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交车上
清早,车站,公交车前门缓缓地打开,乘客鱼贯而上,上学的学生、上班的员工、还有一早去早市买菜的人,读卡器悦耳地响着,随着两声“优惠”,挤上了两位老者。
两位老者,两张郁郁的脸,各自手拉着一空空的拖车,眯着眼睛环顾了一下,挤挤搡搡地侧着身子挤到一处涂着黄绿相间的座椅前,可上面已经有人坐在上面,只好撇了撇嘴,有点不甘心地立在一边。
一阵电话铃声,其中一位老者从包里拿起手机,看了一眼,用手指在手机上一划,接着对着手机大声吼道:“他妈个X,上当了,白去了,一点礼品也没有,这帮驴X的。”紧接着,另一位老者也拿起手机,向着朋友报着这“倒霉”的消息,也是骂声连连;两人边骂着,边左顾右盼:寻觅同伙,还是期盼同情?但车上无人理睬、没人回应,一会儿,一位对另一位说:“走,抓点紧,去下一家。”另一个应声道:“对,妈的,不去白不去,不拿白不拿。”
车还没有停稳,两人挤挤撞撞的“冲”向车门。
人下车了,留下一车的不解,还有不屑。
※ ※ ※ ※
已近中午,这一站是一处小广场,车刚刚停下,一下子涌上一群大妈大爷们,大妈大爷们上来了,也带上来一阵阵欢歌笑语,大概,老人们广场舞的活力意犹未尽,一时间,满车厢充满“活力”。
哼着小调,接着话茬,不知谁讲了一句什么笑话,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司机稍稍邹起眉头,这时,一个有点低沉的声音响起:“唉,都要点老脸吧,老有个老样行不行,免费坐车了,还得加上免费闹腾吗?”说话的人,看样子,像是个领队的。车上一下子都静了下来;不用说,都是懂事理的长者。
不过,一会儿,又恢复了说笑,当然,声音要小得多了。
“嗨,老迈可恕嘛。”一个声音说;“现在的退休人员真幸福。”又一个声音接过话语。
司机皱着的眉头慢慢地舒展开来,接着,提高了声音,喊道:脚站稳点、手把紧点。车缓缓地启动起来,一辆欢歌笑语的公共汽车,稳稳当当地驶向下一站。
※ ※ ※ ※
车门刚打开,一个个学生“跳”了上来——下午,放学的时间。
毕竟是少年,腿脚绝对麻利,一个接一个地跳上车,上车即直奔空座位跑去,紧接着,一声声爷爷、姥姥……到这里来坐。
学校放学,坐公交车接孩子的大都是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
其中一位小同学没有抢到,不知所措地楞在那儿。
一位中学生模样的女孩站了起来:“来吧,小朋友,这个——给你。”“ 谢谢姐姐,谢谢。”那位小同学忙不迭地说。
“你谢完了,我再谢谢,你以为人家是给你让座,唉!”随着话语,一位老者走了过来。“唉,早就跟你说过用不着,咱们就两站;让给你同学的长辈们坐吧。”
那位小同学不好意思的转身寻找,可他身边的长辈们大都没有坐,都在相互的推让着。
抢座演变成了让座,车快开了,老人们只得坐了下来,孩子们都依偎在老人身旁。
孩子抢座为长者,无可厚非,童心无忌嘛,相信,长大后, 他“她”一定会把所有的长者都当做自家的长辈。
车开了,载着满满地一车爱心。
※ ※ ※ ※
傍晚时分,车上的人不多了,在一处上来两位中年男女,看来像是外地人,上车即问司机:想去一处如家酒店,是否可以上这路车?司机使劲地点了点头。
两人上了车,其中一位仔细地看行车路线表,嘴上嘟囔着:学苑广场、如家酒店……车里有一人问到:“您是不是要去高新园区的那处海韵广场吗?对,就是这趟车。”另一位中年妇女接过话说:“在广场下车,然后向南走,不,不是向南,唉,大连的路依海绕山,都是不南不北的……”
这时,一位大学生模样的小伙子站起来:“您们二位要去的酒店是一栋蓝灰色的楼吧,旁边是不是还有一个书店?我家就住在附近,这样,咱们都顺路,我下车,您们也下车,我带你们去。”
车上的人都不约而同地把笑脸转向了他们俩:这下放心了。两人也迎着车上大家的笑脸,频频点头。
公交车稳稳地行进在路上,街灯亮了,公交车前的路面,愈显得敞亮;车里,灯也亮了,柔和的灯光照亮充满温情的车厢。
【编者按】文章结构清晰,以时间顺序串联起不同场景,以公交车为场景,分清晨、中午、下午、傍晚四个时段展现了不同乘客群体的乘车百态。生动地刻画了各类人物形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公交车内,见证这些故事的发生。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对场景和人物对话的描写自然流畅,能有效地传达出不同场景下的氛围与情感。清晨两位老者因参加活动无收获而骂骂咧咧,尽显其贪婪与粗俗;中午大爷大妈们带着广场舞的活力上车,虽起初遭司机不满,但最终以和谐氛围继续行程;下午放学时段,孩子们抢座却演变成让座,展现出童心的纯真与善良;傍晚时分,外地中年男女得到车上乘客的热心帮助,凸显了城市中的温情。作者这些场景的切换,描绘出一幅社会众生相的画卷,反映出不同人群的性格特点与社会中的多元人际关系。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