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绳 结
一袭血凝征衣,被时光拧成缀满结头的红绳,穿越八十载风雨飘零而愈加光华灼灼。那是一束穿越烽火硝烟的血色记忆,丝丝缕缕浸润着战火洗炼的基因传承。
1983年5月,我参加师教导队集训回连队,刚放下背包就被窗外风景所吸引:海堤下狭长平整的生产地,垅头如哨兵矗立一组别致的地头石,黢黑礁石像士兵的刚毅脸庞,班排落款下的石刻蔬菜栩栩如生,鎏红字痕在暖阳照耀下喷吐艳红,犹如绽放一簇鲜艳的杜鹃花。
海防连队菜地多遭盐碱侵蚀,战士们用卵石筑围将地畦抬高,改良土壤在广袤盐碱滩耸起一道旖旎风景。我入伍之初,菜地都插着用油漆标示班排的木牌,日晒雨淋让木牌时隔不久就斑驳破裂,且常常被肆虐海风掀得翻滚不见踪影。
四川籍新兵就此走进我的世界。指导员赋予我一项重任:出一期墙报,挖掘宣扬咱连的錾刻师!可新兵内敛而寡言,蘑菇几个回合才梳理出原委。新兵下连不久,常常围着菜地转圈子,或而远眺逶迤海堤,或而凝视菜地沉思。终于连续几个周末,新兵从海边挑回几块礁石,在海堤下一字排开,取出参军就装在行囊中的钢凿铁锤。此后数个黄昏,海堤下回荡阵阵“叮当”脆响,与拍岸惊涛汇成绝美协奏。
不经意间出手不凡,让新兵陡然膺获响名——錾刻师。有战友问是否祖传绝技,腼腆新兵憨笑不语。但这手不凡功夫确实让新兵命运出现转机,时隔两月新兵突然被调往百里外的团部特务连。后来,我从指导员口中得知,当时团队正推进海防文化建设,新兵以石匠绝活担当团部海防苑的镌刻手。
翌年秋,我考上军校离开海防连,但海堤錾刻却深嵌记忆。两年后实习期里,我怀着一种莫名冲动回到海防团,当年的指导员已是团宣传股长。别后重逢自是情浓言畅,没扯两句就拽出錾刻新兵,可谈兴正酣的股长却突然打住话题,拽我直奔海防苑。大雪初霁的海防苑银装素裹,最先咬住我眼球的是高耸石林上四个遒劲大字——碧海赤魂。远远看去,那抹鲜红仿佛烙印于洁白素笺,亦如一簇燃烧的火炬光耀夺目。
股长突然手指红字问我:你看那字的颜色像什么?没等我思索回答,股长猛然抽回手指戳点我左胸,口蹦钢珠似地吐出俩字——是血!
股长说,新兵镌刻用的是细功慢活。没想那天晌午团里突然接到命令,紧急抽调20名战士赴南疆轮战,新兵报过名就匆匆赶回海防苑工地。其实,此前两月新兵就已凿好林荫道的上百块石刻,对早已吊装到位的苍鹰造型海魂石,却端着军旅书法家题字左比划右揣摩,直到一周前才将题字放大描出轮廓,说海魂石是海防苑的点睛之笔,得攒足劲道一战功成哩!未承想军人渴望的战场搏杀机遇倏然降临,可点睛之笔才落笔“海疆”二字。许是焦虑工期耽搁会影响入选轮战,錾刻中一锤砸中手指,汩汩鲜血投映瞳仁陡然激起心底血性,新兵索性脱下白衬衣,以伤指作笔酣畅淋漓地写下血书。
孰料阴差阳错,这个意外插曲竟助他一臂之力。党委定兵时衬衣血书被带进会议室,政委凝视血书良久点名排上新兵。原来,这个不眠之夜马灯映着月光,新兵独自在脚手架上苦战通宵,几乎是披着旭日光芒开始描红,在朝霞辉映中一气呵成。清晨,政委出操回来蹓跶转进海防苑,晨曦中一簇艳红蓦然闪入眼帘,恍如红日射线镂刻的天工神笔。政委说他的心迅即被深深打动,他坚信新兵上战场定会成英雄。
股长的叙述令我心灵震撼。新兵此去不复还,把生命忠诚镌刻成祖国版图的鲜亮坐标,英雄是在修凿国界线界碑时遭炮击牺牲的,躬曲的身躯扺挡着溅射的弹片,却让喷涌的鲜血洒满青石界碑。当夜团队发起强攻,一举摧毁敌炮阵地和数座暗堡,攻破暗堡战斗又有6名海防团的战士血洒阵地。激战凯旋的战友到国界碑祭奠烈士,蓦然发现一夜风浸雨浸,洒落界碑的英雄鲜血竟注入字漕,那抹艳红在旭日照耀中闪射一缕凛然庄严。
当时的指导员作为团队代表,远赴南疆参加烈士善后工作,整理英雄遗物时带回一根褐红布绳。他从保密柜取出说,新兵可把红绳看得比性命还金贵,自打上前线起就一直拴在腰间,这些绳结看似藏着很沉的哑谜,将来得跟血书衬衣一起存进团史馆。
那一瞬或许正经受强烈的情感冲击,我竟忽略这根神奇红绳对于一个烈士生命轨迹的串联,仅粗略瞥了一眼缀着8个结的红绳,便茫然若失地仰望南天。时光洗涤,营房门窗油漆都渐渐褪色,唯独镇海石刻字仍然鲜亮如初。蓦地,一种磅礴的力量骤然弥漫周身。我知道,那一刻牵挂情感的是对英雄战友的追怀,而投射内心的则是领略生命忠诚的永恒。
至此,圣洁血书似已凝固,那份生命感动也沉淀记忆深处。2005秋,我出差成都正待踏上归程,脑海忽然浮出一张面孔,那是海防团的錾刻新兵。我意念陡转登车奔往通江恩阳古镇,只是没想到,这趟未期之行,竟会邂逅悬念心头20年的谜底。
伫立巍峨高耸的红云崖前,令我恍如置身梦境。巨大崖壁上“赤化全川”四个巨字一线铺展,楷魏揉合,碑意浑厚,在赤红崖体和苍翠林木映衬中恢宏壮观。
史载,1932年12月,李先念、徐向前率红四方面军经数月苦战,翻越大巴山经两河口入川。次年5月空山坝战役后,川陕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到20多个县,红军发展逾8万,红旗漫卷如闪电撕裂川东北的黑暗夜幕。毛泽东称赞 “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秋日云高日朗,数十红军战士立于高若天梯的竹架,叮当脆响中岩屑飞扬字迹渐显。那一刻,川陕省委宣传部长刘瑞龙恰巧策马路过,面对崖岩上“国民党是帝国主义走狗”的石灰字坯,战将勒缰沉吟片刻提出个响亮口号——“赤化全川”。现场的苏区模范小学张教师当即挥毫书写,这条旷世巨作由此诞生。
这是中国革命的战争奇迹。千百年来石山窝黎民一锤一凿,把生命梦想錾进冰冷石头渴望奇迹降临。惟当雕刻技艺与红军精神结合,沿袭千年的金石碰撞终于绽放璀璨光芒。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尚存红军石刻标语、石刻图画、石刻槛联2200余幅,以通江保存最完整、字符面积最大。
我还获知一个珍贵细节:巨幅标语錾刻推进过半的黄昏,两架敌机突然出现红云崖上空,盘旋俯冲中以机枪猛烈射击,8名正在錾刻“全”字的战士中弹,鲜血浸红硕大的撇捺字漕。
残阳如血,红云崖如血浴般通体赤红。8个红军战士7人牺牲,仅有那个皖西金寨籍战士腿中两弹命悬一线。军医就在崖顶施行手术,因山高路险决定寄养山腰狩猎棚。黝黑寡语的石姓猎户愣瞅着伤员半晌,突然抓起担架上鲜血浸染的军上衣,一把塞给16岁的儿子骤然厉吼——“走,今起你就做红军!”
这个猝发之举为一段壮烈埋下伏笔。翌晨,猎户儿子背着伤员的钢凿铁锤加入錾刻队伍。红军开拔北上,猎户把伤员背进红云崖山洞,而穿着伤员血衣参军的小红军,最终于红三十军向北远征的首场战斗中牺牲。红军战士伤愈后,即与猎户女儿成婚留在红云崖。许是为躲避国民党军搜捕,抑或为报恩而改随猎户的石姓,终其一生默默守护着红云崖石刻标语。
疾风掠过危崖发出訇然啸声,如击鼙鼓叩击我心弦——当年红军是以怎样气吞山河的气魄,在苍茫大地书写颠覆乾坤的誓言?那些单薄身躯又是怎拢成开山裂石的巨掌,拓印新生共和国的血色基因?
思绪间阵雨飘落,秋雨冲刷让擎天巨字愈加亮艳。转眼氤氲飘浮苍山如海,红云崖忽又回归神秘威凛。自然变幻仿佛神奇触手拔动心绪,我眼前倏然浮现一个泛黄场景:
红军北上抗日,敌军势必对苏区展开篦子式清洗。那个凌晨,红军伤员带着几个年轻赤卫队员,借着晨曦腰系缆绳缒下崖壁,用稻草灰调米汤将巨幅标语细细涂掩。数日后崖壁字迹荡然无存,伤员这才盘腿端坐山洞口陷入痛苦沉思,良久,取出血迹斑驳的军裤,用匕首割下被子弹撕碎成缨条状的裤管,咬牙“嚓嚓嚓”搓成两尺长的拇指粗布绳。那一刻,红军战士涨红的脸庞满是激愤。
结!这一瞬心智灵光突闪,那个褐红的绞丝球状体,宛如霹雳惊雷从弹雨硝烟中荡来——就像把仇恨的子弹压进滚烫枪膛,红军战士咬牙在红绳上打下一串结。那绳头串珠相连的7个结,是牺牲于红云崖云梯的錾字战士;相隔半掌宽的第8个结,当是身穿血衣雨夜参军的猎户儿子!
谜团云开雾散,我决意去寻访錾刻新兵石继红的家人。俊秀的导游姑娘善解人意,很快把我带到镇东一间老屋跟前,那是间青砖黛瓦的三厢平房,窗下墙体都是红石砌筑,足见主人当年的勤劳执着。姑娘说曾听镇上老辈讲起过,这家伢子去南疆打仗牺牲了,后来烈士妹妹也让部队接走参了军,跛脚石匠过世后就没再见后人回来。
我默默地听着,目光凝落百年老屋木门的铜锁,意外遭遇的凋零清冷让我陡生悲怆,唯有抚摩门框上的残缺字迹,才让心底生发些许热血激荡的回暖,那是当年敌军铲凿苏区槛联的遗痕。蓦然抬首,一抹艳红倏然撞击我瞳仁,是一块“光荣之家”牌匾,虽落满灰尘却难掩曾经的赤艳庄严。跛脚石匠——錾刻新兵,红绳扣结——浴血南疆,那一瞬脑海迸射血火激扬的叠合碰撞,苍穹仿佛传来清脆声音:这就是錾刻新兵的根!
辞别古镇后我径直赶回海防团。血浸红绳已陈列新建团史馆的玻璃展柜中,血书衬衣也静静侧卧相随。瞩目凝视,褐红布绳在壁灯照映中显得悲壮凝重,静默无语的8个绳结闪烁幽幽光泽。但我却仿佛正触摸8个鲜活生命,那般瘦削却坚韧的背影耸成一组醒目的路标。蓦地,我想起远古祖先留下的绳结、贝串,那是人类文明的肇始之光,而这血浸的红绳结,何尝不是一缕红色基因的血脉源头?
思绪峰回路转,我想对身侧的新任团政委说——这根红绳还应再打上7个结……但噏动嘴唇终究没说出来,因为那瞬刻血书衬衣寒光一闪,有个信息直达我心间:岁月或许有天也会把它搓成绳缀上结,那将是又一道辉煌!
【编者按】 章熙建老师的散文总能给人一种震撼,那故事的连续性,那些情节细节描写,直逼人心,令人感动。这篇《红绳结》,讲述了鏊刻战士石继红的故事,而石继红写下血书去前线参加南疆战斗,牺牲后的遗物里有个打了8个结的红布绳。作者在访寻烈士家乡时,解开了红绳结之谜。这是一段令人震撼的红军故事,而石继红正是在红军时期于涯岩上鏊刻“赤化全川”而唯一活下来的红军战士的儿子。那天,8名红军战士按照首长指示,在涯岩上鏊刻“赤化全川”,因敌人飞机扫射,7名战士当场牺牲,一名战士受伤活了下来,在石姓百姓家养伤,石姓人家的儿子穿上红军战士带血上衣参加红军,后来也牺牲了。而这名红军为感恩便改为石姓,并娶妻生子。这位红军在守护“赤化全川”石刻的过程中,剪下已成碎条的血色裤腿布,搓成红绳,并打了8个绳结,其中7个代表与自己一起鏊刻“赤化全川”的牺牲战友,另一个代表石姓人家的儿子。推荐阅读。编辑 宋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