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九十八
刘邦的成功得益于他对人才的重视,得益于他的行动得到了民众和各路军队的支持,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些让刘邦从失败的困境中重新崛起。《资治通鉴》卷第十记载了这段历史。原文如下:
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八月,引兵临河,南乡,军小脩武,欲复与楚战。郎中郑忠说止汉王,使高垒深堑勿与战。汉王听其计,使将军刘贾、卢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度白马津,入楚地,佐彭越,烧楚积聚,以破其业,无以给项王军食而已。楚兵击刘贾,贾辄坚壁不肯与战,而与彭越相保。
彭越攻徇梁地,下睢阳、外黄等十七城。九月,项王谓大司马曹咎曰:“谨守成皋。即汉王欲挑战,慎勿与战,勿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定梁地,复从将军。”羽引兵东行,击陈留、外黄、睢阳等城,皆下之。
汉王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距楚。郦生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海内摇荡,农夫释耒,红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王从之,乃复谋取敖仓。食其又说王曰:“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籓。”上曰:“善!”乃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归?”郦生曰:“归汉。”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实;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事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破北魏;出井陉,诛成安君;此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汉王,齐国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先是,齐闻韩信且东兵,使华无伤、田解将重兵屯历下以距汉。及纳郦生之言,遣使与汉平,乃罢历下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为乐。韩信引兵东,未度平原,闻郦食其已说下齐,欲止。辨士蒯彻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以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遂渡河。
这段话的意思是,汉王得到韩信的军队后,势力再次大振。八月,领兵来到黄河边,面向南方,驻军在小脩武,打算再次和楚军交战。郎中郑忠劝阻汉王,让他修筑高的营垒、深挖壕沟,不要与楚军作战。汉王听从了他的计策,派将军刘贾、卢绾率领两万士兵,几百名骑兵,渡过白马津,进入楚地,协助彭越,烧毁楚军积聚的物资,目的是破坏楚军的基业,让项王的军队没有物资供给。楚军攻击刘贾,刘贾总是坚守营垒不肯出战,而是和彭越相互依靠守卫。
彭越攻打并夺取梁地,拿下睢阳、外黄等十七座城池。九月,项王对大司马曹咎说:“谨慎地守住成皋。假如汉王想要挑战,千万不要和他交战,只要不让汉军东进就行了。我十五天内必定平定梁地,再回军与将军会合。”项羽领兵往东进发,攻打陈留、外黄、睢阳等城,都攻克了。
汉王打算舍弃成皋以东的地方,屯驻在巩、洛来抵御楚军。郦食其说:“我听说‘懂得上天所重视的东西,帝王大业就能成功’,帝王把百姓当作天,而百姓把粮食当作天。敖仓,长久以来是天下转运粮食的地方,我听说那下面储藏的粮食非常多。楚国人攻克荥阳后,不坚守敖仓,却领兵往东去了,只派些罪犯来分守成皋,这是上天用来资助汉王的呀。如今楚军容易攻取而汉王反倒退缩,自己放弃有利的时机,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况且两个强者不能同时并存,楚、汉长久相持不下,天下动荡不安,农夫放下农具,织女走下织机,天下百姓的心还没有确定归向谁。希望您赶快再次进兵,收取荥阳,占据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险要地势,堵住太行山的通道,守住蜚狐口,把守白马津,向诸侯显示出我方占据有利地形的形势,那么天下人就知道该归附谁了。”汉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又谋划夺取敖仓。郦食其又劝说汉王:“如今燕、赵已经平定,只有齐地还没攻下,田氏宗族势力强大,背靠大海、泰山,凭借黄河、济水的阻隔,南边靠近楚国,那里的人大多狡诈多变;您即使派遣几万军队,也不是短时间能攻破的。请让我奉您的诏令去劝说齐王,让他归附汉王,做东边的属国。”汉王说:“好!”于是派郦食其去劝说齐王,郦食其问齐王:“大王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吗?”齐王说:“不知道啊。天下人心归向哪里呢?”郦食其说:“归向汉王。”齐王问:“先生凭什么这样说呢?”郦食其说:“汉王先进入咸阳,项王违背约定,让汉王到汉中称王。项王迁徙并杀害义帝,汉王听说后,发动蜀、汉的军队攻打三秦,出函谷关就追问义帝的下落。收集天下的兵器,拥立诸侯的后代;攻下城池就封那里的将领为侯,得到财物就分给士兵;和天下人同享利益,英雄豪杰、贤能之才都乐意被他任用。项王有违背约定的名声,有杀害义帝的事实;对别人的功劳从不记着,对别人的罪过却从不忘掉;将士打了胜仗却得不到奖赏,攻克城池却不能获封,不是项氏家族的人就不能掌权;天下人背叛他,贤能的人怨恨他,没人愿意被他任用。所以天下大事归向汉王,这是可以坐着就能料到的呀!汉王从蜀、汉出兵,平定三秦;渡过西河,打败北魏;出井陉口,诛杀成安君;这不是靠人的力量,是上天赐福啊!如今已经占据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险要,守住白马津,堵住太行山的斜坡,守住蜚狐口;天下后归附的就会先灭亡。大王您赶紧先归附汉王,齐国就能保住;不然的话,危险灭亡马上就会到来。”在此之前,齐国听说韩信将要领兵东来,派华无伤、田解率领重兵屯驻在历下抵御汉军。等到采纳了郦食其的话,就派使者和汉王讲和,于是撤掉历下的防守战备,和郦食其天天纵情饮酒作乐。韩信领兵往东进发,还没渡过平原津,听说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归降了,打算停止进军。辩士蒯彻劝说韩信:“将军您是接受诏令攻打齐国的,而汉王只不过另外派了个密使说服齐国归降,难道有诏令让将军您停止进军吗?凭什么就不前进了呢?况且郦食其,只是一个书生,趴在车轼上动动三寸不烂之舌,就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将军您率领几万大军,花了一年多时间才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池。做将军好几年,反倒不如一个小小儒生的功劳大呀!”于是韩信认为他说得对,就渡过黄河继续前进了。
我们看了这段记载,可以得到这样一些道理。重视战略布局与资源利用:从楚汉相争中各方对战略要地(如敖仓等)以及物资的把控争夺可以看出,占据有利地形和掌握关键资源(粮食等)对于战争胜负有着重大影响,在竞争中要善于把握并利用好这些能影响局势的关键要素。把握战机与灵活应变:像汉王听从建议适时停止贸然进攻、等待时机,以及韩信面对郦食其已说降齐地却依然选择继续进军等情况,体现出在复杂局势里不能死板,要依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战机,不能轻易因外部变化就改变既定策略,否则可能错失良机或者陷入被动。更为重要的是,人心向背的重要性:文中通过对比汉王与项王对待功臣、义帝等不同做法所导致的人心归附情况,表明得人心者得天下,领导者要公正、能与众人共享利益,才能吸引人才、赢得民众支持,进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编者按】天下是人的天下,争夺天下就是争夺人,而能不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护,不仅是决定胜败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治理天下最重要的前提。失人心必定失天下,失去天下就很难再次得到天下人的信任。读史可以知兴衰,联系实际看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如何做到识得天下人,如何做到天下人的拥戴。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