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笔记之八十六
在《资治通鉴》卷第九记载了韩信受胯下之辱和萧何追韩信以及刘邦重用韩信的故事,这些故事是我们熟悉的,带给我们很好的启发。原文如下: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知名。为连敖,坐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王。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汉王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辞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暗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留萧何收巴、蜀租,给军粮食。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韩信是个逆袭成功的典型。他的成功与他遇到了赏识他的人关系很大。起初,淮阴人韩信,家境贫寒,没有好的德行,不能被推选去做官吏,又不会做买卖维持生计,经常寄居在别人家蹭饭吃,很多人都讨厌他。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洗丝棉的大娘看到韩信饿了,就拿饭给他吃。韩信很高兴,对大娘说:“我将来一定重重地报答您。”一个连自己都没有饭吃的人,竟然说要报答,这个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指望你报答吗!”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并当众羞辱他说:“韩信你要是不怕死,就拿剑刺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头从他胯下爬了过去,趴在地上。整个集市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韩信勇于受胯下之辱,可见他不是等闲之辈。
等到项梁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梁部下,一直没有什么名气。项梁失败后,韩信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他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进入蜀地时,韩信逃离楚军归附了汉王,依旧没什么名气。做了个管理仓库的小官,后来犯了法应当斩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已被斩,轮到韩信时,韩信抬头仰望,正好看见滕公夏侯婴,就说:“汉王不是想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滕公觉得他的话不同寻常,又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斩。和他交谈后,很欣赏他,便向汉王推荐。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但还是没觉得他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
韩信毕竟是城府很深的人,他多次和萧何交谈,萧何很赏识他。汉王到达南郑时,将领们和士兵们都唱着歌思念故乡,想要东归,很多人中途就逃走了。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还是不重用自己,于是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他。(有一出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说的就是这个故事)有人向汉王报告说:“丞相萧何逃走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一般。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道:“你为什么逃走?”萧何说:“我不敢逃走呀,我是去追逃走的人罢了。”刘邦说:“你追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将领们逃走的数以十计,你都不去追。追韩信,是骗我的吧!”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呀。至于韩信,那是国士无双的人才。大王如果只想长期在汉中称王,那就用不着韩信;如果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能和您共商大事的人了。就看大王您的打算如何了。”刘邦说:“我也想向东发展啊,怎么能郁闷地长久待在这里呢!”萧何说:“如果您计划一定要向东发展,能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他,他终究还是要逃走的。”刘邦听从了萧何的建议说:“那我看在你的面子上让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不会留下来的。”汉王说:“那就任命他为大将吧。”萧何说:“太好了!”于是刘邦想马上召见韩信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傲慢无礼。如今任命大将,就像呼唤小孩子一样,这正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如果一定要任命他,就选个好日子,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举行完备的礼仪才行啊。”刘邦从善如流,答应了萧何的要求。将领们都很高兴,每个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任命大将时,竟然是韩信,全军都很震惊。
韩信接受任命的仪式结束后,坐在上座。刘邦说:“丞相多次称赞将军,将军有什么计策来教导我呢?”韩信谦让了一番,接着问汉王说:“如今向东争夺天下,对手难道不是项王吗?”刘邦说:“是的。”韩信说:”大王自己估量一下,在勇猛、强悍、仁爱、刚强等方面,与项王相比谁更厉害呢?”刘邦沉默了很久,说:”我不如项王。“韩信拜了两拜,赞许地说:“我也认为大王在这些方面不如他呀。不过我曾经侍奉过他,请让我说说项王的为人吧。项王发怒咆哮时,能使上千人吓得不敢动弹,但是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人生病,他会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可是等到有人立下战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刻好的印信把玩得磨去了棱角,还舍不得给人家,这就是所说的妇人之仁啊。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却不占据关中而建都彭城。他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亲信的人封王,诸侯对此愤愤不平。驱逐原来的诸侯王而让他们的将相为王,又把义帝迁徙驱逐到江南。他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到摧残毁灭的,百姓都不愿亲近依附他,只不过是被他的威势所胁迫罢了。名义上虽然是霸主,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天下人心,所以他的强大很容易变为弱小。如今大王如果真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诛灭的呢!把天下的城邑分封给有功之臣,还有谁会不心服口服呢!率领正义之师并且顺从思念东归的将士的心愿,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打败呢!况且那三个秦王原本是秦朝的将领,率领秦朝的子弟作战好几年了,被杀死和逃走的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投降了诸侯,到了新安,项王用欺诈手段坑杀了秦朝投降的士兵二十多万,只有章邯、司马欣、董翳得以脱身。秦地的父老兄弟对这三个人恨之入骨。如今楚王凭借威势让这三个人做王,秦地百姓没人爱戴他们。大王进入武关时,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严苛的法令,和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希望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按照诸侯的约定,大王应当在关中称王,百姓们也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应得的爵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怨恨的。如今大王起兵向东,三秦之地只要发布一道檄文就可以平定了。”于是刘邦非常高兴,觉得自己认识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计策,部署各路将领将要攻击的目标。留下萧何负责收取巴、蜀两地的租税,为军队供给粮食。
读了这段故事,我们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认识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和一时的处境。韩信起初穷困潦倒、受尽屈辱,旁人只看到他的落魄,而萧何却能洞察他的才能,看出他是国士无双的人才,这体现了识人之难以及准确识人的重要性。领导者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会影响人才的去留及事业的成败。项羽有勇无谋、妇人之仁,不能合理用人、赏罚分明,虽一时强大却失了人心;而刘邦能听从萧何建议,礼贤下士任用韩信,就有了争天下的重要资本。这段故事对我们的启发是,对于个人发展而言,要相信自己的才能,即便身处困境、遭受他人误解和屈辱,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等待时机展现才能,像韩信即便多次不被重用仍积极寻找能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对于领导者来说,一是要有识人之明,不能仅凭第一印象或者常规标准去评判人才,要善于发现那些有真才实学但可能暂时被埋没的人;二是要懂得尊重人才、礼待人才,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合理用人、赏罚分明,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助力事业的发展。
二〇二四年十二月九日
【编者按】作者阅读《资治通鉴》第八十六之笔记辑录了《资治通鉴》卷第九所记载的韩信受胯下之辱和萧何追韩信以及刘邦重用韩信的故事,进而深刻的剖析了故事带给我们的很好的启发。韩信事迹,尽显其困窘与逆袭之路,萧何追韩信、刘邦用韩信等情节跌宕起伏,不仅展现了韩信之非凡才略,更深刻反映出识人之要、用人之理。此故事于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对今之个人成长与领导用人亦极具借鉴意义。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