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目睹信念在怒江

作者: 逸鸿 点击:511 发表:2024-12-13 14:36:49 闪星:1

  从波密往回走,等于换个方向再欣赏一遍318国道。

  返回的路在这个阶段,属于轻车熟路。我们有机会对大山下的河谷关注起来。

  河谷中的村子住了多少人?他们会不会遭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他们到城里去一次该会绕多少路?河谷中有的建筑一看就知道不属于民居,而是单位的建筑。那么这些单位是什么的干活?他们是保密单位吗?还是为山区人民提供改善生活的设施?一系列的疑问充满脑际。我们发现谷底小溪边,有牛有羊,为近似荒凉的地区提供了生机盎然的景色。

  往回走,意味着又开始爬山。过了然乌湖,前面就是4468米的安久拉山口。这座山口有些让人意外,与众多名山大川的垭口一般都陡峭起伏,壁立千仞不同,安久拉山口平缓得出奇。就是这座看上去不起眼的属于伯舒拉岭山脉的安久拉山垭口,是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分水岭。我们从西藏一边翻越了垭口,也就由生长神话的雅鲁藏布江流域进入了传奇的怒江流域。

  从安久拉山垭口下行到西坡山谷,路途约20公里,其中有一段极为危险的塌方路段:狭窄的公路一边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深谷,一边是松动的,随时都有可能有石块坠下的峭壁。那些年,有关方面专家修建了风雨桥---就是在公路上方修了一条水泥棚顶,在面临深谷的一侧修了一道围墙,相当于给经过此地的车辆戴上了安全帽。车行长廊中,光线从棚顶和围墙的缝隙间透过来,让人产生了一种不真实的,仿佛在玩极品飞车游戏的错觉。

  我们很快就到了怒江大桥。

  这座怒江大桥是有故事的。七十年前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通入西藏,西藏仿佛与世隔绝的圣地,为了达成统一促进与藏区的交流互通,中央决定开拔建设军团,修建一条史上绝无仅有的通途,川藏公路工程至此落定。

  川藏公路全长2255公里,耗时4年零8个月修建完成,牺牲了3000多名官兵1000多位藏汉民工。在这条318国道咽喉之处的怒江大桥旁,有一座永不拆除的桥墩,为了纪念牺牲的英雄,从此借道入藏的车辆都会在此鸣笛致敬。

  众口相传,当年修筑怒江桥时,一位战士因连续作业身体疲劳,不慎掉进10多米高、正在灌注水泥的桥墩里,混凝土迅速凝固,战友们想尽一切办法也未能将他救起,最后只得流着泪将他筑进了桥墩。所以每当车辆路过怒江大桥,司机都要鸣笛三声,以表达对这位战士的哀悼和对筑路军民的敬意。

  在即将离开怒江大桥时,我们遇见几个去拉萨的朝拜者,与她们简单的攀谈。

  问:你们这是去哪里?

  答:我们去拉萨。

  问:你们住在哪里?

  答:四川巴塘。

  问:多大年纪?

  答:41岁。

  问:有孩子吗?

  答:有两个孩子。

  问:多长时间去一次?

  答:每3到4年去一次。

  由于汉藏语言不太通,交流有障碍,我们只能获得最简单的信息。这就足以使我们肃然起敬了。从巴塘到拉萨约二千多公里,他们全靠两条腿步行完成,还不算那些以身量地的朝拜者。她们走到怒江已经走了两个月了,还有近一千公里要走。再加上一路上餐风露宿,雨雪风霜,真的是很不容易。我们驾车尚有难度,何况步行?!我们在318路上常常看到不少这样的朝拜藏胞,拿着一根棍子做拐杖,几乎没有行李,就这样一步步地朝着拉萨行进。这是何等的信念!  我们送了她们一点吃的东西,以示关注。她们以笑容表示感谢。有时候我在想,经济不发达的地方,人是否更加淳朴。

  后面的路又是那著名的七十二拐,我们再一次领略驾车旅途的艰辛。原来的上坡变成了下坡,曾经的下坡变成了上坡。不过,有了前一次的经验,也无所畏惧了。318路段藏区的美景,再加深一次印象,以后难得了。

  晚上6点左右,我们再一次进驻左贡县城。


  行于2023.10.26。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文章脉络清晰,以行程为线,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又有对人文故事的叙述。语言平实简洁,能有效的传达旅途的精彩与感悟。作者生动记述了自己从波密返回途中的经历,先对河谷的好奇与观察,展现出对当地人文与地理环境的探索;接着描述安久拉山口的独特,提及它作为分水岭的重要意义;重点讲述怒江大桥的历史故事,饱含对筑路英雄的敬意;还记录了与朝拜者的交流,体现其坚韧信念;最后简述再次经历七十二拐及入驻左贡县城,全面展现了318国道返程之旅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感,让读者感受到这段旅程丰富的内涵与独特魅力。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