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今年的12月21日17时20分20秒进入冬至,是128年来最早的冬至!
冬至的日期通常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标志着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随着太阳直射点北返,白昼开始逐渐增长,冬至也因此被视为阴阳转换的重要时刻。
笫一、冬至的起源。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
冬至作为节日,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在周朝和秦朝,人们以冬至为岁首,即新的一年的开始。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农历的正月才与现在的公历一致,而冬至被当作一个节日来庆祝。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使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并确定了冬至的日期。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最短,夜晚时间最长,标志着冬天的正式开始。
笫二、冬至象征意义。
1、团圆。冬至在古代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日子,民间甚至有诸多的庆祝活动,象征着团圆。
2、寒冷的冬天来临。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正式来临。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3、阳气回升。冬至也被视为阳气回升的起点。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4、自然与人文的交汇。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不仅是一个反映自然现象的节气,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传统。
综上所述,冬至不仅是一个标志着寒冷冬天来临的重要节气,还承载着团圆、阳气回升等丰富的象征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笫三、冬至的习俗。
冬至的习俗不同地区有所不同。
北方:
①饺子。北方冬至吃饺子是最为普遍的习俗,这一习俗与“医圣”张仲景有关。相传他看见乡亲们耳朵被冻烂,便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煮熟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煮熟施舍给百姓,后来形成了吃饺子的习俗。
②馄饨。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据说是因为百姓恨匈奴部落中的浑氏和屯氏,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
③羊肉。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从汉代开始,汉高祖刘邦在冬至吃了樊哙煮的羊肉后赞不绝口,于是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
南方:
①汤圆。南方冬至吃汤圆,汤圆用糯米粉制成,圆形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
②擂圆。在浙江台州等地,冬至吃擂圆,擂圆是用糯米粉做的,煮熟后放在豆黄粉里滚拌,香甜浓郁。
③赤豆糯米饭。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④冬至肉。南方冬至扫墓后同姓宗族祠堂会按人丁分发“胙肉”,以示鼓励,并优先照顾老人。
此外,不同地区还有各自独特的冬至食品,如姑苏地区的冬酿酒、浙江、江西的麻糍等。冬至还有祭祖的习俗。在南方地区,冬至祭祖、宴饮是重要的活动,而在北方,冬至祭祖的仪式也十分隆重。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对祖先的敬仰,也象征着家庭和社会的团结和和谐。
另外,冬至和立冬的习俗和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冬至吃饺子更多的是庆祝和团圆的象征,强调家人团聚和对新一年的期盼。而立冬吃饺子则侧重于养生和抵御寒冷,饺子里常选用肉类和高蛋白食材,帮助增强身体抵抗力,适应寒冷天气。
总的来说,冬至吃什么因地区而异,但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笫四、庆祝活动。
冬至有许多有趣的庆祝活动:
1、制作汤圆和饺子。在南方,冬至吃汤圆是传统习俗之一,象征着团圆和圆满。汤圆是用糯米粉制作而成的圆形甜品,意味着“圆满”和“团团圆圆”。在北方,则有吃饺子的习俗,象征着纪念“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传说中能防止冻疮。
2、手工艺品制作。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制作冬至主题的手工艺品,如纸质灯笼、剪纸或画冬至相关的图案。这不仅能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还能体验手工创作的乐趣。
3、讲述冬至绘本故事。通过讲述冬至的传统故事,如《饺子和汤圆》,可以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加深对这个节日的认识和情感连接。
4、夜间户外观星。如果天气允许,可以带小朋友去户外观星,讲解星座或寻找冬至夜晚特有的星星,让他们感受自然的奥妙。
5、冬季养生活动。冬至也是养生的好时机,可以用黑芝麻、黑豆等温阳固肾的食物,或者用艾草泡脚驱寒助阳气。小朋友泡脚时间不宜过长,10分钟即可。
6、冬至趣味答题。可以组织趣味答题活动,加深人们对冬至相关传统文化的认知。企业单位可以通过线上答题系统进行竞赛,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7、冬至H5宣传。设计H5页面,设置冬至知识问答、分享冬至故事赢奖品等互动环节,增加用户参与度,同时宣传传统文化。
8、包饺子大比拼。组织包饺子大比拼活动,父母和孩子分工合作,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依赖。
9、冬日印象摄影大赛。鼓励摄影爱好者捕捉冬日的独特景象和氛围,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评选出优秀作品。
10、“暖冬”编织大赛。鼓励参赛者发挥创意,进行编织比赛,展示他们的手工艺作品。
笫五、冬至注意事项。
一、冬至到,忌四样。
1、忌出远门。首先,人们所谓的“忌出远门”并非单纯对出行的限制,而是对黑夜深沉的敬畏。冬至之夜,阳光最短,黑夜最长,古人对于黑暗心存畏惧,也因此将这一天视为家人团聚、祭祖的重要时刻。
留在家中与亲人共度冬至,不仅意味着家庭的团圆,更是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和纪念。同时,出门可能会在漆黑的夜晚迎来不祥之事,因此人们在这一天更倾向于宅在家中,避免潜在的危险。
2、忌回娘家。其次,习俗所言的“忌回娘家”也源自于传统习惯和文化传承。冬至虽然很重要,但不是新年的开始,然而传统规定要等到正月初二或初三,方能拜访娘家。
这一延后的拜访时间,体现了对新年起始时刻的特殊重视,同时也意味着对家庭和睦的祈愿。这种习俗也成为了一种家族传统的延续,让人们更有机会在新年的氛围中深度感受亲情温暖。
3、忌熬夜。古人谨记“忌熬夜”的忠告,把冬至当作阴气极盛之日。在古代医学观念中,冬至是阴阳平衡最为脆弱的时刻,熬夜可能导致体内阴阳失衡,尤其对于阳气不足的老人和幼童更为不利。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护自身的阴阳平衡,成为了人们在冬至时刻的重要选择。
4、忌喝浓茶。最后,一项常见的忌讳是“忌喝浓茶”。冬日寒冷,人们倾向于饮用热饮以驱寒。然而,浓茶中的咖啡因和茶多酚含量较高,可能会刺激肠胃,对身体造成负担。因此,避免饮用浓茶,选择清淡、温和的饮品,更有益于维持身体健康。
总的来说,这四项“冬至到,四禁忌”不仅仅是古人的传统信仰和文化习俗,更是一种对健康和家庭团结的呵护。在现代社会,人们或许不再完全拘泥于这些忌讳,但对家庭团聚、身心健康的关注依然贯穿其中。冬至时节,尽管文化传统在不断演变,但这份对家庭、健康和传承的关怀却是不曾改变的珍贵价值。
二、冬至养生注意事项。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兼具重要的养生价值。在这一时节,人们秉持着古老的养生习俗,以此迎接寒冷季节的到来。
1、饮食均衡。不过度进补,补养需适度。过度进补容易导致肥胖或肠胃不适。
注意饮食卫生。选择新鲜食材,避免食用过期食物,确保饮食健康。
2、保暖防寒,避免受凉。室内外温差大,注意增减衣物,防止受凉感冒。
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经常通风,但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空气中。
3.、心理健康。抗压调节,注重心理健康,保持愉快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或抑郁。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4、 防控传染病。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咳嗽礼仪,加强防疫意识,避免传染病传播。
冬至养生习俗的关键在于平衡,保持身心健康。在追求健康的同时,也需注意避免极端行为,遵循科学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让传统的养生智慧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度过寒冷的冬天,保持健康与活力。
第六、未来冬至的庆祝方式可能会发生以下变化。
1、科技与文化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冬至庆祝方式可能会更加科技化。例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能会被用于冬至庆祝活动中,提供沉浸式的体验。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在家中就能感受到节日的氛围,甚至参与远在他乡的亲朋好友的庆祝活动。
2、线上互动。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可能无法在冬至当天与家人团聚。未来的冬至庆祝方式可能会更加注重线上互动,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聚会等方式,让分散在各地的人们能够在线上共同庆祝,分享节日的喜悦。
3、环保意识的提升。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未来的冬至庆祝方式可能会更加注重环保。例如,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选择可降解的庆祝材料,以及通过电子贺卡等方式减少纸张的使用,都是可能的趋势。
4、多元化和个性化。未来的冬至庆祝方式可能会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庆祝方式。例如,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在家中举办小型聚会,而另一些人则可能通过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来庆祝。
5、健康饮食的兴起。随着健康饮食的兴起,未来的冬至美食可能会更加注重健康和营养。人们可能会选择低脂、低糖、高蛋白的食物来庆祝冬至,而不是传统的高热量食品。
冬至里,风习习,防寒保暖莫迟疑;
门半闭,窗通气,宅居家中读周易;
食温软,生冷忌,热汤多喝驱寒疾;
百步走,笑可掬,吉祥如意神奕奕。
冬至节气,祝你安康!
2024 年 12 月 18 日
【编者按】众所周知,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22个节气,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关于冬至的冷知识,本文作者分别从冬至的起源、冬至的象征意义、冬至的习俗等五方面进行了阐述,使读者对有关冬至的话题有了一个集中了解的机会,时论不忘养生,作者还从冬季养生的角度提示禁忌,让读者对养生知识一目了然,此文读之受益。推荐阅读,编辑:暗香盈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