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张老师的坚守

作者: 梦秋 点击:929 发表:2024-12-18 08:35:07 闪星:6

摘要:张老师死了,走得很平静。他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但他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道德底线。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平凡中的伟大。他的故事,将永远在这个小村庄里流传下去,成为人们心中一段难以忘怀的传奇。他的精神,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在那个宁静而又质朴的小村庄里,张老师的故事,如同岁月长河中一颗璀璨而又略带沧桑的星辰,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村民的心中。他曾是我们村小的一名民办教师,也是我人生路上最初的引路人,我的启蒙老师。在那方小小的校园天地里,他用知识的火种,点燃了无数孩子心中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张老师初入村小任教时,学校的条件极为艰苦。几间破旧的瓦房,便是孩子们求知的殿堂。墙面斑驳,屋顶的瓦片参差不齐,有的地方还透着天光,每逢下雨,教室里便会摆上大大小小的盆盆罐罐接水,滴答滴答的雨声与张老师讲课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桌椅更是破旧不堪,缺胳膊少腿的现象十分常见,孩子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坐着,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摔倒。黑板是一块坑洼不平的木板,刷上的黑漆已经脱落了不少,张老师每次写字时,粉笔都会在上面发出“嘎吱嘎吱”的刺耳声音。尽管环境如此恶劣,但张老师的眼神中始终透着坚定与执着,他决心要用知识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

       张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与激情。他教授语文课时,会将那些古老的诗词和优美的散文讲解得绘声绘色。在讲解李白的《静夜思》时,他会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身处异乡,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望着那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情景。然后,他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诵着诗句,一边朗诵,一边用手比划着动作,让孩子们仿佛能看到诗人抬头望月、低头思乡的模样。孩子们的眼睛紧紧地盯着他,被他带入了那充满诗意的世界,对诗歌的美妙意境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教授数学课时,张老师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孩子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当讲到加减法时,他会以村里的果园为例,说果园里原本有多少棵果树,又新种了几棵,或者砍掉了几棵,现在还剩下多少棵。这样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很快就能掌握数学运算的方法。他还会组织孩子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竞赛,获胜的孩子可以得到他亲手制作的小奖品,如用彩色纸折成的小动物或者写有鼓励话语的小卡片。这些奖品虽然微不足道,但却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张老师不仅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更注重他们品德的培养。他常常给孩子们讲述一些关于诚实、善良、勇敢的故事。有一次,他讲了《狼来了》的故事,讲完后,他让孩子们讨论故事中的小男孩为什么会失去大家的信任,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各抒己见。通过这样的讨论,孩子们深刻地明白了诚实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张老师也以身作则,他总是诚实守信,答应孩子们的事情一定会做到。如果因为特殊情况无法兑现,他也会诚恳地向孩子们道歉并解释原因。

       张老师还特别关爱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村里有个叫小明的孩子,家庭条件十分艰苦,父母常年生病,几乎没有经济来源。小明经常穿着破旧的衣服,眼神中透着自卑。张老师注意到了小明的情况,他不仅在学习上给予小明更多的帮助和指导,还经常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为小明购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他会在课间悄悄地把新的铅笔、本子递给小明,还会给他带一些自己家里做的食物,让他能够补充营养。在张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下,小明逐渐变得开朗自信起来,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命运的轨迹却在不经意间发生了转变。当年,由于生育二孩违反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张老师无奈地被解除了民办教师资格。这一沉重的打击,对于张老师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他默默地收拾起心中的失落与无奈,回到了小村,当起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尽管身份发生了转变,但在我们全村人的心中,他永远都是那个值得尊敬的张老师。

       回到小村后的张老师,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晨雾,他便随着村里的鸡鸣声早早起床。简单洗漱后,他扛着锄头走向那片属于他家的责任田。田地里的泥土散发着质朴的气息,他熟练地挥动锄头,翻松土地,准备播种。在播种的季节,他弯着腰,一颗一颗地将种子播撒进土里,眼神中满是专注与期待,仿佛看到了未来的丰收景象。

       农忙时节,张老师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收割庄稼时,他挥舞着镰刀,动作虽然略显生疏,但却充满了力量。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土地里。他的妻子在一旁帮忙,夫妻二人相互配合,将一捆捆庄稼收割下来,运回家中。回到家后,他们又忙着晾晒、脱粒,院子里堆满了丰收的果实。

       尽管生活忙碌,但张老师并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一名教师。他经常会在闲暇时间,坐在自家门口,给村里的孩子们讲述一些故事和知识。孩子们围坐在他身边,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渴望的光芒。他会给孩子们讲历史故事,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近代的英雄事迹,让孩子们了解到村子外面的广阔世界。有时候,他也会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数学运算和识字,用一根树枝在地上比划着,耐心地解答孩子们的问题。

       村里有个小广场,晚上村民们经常会聚集在那里聊天、乘凉。张老师也会加入其中,他和村民们谈论着村里的大小事情,分享着自己的看法和经验。他的话语总是充满了智慧和理性,村民们都很尊重他的意见。有时候,他还会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如唱歌比赛、朗诵会等,丰富村民们的业余生活。在这些活动中,他不仅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他会和村民们一起唱歌、朗诵,让大家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张老师还积极参与村里的公益事业。村里的道路年久失修,一到雨季便泥泞不堪。张老师带头组织村民们进行修路。他和大家一起搬运石块、填平坑洼,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的道路逐渐变得平坦起来,村民们出行也方便了许多。

       可是,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他们的大孩,在一次意外中不慎溺水身亡。这一沉重的打击,几乎将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彻底击垮。张老师和他的妻子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如同黑夜中的深渊,让人看不到一丝希望。然而,他们知道,他们不能就这样倒下,因为他们还有二孩,这个孩子成了他们全家唯一的希望。

       张老师夫妻俩将所有的爱与希望都寄托在了二孩身上。他们含辛茹苦,十八年如一日,辛辛苦苦地将二孩拉扯大。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他们省吃俭用,为的就是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着,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他们都从未有过一丝怨言。他们看着二孩一天天长大,心中充满了欣慰与期待。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二孩在学习上十分努力,他勤奋刻苦,日夜苦读,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顽强毅力,成功考取了省城一所师范大学。当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张老师和他的妻子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知道,孩子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们多年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他们仿佛看到了孩子美好的未来,看到了他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的模样。

       老夫妻本以为,二孩毕业分配后,他们就可以享享清福了。然而,命运却再次跟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偏又遇上县教育局体制改革,二孩需要轮岗,暂时没有空缺。这一消息,让张老师和他的妻子感到无比的失落与无奈。他们原本美好的憧憬,瞬间化为泡影。

        二孩是个懂事的孩子,他看到父母脸上的失望与忧愁,心中十分难受。他跟父母商量,在家待岗也是一种浪费,不如去西部山区支教。他说,一来可以锻炼自己,二来也不会荒废自己的专业。父母听了他的话,心中虽然有些不舍,但他们也知道,孩子说得有道理。他们还能说什么呢?只能点头答应了。

       在二孩前往西部山区支教的日子里,张老师和他的妻子每天都在思念着远方的孩子。他们时刻牵挂着他的生活和工作,担心他在那里会不习惯,会遇到困难。他们每天都会守在电话旁,等待着孩子的来电,每当听到孩子的声音,他们心中的思念与牵挂才会稍稍缓解。

       随着时间的流逝,眼看二老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二孩却始终也没有轮上教师岗位。后来,他铁了心就留在了西部山区。他在那里,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照亮了山区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他在那里,收获了无数的感动与成长,也成为了孩子们心中最敬爱的老师。

       而此时的张老师,毕竟已是 70 多岁的老人了。曾经那10多亩的责任田,如今在老夫妻的伺弄下,更显力不从心。长期的劳累和岁月的侵蚀,终于让张老师的身体不堪重负,他病倒了。被送往医院后,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医生沉重地诊断出他已是肝癌晚期。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张老师的妻子悲痛欲绝。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她的心中充满了无助与绝望。因为她还要照顾家中的责任田,实在没有人手去医院护理张老师。在无奈之下,他们选择了县城一家康复医院。他们希望,在那里,张老师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能够减轻一些痛苦。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张老师在康复医院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治疗和关怀。他发现,这家康复医院竟然是打着康复的幌子在骗取国家的医保。他们要求张老师在造假的单据上签字,这让张老师的良心受到了极大的谴责。他是一名老师,他一生都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他怎能做出这样违背良心的事情呢?

       于是,没有住上一个礼拜,张老师就毅然决然地回来了。他的妻子看到他回来,急得哭了起来。她不明白,为什么丈夫要放弃治疗,难道他真的要在家里等死吗?张老师轻轻地拉着老伴的手,眼中满是无奈与坚定。他缓缓地说:“晚期肝癌是治不好的,农村医保最多报销百分之七十,我们不能给儿子再添负担了。那家康复医院是在骗人,我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签字啊。”他的声音虽然微弱,但却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张老师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他每天只能躺在床上,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但他的脸上,却始终带着一种平静与安详。他的妻子默默地陪伴在他的身边,悉心地照顾着他的生活起居。她每天都会为他熬制一些清淡的粥汤,喂他喝下。她会轻轻地为他擦拭身体,让他感到舒适一些。

       张老师的邻居们和昔日的学生们,得知他生病的消息后,纷纷前来探望。他们带来了一些水果和营养品,也带来了对张老师的关心与问候。他们围坐在张老师的床边,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张老师看着他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感激他们的到来,感激他们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没有忘记他。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张老师的病情突然加重。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眼神也开始变得迷离。他的妻子紧紧地握着他的手,泪水不停地流下来。她在他的耳边轻声地说着一些安慰的话,希望他能够走得安详一些。张老师微微地睁开眼睛,看了看老伴,又看了看周围的一切,他的脸上,露出了一种释然的笑容。他轻轻地说了一句:“我走了,不要为我难过。”随后,他缓缓地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张老师死了,走得很平静。他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但他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道德底线。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平凡中的伟大。他的故事,将永远在这个小村庄里流传下去,成为人们心中一段难以忘怀的传奇。他的精神,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一位兢兢业业的村民办老师因违反了当时生育政策被迫回村务农,不想大孩子溺亡,张老师忍着悲痛含辛茹苦把二儿子抚养成才,步他后尘也成为人民教师,只是命运弄人,孩子远在西部边远山区,张老师又积劳成疾得了重症,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他仍然不忘自己曾经是名人民教师,宁愿放弃治疗也不与“医院”同流合污。张老师的一生平凡又伟大,他的身上有时代的烙印,但他一直坚守做人的底线成为村民心中一段难以忘怀的传奇。这篇文字朴实无华,和张老师一生修为很是契合,张老师的遭遇和坚守让人慨叹唏嘘。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