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寒依

作者: 梦秋 点击:616 发表:2024-12-26 11:14:32 闪星:2

摘要: 张大妈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她用自己的爱与坚韧,抚养着自己的孩子,尤其是那个特殊的愣儿子。她用行动诠释了母爱的无私与深沉,然而,她的遭遇却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子女的不孝。

       周末回家,母亲念叨着:村里的张大妈死了,一个娘可以养大四个儿子三个闺女,七个儿女却没有愿意为一个老娘送终。这成了什么世道啦!母亲的话语中满是唏嘘与愤懑,而我的思绪也随之飘回到了张大妈的往昔岁月。

       张大妈是我们家在小村的老邻居了,她的一生,是一部写满了勤劳与坚韧的篇章。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张大妈以其勤俭持家的作风,在小村赢得了众人的赞誉。她就像一颗不知疲倦的陀螺,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小院,到夜幕深沉繁星点点,总是忙碌于各种家务琐事与田间劳作之间。每一粒粮食都被她珍视,每一件衣物都被她缝补得结实耐穿。张大爷是个老实巴交的手艺人,他的竹编手艺堪称一绝,在小村无人能及。早晚农事收工的间隙,或是漫长的冬季农闲时光,张大爷手中的那把篾刀便开始了灵动的舞蹈。篾条在他的指尖穿梭缠绕,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渐渐变成了一个个精美的竹编作品。一到赶集的日子,张大爷就挑着满满一担的竹编前往集市,篮子精致实用,蒸笼散发着淡淡的竹香,晒匾宽阔平整,鸡笼牢固可靠……这些竹编不仅是他们家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成为了小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他们家的家底在小村算是比较殷实的,那时候,总能看到张大妈脸上洋溢着的满足与欣慰,虽然生活平淡,但一家人在一起,便是幸福的模样。

       时光回溯到七十年代初,当时已有七个月身孕的张大妈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她成为了小村第一个自告奋勇要求做“引产”手术的妇女。那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在家庭与国家政策之间,她选择了后者。然而,命运却在此刻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这个未出世的儿子似乎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堕胎药物没能让他致命,却留下了终身智障的残疾。当张大妈抱着那个小小的、懵懂的愣儿子回家时,她的心中该是怎样的五味杂陈。或许有悔恨,有自责,但更多的,是对这个孩子不离不弃的爱。从那以后,这个愣儿子便成了张大妈的心头肉、手中宝。她用无尽的耐心与温柔,陪伴着他成长,教他最简单的生活技能,为他遮风挡雨,抵御世间的一切风雨与寒凉。

       张大妈虽对生活有无奈,但对子女们也曾满怀期望。在每一个星光隐退的清晨,当她为子女们准备早餐时,心中都默默祈祷着他们能健康成长,有善良正直的心地,能懂得生活的不易与亲情的珍贵。她期望子女们在学业上有所进取,即便身处农村,也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不像自己和张大爷一样,一辈子被土地束缚。她希望儿子们能成为有担当的男子汉,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互扶持,共同守护这个家;女儿们则能温柔贤淑,收获美满的家庭,一生顺遂。她常对着年幼的孩子们讲述那些古老的美德故事,盼望着这些故事能在他们心中种下道德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十年前,张大爷过世了。这本该是一家人相互扶持、共渡难关的时刻,然而,七个子女却因分家产而大打出手。他们的眼中只有利益的纷争,曾经的亲情在这一刻荡然无存。他们争吵的理由只有一个,张大妈分配不公,偏袒了最小的愣儿子。他们却全然忘记了,在他们成长的岁月里,父母是如何含辛茹苦地将他们养大。那些为了让他们吃饱穿暖而日夜操劳的身影,那些在他们生病时焦急万分的眼神,都被他们抛诸脑后。他们只看到了眼前的财产,却忽略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忽略了张大妈独自抚养智障儿子的艰辛与不易。

       岁月流转,愣儿子已经四十出头了,张大妈也到了耄耋之年。母子俩在村子的一角相依为命,过着平静而又孤独的生活。其他子女从不过问他们的生活,仿佛他们已经从这个家庭中被彻底遗忘。村里考虑到他们的情况,想要把他们送进乡镇的养老院,让他们能得到更好的照顾。然而,张大妈却坚决不同意。那一刻,两行清泪从她爬满皱纹的脸颊滑落下来,她哽咽着说:“愣儿子是我造的孽,我不会拖累任何人。”这是一位母亲的坚守,也是她对自己孩子深沉的爱。她愿意用自己瘦弱的身躯,为孩子撑起一片最后的天空,哪怕这片天空已经摇摇欲坠。

       大寒那天,凛冽的寒风呼啸着席卷过小村,似乎在为张大妈的离去而哀号。张大妈患急性心肌梗塞,在那个寒冷的日子里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走得很安详,或许是因为终于可以放下心中的重担,或许是因为她知道,自己已经尽到了一位母亲的责任。当村民们赶到时,其他子女都不在,只有那最小的愣儿子在跟前干嚎。他或许不明白死亡的真正含义,但他能感受到母亲的离去带给他的巨大悲痛。那一声声干嚎,刺痛着每一个在场人的心灵,也让人们不禁反思,亲情究竟在何时变得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

       张大妈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她用自己的爱与坚韧,抚养着自己的孩子,尤其是那个特殊的愣儿子。她用行动诠释了母爱的无私与深沉,然而,她的遭遇却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子女的不孝与贪婪。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是否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新审视亲情的价值?父母的养育之恩,难道真的可以被轻易遗忘吗?当我们在追逐功名利禄的时候,是否忽略了身边最珍贵的东西?张大妈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灵魂,也让我们思考,在家庭关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传承爱与责任,如何让亲情在岁月的长河中永不褪色。

       在张大妈的葬礼上,村民们默默地为她送行。没有华丽的仪式,没有子女们悲痛欲绝的哭声,但每一个人心中都怀着对她的敬重与惋惜。而那七个子女,在张大妈离去后,是否会有一丝愧疚与悔恨?他们是否会在某个夜晚,想起母亲的笑容,想起那些曾经被他们忽视的温暖与关爱?但无论如何,张大妈已经带着她的爱与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只留下这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在小村的上空久久回荡,也在每一个听闻者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关于亲情与道德的种子,等待着我们去浇灌、去培育,让它在未来的日子里,生根发芽,重新唤醒人们心中那份沉睡的亲情与良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或许这是一个真实故事。张大妈为了响应当年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药物引产术。可是失败了,生下了智障儿子。从此,张大妈以负罪感和智障儿子相依为命。然而,她和丈夫还有7个子女,在张大爷去世后,因分家产而大打出手。其实,夫妻一生养育七八个子女,又能有多少家产啊!可是,好像这种事情在社会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现象。因为一点利益,兄弟姐妹之间,甚至与父母反目成仇。正如文中所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亲情的价值?父母的养育之恩,难道真的可以被轻易遗忘吗?当我们在追逐功名利禄的时候,是否忽略了身边最珍贵的东西?张大妈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灵魂,也让我们思考,在家庭关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传承爱与责任,如何让亲情在岁月的长河中永不褪色。 推荐阅读。编辑:宋同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