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九十五
在《资治通鉴》中讲了许多认清形势,权衡利弊的事例。这些事例是古人所经历的,司马光总结出他们的经验,目的是让后人学习借鉴。在卷第十中讲了刘邦如何认清形势,如何权衡利弊,进而一步步取胜的经历,给人们很好的启发。这段记载原文如下:
楚使者在九江,舍传舍,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坐楚使者上,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布曰:“如使者教。”于是杀楚使者,因起兵而攻楚。
楚使项声、龙且攻九江,数月,龙且破九江军。布欲引兵走汉,恐楚兵杀之,乃间行与何俱归汉。十二月,九江王至汉。汉王方踞床洗足,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及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皆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于是乃使人入九江;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尽杀布妻子,布使者颇得故人、幸臣,将众数千人归汉。汉益九江王兵,与俱屯成皋。
楚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汉王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良,曰:“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对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昔汤、武封桀、纣之后者,度能制其死生之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其不可一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也。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也。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载干戈,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也。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也。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也。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也。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荀悦论曰: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
这段文字,主要是记述历史,然后有对这段历史的评价。楚国的使者在九江,住在客舍里,正急切地督促英布发兵。随何径直闯进去,坐在楚国使者的上位,说:“九江王已经归附汉王了,楚国凭什么能让他发兵呢?”英布很惊愕。楚国使者起身要走。随何趁机劝说英布道:“事情已经这样了,您可以立刻杀掉楚国使者,别让他回去,然后赶快投奔汉王合力抗楚。”英布说:“就按您说的办。”于是杀掉楚国使者,接着起兵攻打楚国。
楚国派项声、龙且进攻九江,几个月后,龙且打败了九江的军队。英布想带兵投奔汉王,又怕楚军追杀他,就从小路与随何一起归附汉王。十二月,九江王英布到了汉王那里。汉王正坐在床边洗脚,召唤英布进来见面。英布非常生气,后悔前来,想要自杀;等他出来到了住处,看到帐幕、饮食、侍从官员的规格都和汉王的住所一样,英布又大喜过望。于是派人进入九江地区;楚国已经派项伯收编九江的军队,把英布的妻子儿女全都杀了,英布的使者招揽到了不少原来的部下、亲信,带领几千人归附汉王。汉王给九江王英布增兵,和他一起驻守在成皋。
楚军多次侵犯抢夺汉军的运粮通道,汉军粮食匮乏。汉王和郦食其商量如何削弱楚国的势力。郦食其说:“从前商汤讨伐夏桀,把夏桀的后代封在杞地;周武王讨伐商纣,把商纣的后代封在宋地。如今秦朝丧失道德、抛弃仁义,侵犯攻伐诸侯,灭掉他们的国家,使他们没有立足之地,陛下如果真能重新封立六国的后代,这些国家的君臣、百姓必然都会感戴陛下的恩德,无不向往倾慕陛下的仁义,心甘情愿做陛下的臣民。陛下的恩德仁义施行后,陛下面向南方称霸,楚国必然会整理衣襟前来朝拜。”汉王说:“好!赶快刻制印玺,先生就带着印玺去执行吧。”郦食其还没出发,张良从外面进来拜见。汉王正在吃饭,说:“子房过来!有个客人为我谋划了削弱楚国势力的办法。”把郦食其的话详细告诉了张良,问:“怎么样?”张良说:“这是谁给陛下出的主意呀?陛下的大事要完了!”汉王问:“为什么呢?”张良回答说:“请允许我借您面前的筷子,为大王分析一下。从前商汤、周武王封夏桀、商纣后代,是估量自己能够掌控他们的生死命运;如今陛下能掌控项羽的生死吗?这是第一个不可行的原因。周武王进入殷商都城后,表彰商容的里巷,释放被囚禁的箕子,给比干的坟墓培土,如今陛下能做到这些吗?这是第二个不可行的原因。散发巨桥仓库的粮食,散发鹿台的钱财,用来赏赐贫穷的百姓,如今陛下能做到吗?这是第三个不可行的原因。殷商的事结束后,把兵器收藏起来改为制作乘车,把武器倒着装载,表示天下不再用兵,如今陛下能做到吗?这是第四个不可行的原因。让战马在华山的南面休息,向天下表示不再打仗,如今陛下能做到吗?这是第五个不可行的原因。把牛放牧在桃林的北面,向天下表示不再运输积聚物资,如今陛下能做到吗?这是第六个不可行的原因。天下的游说之士,离开自己的亲人,舍弃祖宗坟墓,告别老朋友,跟随陛下四处奔走,只是希望能得到一点点封地;现在如果重新封立六国的后代,天下的游说之士就会各自回去侍奉他们的君主,回到亲人身边,返回原来的朋友、祖坟那里,陛下还能和谁一起夺取天下呢?这是第七个不可行的原因。况且楚国现在是最强的,六国被封立后又会屈从楚国,陛下怎么能让他们臣服呢?这是第八个不可行的原因。如果真采用那个客人的计谋,陛下的大事就完了!”汉王停止吃饭,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骂道:“这个迂腐的儒生,差点坏了我的大事!”下令赶快销毁那些印玺。
刘邦善于听取部下的意见,迅速纠正错误的决策。对此荀悦评论说:制定策略来决定胜负的方法,要点有三个:一是形,二是势,三是情。形,说的是事情大体上得失的趋势;势,说的是面对具体情况时合适的举措、进退的时机;情,说的是人的内心想法能否实现的实际情况。所以策略相同、事情一样但功效不同,就是这三种方法运用不同的缘故。
这就告诉我们认清形势,审时度势的重要性。英布面临楚使催兵的情况,能当机立断,听从随何建议杀楚使归汉,是看清形势做出的选择,而后来其九江兵败想投汉,也是权衡自身安危后的决定。汉王面对郦食其和张良截然不同的计策,也是根据实际形势去判断取舍,说明做事要根据当下局势来行动。在决策前权衡利弊十分重要。郦食其提出复立六国之后的计策看似美好,可张良从八个方面分析出此计实则对汉王夺取天下有诸多不利,如无法掌控局势、失去人心等,凸显出做决策前要全面权衡利弊。对于这段历史,荀悦提出了“形”“势”“情”三个要点,指明制定策略时要从事情的整体趋势、具体时机以及人心等关键方面综合考量,不能只看表面或片面考虑问题。
这段历史对我们的启发是,决策要灵活应变,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能刻板地按固有想法行事,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就像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要随时改变经营策略来适应。考虑问题要全面:遇到问题做决定前,要像张良分析郦食其的计策那样,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思考,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后果和影响,避免因考虑不周导致失败。注重关键因素,明白“形”“势”“情”等关键要素对事情成败的影响,比如在团队合作项目中,要考虑项目整体走向(形)、当下推进的时机和条件(势)以及团队成员的想法和意愿(情)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制定计划,推动项目成功。
二〇二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编者按】文章辑录了《资治通鉴》卷第十中“楚汉风云,决策交锋,认清形势权衡利弊。”的史实,作者围绕楚汉相争时期英布归汉及汉王应对楚权之策展开。英布于楚使催兵之际果敢抉择,杀使归汉,后虽经波折终入汉营。汉王在郦食其与张良关于削弱楚权之策的交锋中,展现出对决策的审慎权衡。荀悦所提 “形”“势”“情” 三要点更如点睛之笔,深刻总结了决策制胜之要。文章以史实为鉴,生动诠释了古人在复杂局势中认清形势、权衡利弊的智慧与实践,为后世在决策制定、形势判断等诸多方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历史范例与思考维度。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