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戏里戏外开封府 铁面无私包青天

作者: 张立民 点击:4905 发表:2024-12-13 15:20:47 闪星:6

摘要:戏里戏外开封府,世上总有陈世美。为官楷模千古赞,铁面无私包青天。

夜晚,车到开封,入住宾馆。前台小妞听说我们第一次来,便热情又带神秘地介绍,明天上午9点开封府门前有表演,一定要去看那!

果然,第二天8点刚过,包公湖畔,开封府前,游客云集,翘首以待。几声鞭响过后,在阵阵锣声中,从开封府内走出两队打旗的衙役,分列大门两旁。有太监高喊,皇帝有旨。开封知府包拯应声而出,跪地接旨。太监宣读了宋仁宗对包拯的嘉奖令,包拯满脸欢喜,磕头谢恩。就在这喜庆的气氛中,忽然从我们身后跑出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妇女,高声喊冤,哭声悲切。我们被吓了一跳,一位判官模样的官员更是惊愕不已,赶紧上前询问,县有县衙,州有州官,为何不远千里来京城开封府告状?这妇女答道,闻听包大人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特来申冤。那官员又问,你状告何人?妇女答,状告当朝驸马陈世美!官员闻听大惊失色,胆怯地望向包拯。包拯沉思一下说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回府升堂,且听她细说。包拯、众官员和秦香莲母子,依次进入开封府,众游客随后凭票跟进。一场大型历史情景剧正式开始了。

这是开封府景区的开衙迎宾表演,也是传统戏曲《铡美案》的序幕,再现了北宋时期包拯接受民女秦香莲申冤的场景。大家都知道,这出戏表现的是出身贫寒的陈世美经十年苦读考中状元,被宋仁宗招为驸马。可他贪禄忘义,隐瞒了自己本有妻子秦香莲和一双儿女。秦香莲久无丈夫消息,携子女上京城汴梁寻夫。陈世美却不肯相认,将她们当场赶走。八千岁等皇亲国戚好心相劝他认下,由他们向皇帝求个情。他不仅不为所动,还派手下的韩琪去追杀秦香莲。韩琪得知真相后,不忍下手,挥刀自刎,留下血迹的刀作为证据,让秦香莲找包拯申冤。包拯开始时感到此案很棘手,很难扳倒当朝驸马,便拿出自己的俸银300两,让秦香莲撤诉回家度荒年,教育子女读书莫做官。秦香莲悲愤交集,眼泪涟涟:“只说是包相爷居官清正,铁面无私,不料想他也是官官相护有牵连。到如今,我有冤到何处去告,我有苦到哪里去诉!天呀!天呀!你们欺负我这外乡的人!相爷银两我不要,屈死我也不喊冤!”包拯闻听义愤填膺,摘下乌纱帽,在皇太后和公主前来阻拦的情况,果决地动用王朝的法器龙头铡,铡了负心忘义的陈世美。“开封府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出戏符合民意,脍炙人口,久演不衰,包拯不仅被赞誉为包青天,还被恭称为包公!

  我们不远千里而来,为的就是想看这位千古景仰的清官,这个主持正义的地方。历朝历代的黎民百姓都极为痛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反对刑不上大夫,特别是官官相护的封建意识,期盼惩恶扬善的包公常在人间。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

  开封府是北宋时期的首府,天子脚下,京城管家,位高权重,仪领万方。包拯任职开封府期间,抶正袪邪,兴利除弊,秉公办事,执法如山,致使为官的害怕,为民的欢喜。提起开封府必想到包拯,说到包拯必讲到开封府。然而,由于黄河多次泛滥,北宋时期的开封府早已不见了,遗址深埋地下,遗迹极为稀少。本世纪初,开封市政府决定把它复建起来,作为旅游观光景点和廉政教育基地。从景区的有关文字介绍中得知,开封府景区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依照北宋的《营造法式》而建,以正厅、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英武楼、寅宾馆、牢狱等50余座大小殿堂,拥有府衙文化、包拯传说文化、道教文化等多个功能区。“入此衙,抚今追昔,足戒贪夫之心,堪丧刁徒之胆,品味大宋文化,领略人间正气”。外观开封府,红墙高耸,大门威严,内见楼宇壮观,飞檐翘角,气势不凡。

  然而,由于全部是仿建的,我们打算随意转转,打个卡了事。但,一迈进大门,位于仪门东侧的那面红色的大鼓,一下子吸引住了我们的目光。据说,这面大鼓是包拯创立的。凡有冤情的百姓,只要敲响这面大鼓,包公就会升堂审案。过去可不是这个样子,申冤的根本见不到知府,诉状由衙役转交上去。至于诉状能不能到了知府的手里,只有天知道。因此,这面大鼓被称为“鸣冤鼓”。后来形成的击鼓喊冤、闻鼓升堂、主官审案的传统,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有戒碑镇府,有冤鼓惊堂,正是开封府的一大特色。鼓声是冤情的诉求,直达府内,惊动官心;鼓声是下情上达的特殊渠道,是水对载舟的直接反应。  

看到仪门两侧有碑亭,觉得应该是我们感兴趣的文物,便走近观看。这是一通《开封府题名记》碑,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183个人名。他们是从宋太祖建隆元年二月(公元960年)到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共计146年间的历任开封知府。其中,有皇帝,还有大家熟知的寇准、欧阳修、司马光、范仲淹、宗泽等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开封知府最初由亲王担任,后来由重臣兼任,都不是一般战士。第一任知府是宋太祖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开封府里有座潜龙楼,那是赵光义曾经住过的地方。他大兴土木建设,搞了不少“面子工程”。然而,在这个题名记碑上,怎么找不到包拯的姓名。莫非他没有在开封府任过职,或者是漏刻了?有当地人告诉我们,看到石碑上有个坑没,那里刻的就是包拯的名字。由于千百年来百姓都相信“摸摸包拯名,官司都会赢”的传说,不仅将他的名字摸没了,还摸出了一个坑。这得有多少指头摸过呀!都说滴水穿石,而这分明是手摸穿石啊!人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在石头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百姓用手指把包拯的名字挪刻了到自己的心上。

  这通石碑证明包拯确在开封府任过职,但不是知府,而是权知开封府,就是代理知府,任职时间也就一年多。《铡美案》所表现的,仅仅是包拯为人处世的一个方面,并非全部。包拯是安徽合肥人,字希仁,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他28岁考中进士,出任江西永修县知县。因父母年迈,他请求调到合肥附近就职。父母舍不得儿子离开他们,包拯便辞职在家尽孝。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他在双亲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他38岁时才赴京听选,先后任安徽天长县知县、广东肇庆府知府。如此仁孝的包拯,自然也会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人民希望官府做的事情,他积极去做;人民反对的行为,他坚决不为。端州出产著名的砚台,此前的知府以给朝廷进贡为名,大肆搜刮,敛财无数。包拯只按贡数要求收购,离任时没拿一方砚台回家。包拯调任河北路转运使,发现各级官府向百姓强征造船木材和过桥税,立即奏请朝廷废除。

  包拯为官最为有名的是,敢于收拾贪污腐败的皇亲国戚和当朝权贵,该弹劾的绝不留情。他任检察御史及知谏院时,7次弹劾有宰相和皇帝为后台的兵部尚书王逵,言辞激切,刚直不阿,朝野震动,终于成功。先后被他弹劾并受到罢免、处罚的有63人。其中,有皇帝的老丈人张尧佐、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佑、宰相宋庠、三司使张方平等皇亲与高官,被弹劾之多,历朝罕见。皇帝以下,没有他不敢弹劾的。当时的京城有一流行词叫“包弹”,被包拯弹劾过的称为“有包弹”,没有弹劾过是“没包弹”。被包弹的算你倒霉,没被包弹的算你幸运。因此说,包公敢铡当朝驸马陈世美,绝非一时心血来潮,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他为人为官的信条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清正廉明、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包拯也因得罪人太多,被降过职、罢过官,他也曾主动辞官、躲在家里不出来,但皇帝非起用他不可,让他在京城权知开封府。“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包拯有针对性地整顿吏风,改革诉讼制度。他一到任就要求打开府门,任由百姓告状申冤。京城多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个个通天,难以治理。他怕手下加以阻拦或借机营私舞弊,在府前设立一面大鼓,听到有人击鼓便亲自升堂审理。

  走进开封府大堂,只见上悬“正大光明”的匾额,左配“清正廉明”,右列“勤政为民”,背景是拍打礁石的浪花,寓意胸怀如海,官清似水。堂前摆放着三口铡刀,分别是斩皇亲国戚的龙头铡,斩贪官污吏的虎头铡,斩地痞流氓的狗头铡。虽然待遇有所不同,但面对的都是冰冷而锋利的刀刃,体现的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铡。大堂内气氛肃穆,法器威严,无人喧哗,静静观看。今日的贪官污吏走进来,也会胆颤心惊,不敢直视。

  包拯为了让那些没钱递状纸的穷苦百姓也能进入大堂伸冤,在府衙的后面专门开了一个后门,以便能亲手接收百姓的状纸。因此被百姓传为包公倒坐南衙,亲民情、听民诉、解民忧。“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而“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当时的北宋社会文恬武嬉,奢靡成风。包拯发现京城一些权贵豪强不管百姓死活,任意侵占河道,建设私家园林,供自己取乐享受。领头的是张贵妃的叔父张尧佐,他依仗自己是宋仁宗的叔丈人,胡作非为,竟截断蔡河之水,使其倒灌城中,造成人为之祸。在包拯上书力谏下,宋仁宗终天下旨,不许圈池养鱼,不许在河道建造亭榭楼台,违者治重罪,张尧佐因此被包拯弹劾而丢了官。

  在景区里转了一圈,又回到演出现场。此时《铡美案》演出正酣,台上台下互动频繁。包公唤人把龙头铡刀摆上堂前,皇姑和太后极力加以阻拦,陈世美竟然蔑视公堂,秦香莲悲鸣不止。包公面对台下的激愤观众:“各位看官,你们说,这陈世美该不该铡?”游客齐声呼喊:“铡!铡!铡!”包公摘下头上的乌纱帽,声若洪钟:“刽子手!开铡——”4个红衣刽子手高高举起陈世美,向后台快步走去。场地内,人声鼎沸,叫好连天,皇姑和太后昏倒在台上,秦香莲率子女谢包公,谢游客。

  巧得很,随着人群慢慢散去,我们在一个略显僻静的亭子边,竟然遇到了刚刚从舞台上下来的陈世美。他正向那4个刽子手吐槽:“下次再演时,你们下手轻点!我这手腕子和脚脖子都被绳子勒紫啦!”其中的一个小伙子慢条斯理地说:“还不是为你的安全着想,忘了前些天下场时,绳子一松,跑慢了,游客们的拳头差点把你锤扁了!”众人哄笑。

  这真是,戏里戏外开封府,世上总有陈世美。为官楷模千古赞,铁面无私包青天!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开封府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铡美案》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出戏,这出戏符合民意,脍炙人口,久演不衰,老百姓对包青天为民除害的事迹口口相传、赞不绝口。如今,包大人早已作古,开封府也变成了一处底蕴深厚的旅游胜地,但大门前依然热热闹闹地唱着这出大戏,以传扬、歌颂他高洁清廉的品质。本篇游记就从开封府前观看这出大戏写起,先入为主将气氛拉满,读者怀着这种真切的带入感,跟随作者的脚步去了解开封府景区的建造理念和建筑特点,了解那面曾经响彻云天的鸣冤鼓,了解那座“百姓用手指把包拯的名字挪刻到自己的心上”的《开封府题名记》碑,了解包拯“清正廉明、铁面无私”的生平事迹,并走进开封府大堂亲自感受那威严肃穆的气氛。游记结尾处巧遇《铡美案》中饰演陈世美的演员,通过一段诙谐的对话描写,展现自古至今百姓对贪官污吏、对忘恩负义之人的仇视,对为官楷模、铁面无私的包青天的期许和赞颂。开封府、包青天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种符号,一种象征,给为官者以警示,推荐阅读。编辑:天海蓝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