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登阳和楼

顾颉刚带燕京大学师生来正定
如果你从北京乘高铁沿着京广铁路前往古城正定,那要先到石家庄,然后你再坐任何交通工具去正定,只需三四小时。而在九十多年前则要要耗费一两天时间。然而,即使交通这样不便,寻访而至的脚步依然屡屡不绝。未曾减少过一丝一毫的热情。
比如,1933年的春天,就有一支特别的旅行团,他们从北京西郊的海淀而来,有男有女,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看上去便不同寻常。抵达正定的时候,天色已晚。就近投宿在火车站旁边的清华客栈。一行人在旅店门口合了张影,一个个礼帽长衫或西装革履,疲惫却不改斯文。
这个旅行船总共15个人,皆为燕京大学的学者。领队的是历史系教授顾颉刚,这是他第三次来正定。上一次,他曾经和燕大的同事一起。穿越了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四省。行程紧张,只在正定停留了一天。所以这一次是故地重游,他计划要认真的浏览。
他们那次来,寻访了古城内的八大寺和文庙,见到了传说中的三国名将赵云饮马的石槽,还有长达24里的古城墙。他们在正定城墙上环步了一周,对古籍古物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学者们有的负责建筑,有的负责佛像,有的人负责壁画,有的人是专门测量,有人是只管拓碑。顾颉刚自己则忙着整理“京外名刹之首正定”的史学研究。有的学者研究隆兴寺寺庙历史。有的摘抄县志中的材料。同行中还有一位专业的摄影师,全程用镜头记录下200多张照片。
正定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惊羡的历史文化遗存,摘取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桂冠。这些年面对美誉,他们不仅感受骄傲和自豪,更饱含热爱与忠诚,满怀责任与担当,继续挖掘与求索,大力传承与光大正定老城的惊艳。
风雨阳和楼,梁思成说胜过古罗马凯旋门
正定,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之说,九楼之首当推阳和楼,其次是城门四个城楼和角楼;“九楼匝地拱阳和”。正定县城标志性建筑就是阳和楼,“传此门为子城南门”。它建于金、元之间,元、明、清均有修葺。
纳新在《河朔访古记》中说:“真定路之南门曰阳和,其门颇完固,上建楼橹,以为真定帑藏之巨盈库也。”持阳和楼为正定城南门说。
杨俊民《重修阳和楼记》“世传此门为子城南门”,“阳和楼者,镇府之巨观也。横跨子午之逵,夐超阛阓之表。每登于斯,南瞰滹水,北瞻恒岳,右挹太行之晴岚,左观沧海之旭日,飘然若出尘世,御天风于九霄之上。”
1933年4月16日,我国古建泰斗梁思成先生不惧兵荒马乱,轻车简从来正定考察古建筑,在随后书就的《正定调查纪略》中这样写阳和楼:“在大街上横跨着拦住去路,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
"有阳和楼及县文庙两处重要发现",梁先生对阳和楼则情有独钟:"沿南大街北行,不久便被一座高大的建筑物拦住去路,很高的砖台,上有七楹殿,额曰阳和楼,下有两门洞,将街分左右……这就是《县志》里有多少篇重修记的名胜阳和楼"。
当年梁思成先生登上阳和楼,写下了"凭槛送目,可抚四塔","北瞻恒岳,南瞰滹水,右挹太行之晴岚,左观沧海之旭日"的感慨。梁思成先生还为阳和楼照了很多照片,现在能见到的阳和楼老照片,多数都是梁思成当年拍的,这也成为今天重修阳和楼的重要参考依据。
中国历史上名楼众多,没有哪一座楼对文化的影响能够超越正定的阳和楼。正定已有许多庙宇古迹,但这些庙宇在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能撞脸。
而阳和楼却不一样,将阳和楼放在中国建筑史、尤其是元代建筑史中进行比较、评价,那么它是"孤品"和"奇迹"。梁思成老先生对于阳和楼在文革中被毁十分惋惜,多次扼腕,建议重建阳和楼。它的价值就在这里,因为它是孤品,只有正定有。
阳和楼建在高敞的砖台上,东侧有阶梯可上下。上有七楹殿,额曰阳和楼,下有两门洞,将街分左右,人由洞中穿过,“予人的印象,与天安门端门极相类似”。两门洞之间,南有关帝庙,庙前有牌楼、旗杆和狮子,牌楼之内是大门,门内为平面呈丁字形殿宇。
单就交通而言,两个门洞,分道行驶,大大缓解了人流拥挤。我们的祖先早在700年前就创出了双行道的典范,这在世界交通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阳和楼上文人啸聚唱和,声震云天
老年间,阳和楼上文人骚客,登高远望,吟诗作赋,啸聚唱和,歌咏不断。正定的白朴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齐名,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创作的《梧桐雨》被戏剧界列为中国古典戏曲十大悲剧之一,他的《墙头马上》被列为中国古典戏曲十大喜剧之一,与《西厢记》、《拜月亭》、《倩子离魂》合称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尚仲贤的《柳毅传书》是我国民族戏曲的传统剧目,深刻反映了元代的社会实况。
正定阳和楼是文人墨客登高望远的场所,令人痛心的是阳和楼于解放前被拆毁,关帝庙于1966年冬,那个寒冷的“文革”之冬,也被作为“四旧”遭野蛮拆毁。
所幸2008年正定阳和楼已纳入复原项目,项目初期投资概算为450万元。显然当年修复费用杯水车薪,修复起来因现金掣肘,进展缓慢。直到前些年才大手笔注入巨资,举全县之力,借正定首届旅游开发大会融资才使风雨阳和楼,煌煌然重新挺立古城中心。
正是有了阳和楼这个交流的平台,才奠定了真定元杂剧的历史地位,此后,正定的戏曲事业一直长盛不衰,清末成立全国第一个票友组织蓝菊社,至今,正定的许多老年人仍津津乐道正定票友多次与梅兰芳、奚啸伯、梅葆玖等大师的交流,甚至还为大师们在正定的演出临时救过场。
阳和楼展现正定文脉丰厚,厚积再薄发
元代,阳和楼周边是真定最繁华的区域,据元人纳新《河朔访古记》载:"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娼门,酒垆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文人雅士喜欢登阳和楼把酒临风,吟诗作赋,聚集在阳和楼上研讨作品,交流创作心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阳和楼就是元曲的摇篮。
古城正定历史遗存颇多,它们是历史的活化石,史证着历史的缩影。人们都认为“临济儿孙遍天下”。临济宗在我国佛教史上有着重彩的一笔。僧俗景仰,享誉禅林,播远海内外。人们都愿把正定喻之为佛城,实不为过。
历史上,正定也曾是道教兴盛、儒学发达之地,彰显了正定文化精髓的包容和大度,在现代精神支撑下,三教在正定得到精神家园的栖息和共生。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三大高峰,其文采令人陶醉,为之倾倒。然而,至今被人们广为追求高雅境界的当属唐诗、宋词,始终焕发着持续的生命力。相形之下,元曲似乎退位到了被遗忘的角落。
做为元曲北方发源地的正定,正定元曲文化研究会已经重新建构,一批元曲文化挖掘者正诊断梗阻,疏通经络,弘扬特色,继而挽救重铸“弦诵之声、往往相闻”的盛景。
大气古朴的正定阳和楼上,一声梆子唱腔穿云裂帛,荡气回肠。古楼与戏曲交相辉映,带着古城的游人们一曲梦回千年。
自2022年5月,彭蕙蘅戏曲艺术传承工作室落户正定县元曲博物馆以来,国家一级演员、河北梆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彭蕙蘅常态化走到群众中间,举办讲座和演出。
让文化惠民带来的幸福感时时处处可见可感可触,让文化享受直抵人心。石家庄积极探索优秀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新型城市人文公共空间建设,打造形成“15分钟文化生活圈”。
在街头巷尾,石家庄精心打造146家文化名家工作室,常年开展文艺辅导、展览展示、艺术品公益拍卖等文化活动。这些建在社区的文化名家工作室,把“石家庄故事”面对面讲给百姓听。
一系列创新举措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营造出热气腾腾的文化氛围,烘托着蒸蒸日上的新生活。“文化大餐”已成为石家庄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守正与创新赋予了石家庄文化新时代力量。以阳和楼为代表的石家庄文化“乡愁”正成为越来越多外地人的“向往。”
如今,阳和楼上是正定县河北梆子剧团排练场,每日锣鼓铿锵,唱腔高亢,在阳和楼的西侧,一间邻街的舞台上,每日有一群戏剧票友自发聚集在一起,唱着苍凉的腔调,续写着元曲的遗韵。
新春佳节快到了,一年一度的正定元宵灯会,戏曲汇演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一系列创新举措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营造出热气腾腾的文化氛围,烘托着蒸蒸日上的新生活。
去正定逛古城,去阳和楼、隆兴寺、荣国府享受节日“文化大餐”,已成为石家庄戏迷们心心念念的期盼。
【编者按】正定是河北省的一个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历来都是郡、州、路、府治所。“真定”一名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最终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为正定县。中国历史悠久,正定也是其中之一,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正定的文化繁荣和人们的安居乐业,让我们对正定有了更好的了解。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