人们的记忆中,那么强劲而长久地浸润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和情感。
三
穿过逶迤古道抵达金沙江岸,就是著名的皎平渡。山麓崖壁上的天然洞穴,曾经是毛泽东指挥渡江的前线指挥所,经过近90年风雨冲刷,山洞愈加显得沧桑而神秘,犹如一座隐形的丰碑,诉说着当年红军飞渡天险的神兵神策。
1935年4月27日,中央红军在云南境内连克白水、曲靖、沾益、马龙后,前锋逼近昆明。28日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出席中央和军委负责人会议,研究北渡金沙江的行动部署。几个军团领导提出,可以考虑北上东川渡过金沙江。毛泽东在马灯前对着地图仔细分析敌我胶着态势,沉思良久后决然地摇头说:追敌甩得还不够远嘛,回援昆明的滇军也离东川太近,红军就这么一点本钱了,我们绝不能打无把握之仗!
经过深思熟虑后,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劳师袭远却相对保险的方案:中央红军继续西进至相对封闭的元谋地区,然后在那里渡江北上。
5月1日,中央红军主力兵分三路,展开抢渡金沙江的战斗。最初的方案是红一军团抢占龙街渡口,红三军团抢占洪门渡口,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抢占皎平渡口,但实施过程中,发现洪门渡江流湍急难以架设浮桥,龙街渡江面太宽易受敌机袭扰,遂果断放弃这两个渡江点,改为集中在皎平渡抢渡金沙江。
5月3日晚,中央纵队干部团急行军赶到金沙江边的皎平渡,成功偷渡到对岸并全歼守敌。就在中央红军展开渡江行动之际,号称“铁军”的国民党军吴奇伟部,已经追至距皎平渡仅数公里的团街附近,红五军团在石板河一线展开阻击,如同钢钉一样殊死恶战9昼夜,硬是把1万多敌军死死地挡住寸步难进。至9日,红一、三、五军团主力全部渡过了金沙江。
与此同时,红九军团在300公里外的东川树桔渡也展开了渡江行动。
早在3月下旬,中央红军再渡乌江时,担负牵敌任务的红九军团没能顺利过江。中革军委和毛泽东因时制宜,电令红九军团“暂留贵州发展,寻机与主力会合”,并与中央红军主力形成两线作战,予敌以牵制和干扰。罗炳辉和何长工接电后立即挥师黔北,于4月3日在打鼓新场伏击黔军,俘敌近两千人。
中央红军主力展开渡江之际,红九军团根据中革军委“占领东川后,西进至盐厂、盐坝或干盐井渡江”的指示,于5月3日攻克会泽县城,并迅速挺进到东川树桔渡口,发动群众打捞沉船50多条,从5日上午起至7日晨,红九军团3000多人马全部渡过金沙江,创造了不损一兵一马的渡江奇迹。
巧渡金沙江,巧就巧在运用广阔战场上的机动战,把数十倍于我的敌军拖得七零八碎,疲于奔命,最终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目标,深刻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铸成了红军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
四
饱经沧桑的胜境关古驿道,与红军可谓情缘非凡。1936年3月,也就是中央红军穿过古驿道的一年后,又一支红军部队在这里留下了艰苦征战的足迹。
1934年8月7日,任弼时与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9700多人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转战湘、粤、桂、黔四省,行程2500公里,于10月24日抵达黔东印江与红三军会师(10月26日,红二军团恢复红军团番号)),为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中央红军出发长征后,贺龙、任弼时率红二、红六军团坚守湘鄂川黔边根据地,与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领导下,从桑植的刘家坪地区出发,开始战略转移。而此前一个月的10月19日,中央红军经过整整一年的艰苦长征,已经胜利抵达陕北吴起镇。
虽然出发时间相隔近一年,但红二、红六军团的长征历程同样极具传奇色彩。他们先是东进湘中,进而突然调头南下,跳出敌人包围圈后,即以昼夜奔袭过乌江、袭贵阳、战遵义,锐不可当地进入乌蒙山区,1936年3月28日,经胜境关古驿道进入云南平彝。
坐落于清溪河畔的鸣凤山上平彝县城,是扼守滇黔公路的一道关卡,伪县长周怀植纠集了大量兵力,企图切断红军北上的通道。先行入境的红六军团先头部队,以猛烈火力对县城守敌进行包围佯攻,把敌军压制在城内不敢动弹。
4月2日,红二、红六军团沿着滇黔公路北上,计划沿着中央红军走过的路线,从元谋以北渡过金沙江,但这一计划却因滇军的重兵夹击而难以实现。危急时刻,贺龙与任弼时果断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从云南中部穿插到金沙江上游渡江。而这个计划的第一步,和一年前中央红军的策略一样:佯攻昆明。
历史在这里出现了与一年前惊人相似的一幕:1936年4月10日,红军再次兵临昆明以北90里处,龙云慌忙调兵回援。然而,红二、红六军团仅仅是虚晃一枪,又如神龙摆尾般突然折向西北而去,于4月25日抵达丽江石鼓,至28日,全军17000多人顺利渡过了金沙江。
1936年5月5日,红二、红六军团翻越哈巴雪山到达到中甸,在此兵分两路,一路沿川藏边界,一路朝着甘孜方向,向着延安、向着胜利高歌猛进!
史学家曾这样描述红军长征过云南的雄伟历程:中央红军走得最“艺术”,红九军团走得最“干脆”,而红二、红六军团走得最艰苦、最悲壮。从滇东丽江到滇西甘孜,历时一个半月,跋涉800多公里,沿途不间断的险战恶战,加上高原雪山的严寒,红二、红六军团有七千英雄战士长眠在逶迤雄伟的滇黔古驿道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离开时刻已近黄昏,胜境关古驿道上劲风如刃,苍穹云霞斑斓,我仿佛听到岁月深处的那一串串马蹄声碎,正凝成一道穿越时空的宣言——曾经的英雄抑或枭雄皆成匆匆过客,唯有一往无前的英雄红军,才是永恒耸立的不朽丰碑!
【编者按】 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1周年纪念日。作者通过由贵州盘县龙家沟通往云南富源县胜境关的古驿道,聆听那一串串历史深处传来的马蹄声碎,给读者讲述了红军长征初期的那段艰难历程。这时是中国工农红军经过湘江战役之后力量最为薄弱时期,决不能再有大的闪失。红军各部队按照毛泽东的部署,经过四渡赤水,以大穿插、大迂回的战略战术,血战夺取娄山关,巧渡金沙江,于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三支队伍通过不同渠道走完长征路。真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此,这支英勇悲壮的红军队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成为树立于中华民族之林不朽的丰碑。推荐阅读。编辑:宋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