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盱眙榷场,南宋经贸一扇窗

作者: 黛色山岚 点击:1272 发表:2024-12-14 08:46:21 闪星:3

绍兴十一年(1141年)订立的“绍兴和议”,一下子把南宋的国人之心,冷冻在了零下180度。以奸臣秦桧为代表的求和派,以“诛杀岳飞”为前提与金国议和,并以每年向金国缴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岁贡的条件,求得了一时的国之安宁。至此,宋金两国划淮河与秦岭为界分治。南宋的军力不及大金,盱眙更为一方屈辱之地。每年年底提前存放岁币的盱眙宝积山,也就成了南宋以屈辱换来与金国和平相处的“桥头堡”。但在南宋边疆盱眙率先设立的一个榷场,却为南宋经济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


1

淮河南岸盱眙城西宝积山麓的岁币库,那着实是南宋子民们时常隐隐作痛的伤口。每年春节过后,南宋官员们从宝积山岁币库里抬出一箱箱白银和绢布,装上一条条大船押送到淮河北岸,去敬献给已是异国他乡的金国,这是南宋国人们最感到悲伤和耻辱的一幕了。对此,南宋诗人杨万里当年受朝廷委派从盱眙城北过淮河,去迎接大金国来给南宋皇帝贺岁的使者后,曾悲叹地写下过:“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的深切感受。

南宋的高宗赵构与金国签署了《绍兴和议》后,南宋一直被国人视为“积贫积弱、丧权辱国”的一个朝代。其实,这样的不平等协议,在大宋已不是头一次了,这里有“前车之鉴”,赵构皇帝是跟着先皇宋真宗的脚印而走的。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真宗本想迁都南逃,终因宰相寇准竭力劝阻,才勉强亲自到澶州督战。宋军坚守在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大辽害怕腹背受敌,主动提出了和议的要求。宋真宗原本就有畏战之心,这时大辽提出议和,当然是正合他的心意。次年一月,一份以大宋每年向大辽供岁币银十万两,细绢二十万匹的《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之间不仅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而且打赢了一场收获百年的经济胜利之大仗。


2

北宋时期所打的一场百年经济大胜仗,有谋臣一一地给宋高宗算了:一是当时的大宋进贡给大辽的岁币支出,不及征兵用兵费用的1%;二是两国结束了战争状态,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三是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社会经济与文化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此外,这最关键的一点,《澶渊之盟》中有一个附加条约——两国之间可以自由开展贸易。这个看起是一个平等的“附加条约”,实际上是大宋占了大大的上风,是捡了个大大的便宜。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谋臣们又特别算了一番细账:当时的大宋的年岁入是白银一亿两之多,而宋辽的每年战争代价中,大宋的每年军费是五千万两,如此这般,那大宋每年给大辽十万两白银、细绢二十万匹又算什么呢。而有了那“两国之间可以开展自由贸易”的附加条款,大宋的各种商品都可以卖给大辽了,大辽国除了能卖羊卖马和牛皮、羊皮等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产品可以输出给大宋。

更为有趣的是,到后来大辽已发展到基本不发行货币了,因为辽币发行出来也没老百姓认,就连大辽皇室的人也觉得只有大宋的钱才是真正的钱。这样算来,大辽每年收到大宋贡给的岁币,不仅全被大宋赚了回来,不知还要倒赔多少倍呢。当年勇猛的大辽人,他们看不懂这是一种不平等的经济侵略。


3

先皇真宗能用《澶渊之盟》的议和之法,从而在经济上获得好的大的收益,我赵构为何不能这样去做呢?赵构是这样想的,也就这样做了。于是,宋高宗在军力一时无法与金抗衡的前提下,如法炮制地签订了《绍兴和议》,与大金国玩起了又一场长达百年的“岁币+自由贸易”无烟之战争。

南宋北疆之盱眙军,是为南宋与大金国隔淮而治的前沿重镇,更是南宋王朝兑现《绍兴和议》,过淮向大金国纳贡的桥头堡,是率先实施了《绍兴和议》之“附加条款”:以一个红红火火的自由贸易之榷场,开了南宋边境自由贸易的先河,并且做成了南宋和大金边境各地都随之仿效的一个典范。

时任盱眙知军的沈该,面对淮河对岸虎视眈眈的金兵,虽时刻提防、重于备战。但他也是不失时机把握时局的还以贸易官的身份,登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舞台。早在绍兴二年(1132年)五月,沈该来担任盱眙军的知军时,他就按照朝廷的意图开始悄悄地在淮南盱眙与淮北泗州进行小规模的边境贸易,使盱眙城外渐渐有了一个榷场的雏形。在“绍兴和议”后第二年,沈该就大胆而公开地置办起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盱眙军榷场。《宋史·食货志》对此有明确的记载:“绍兴十二年(1142年)五月乙巳,军器监主簿沈该直秘阁知盱眙军,措置榷场之法”。

榷场有固指,这是一方为边境之间互通贸易的专门场所。当初,针对盱眙榷场究竟设在何处?知州沈该还是用了几多心思的。出于安全考量,以防金国暗探混进城内、偷窥军情,他首先是确定榷场的位置放在城墙之外,并最终将榷场的地点选定在已被战火烧毁的原淮上“盱泗浮桥”旧基之上码头旁一带。这里地形开阔,便于监控,盱眙守军站在城墙之上可对榷场一览无余,如有突发事件,便可立即处置;其二,这里在御(鱼)码头和小渡口之间,便于盱泗之间货船来回停靠及商人和购物者来往。在这一方淮滩处圈地数十亩,以树木栅栏为围墙,中间以芦苇盖顶的千间厅舍,不消一月就置办完成了。


4

女真人统治的金国,虽然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迫使宋朝俯首称臣,但是鉴于其民族本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性,以及受到地理气候等的影响,很多必需品北方难以生产,必须从南方采购来予以弥补,因而,金国也积极希望能与南宋进行贸易。

盱眙榷场的试行取得成功,对岸泗州的金国人也予以效仿,他们很快在州城南门外的淮滩上,开办起了一个“泗州榷场”,与盱眙榷场隔淮呼应。这隔淮相望的两个榷场,以隔日交易、轮番交替的方式,分别在盱眙、泗州设市。一时间,这盱泗之间的国界贸易很快走得红红火火。

盱眙与泗州相互交易物品种类繁多。南宋向金输出的物品主要有茶叶、丝织品、布帛、象牙、犀牛角、各种果品,以及生姜、陈皮、乳香、檀香等。金朝向宋朝输出的物品主要有牛羊、皮革、人参、松子、药材等。两国间交易的大宗主要是茶、绢、盐、生姜、陈皮等生活用品。盱眙榷场的建立,还有一个重大的贡献,那就是挽救了失散的中原文化瑰宝。其中,包括北宋末年宣和内府珍藏与臣僚们私藏的大量被金人劫掠的金石、书画、碑帖等文物。

《宋史·食货志》又载:“十二年,盱眙军置榷场,官监,与北商博易,淮西、京西、陕西榷场亦如之。”盱眙与泗州榷场的成功置办,宋、金两国都十分称赞和开心,经两国磋商,按照盱眙的做法,宋金之间先后在淮河两岸和秦岭大散关两国交界设立了诸多的榷场。绍兴三十一年暨金正隆六年(1161年),金兵再次大举南下,盱眙、泗州榷场无奈双双关闭。三年后,宋金再次议和成功,盱眙与泗州榷场又先后恢复,直至元朝建立,全国统一,盱眙与泗州的两个榷场才随之消失。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绍兴十一年(1141年)订立的“绍兴和议”,使宋金两国划淮河与秦岭为界分治,盱眙更为一方屈辱之地。但在南宋边疆盱眙率先设立的一个榷场,却为南宋经济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宋金榷场贸易始于“绍兴和议”后的绍兴十二年(1142),首先建榷场于盱眙军(今江苏盱眙),本文讲述的就是当时建立榷场的背景、经过以及榷场贸易往来的情况。绍兴二十九年(金正隆四年,1159)正月,金朝为准备侵宋,只保留泗州(盱眙西北)榷场,南宋于同年二月也只保留盱眙榷场,关闭了其他榷场,可见盱眙榷场在当时的重要性。直到金正隆六年(1161年),金兵再次大举南下,盱眙、泗州榷场无奈双双关闭。感谢作者为我们解读盱眙的历史文化,推荐阅读。编辑:天海蓝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