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黄山脊梁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黄山,仿若大自然倾尽心力雕琢的绝世瑰宝,集天地之灵秀,融奇松、怪石、云海“三奇”,佐以温泉、冬雪共成“五绝”,将华山之险、匡庐之秀、岱山之雄、衡岳之幽尽纳于一身,实乃天下第一山,其壮美风姿,足以震撼每一颗慕名而来的心灵。
六年前季春,我和老伴从海南返程东北,中途踏上了黄山这片神奇的土地。归来后,那镌刻在心底的回忆,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时时在眼前浮现。除了那盘根错节、宛如老者般静静守护着山川的古松,栩栩如生、似在诉说着岁月故事的怪石,缥缈翻腾、如梦如幻的云海,以及巍峨险峻、直插云霄的奇峰之外,还有一道别样淳朴且独特的风景线,那便是脚踩白云,挑货上山,穿梭在黄山每一个台阶间的挑山工们,他们,无愧为“黄山脊梁”。
瞧,他们中的每一个人,皮肤都被岁月和阳光染上了黝黑的色泽,那粗壮的小腿,仿佛蕴藏着无尽的力量。他们肩头的担子,最重时可达近200斤,却依旧能步履艰难却又极有节奏地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道阶梯拾级而上。那是我们在黄山风景区目睹的挑运员挑运货物的动人场景啊,一根光溜溜的竹扁担,一根架扁担的木杖,再配上几根结实的绳子,便是他们的“标配”行头。
他们,用自己有力的双腿和宽厚的臂膀,挑起了整座黄山各类用品和食品的供给大梁。游人在山上享用的一切物品,无论是那清凉解渴的矿泉水,还是香甜可口的苹果,亦或是能遮风避雨的住所所需物资,无一不是黄山挑夫们一步一个脚印,从山下沿着那一级级台阶挑运上来的呀。也正因如此,山上的物价相较于山下,自是要高出许多,可当你知晓背后的缘由,又怎会心生抱怨呢?
到过黄山的人,想必都深知这山路的艰难险阻。那天阶般的山道,曲折蜿蜒、险峻陡峭,在那游人如织、显得狭小又陡峭的山道上,游客们即便空着身子徒步行走,也需躬身前驱,不多时便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两腿打颤。然而,这般艰辛的行程,却是挑夫们每日的“必修课”。他们每天挑着150甚至200斤的沉重货物,在这大约七八公里长的山路上挥汗如雨,一步一颤,却依然迈着坚定而自信的步伐。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霜雨雪,他们从未停歇,那对耐力和平衡力的极致挑战,岂是常人所能想象?面对他们那虽沉稳却略显艰难的步履,山上水和食物价格偏高的疑问,也就自然而然地消散了。
常常有人心生疑惑,“为何不用索道运送呢?人工挑着多累呀?”黄山确有云谷、玉屏和太平3条索道,可云谷、玉屏索道采取的是循环运行模式,停留时间太过短暂,根本无法承运货物,且运营成本颇高。唯有太平索道能在每日傍晚客运结束后,搭载部分物资上山,也大多是山上酒店日常所需的大件且适宜储存的物品,像粮油之类;而诸如新鲜的蔬菜等,依旧得依靠挑夫们每日不辞辛劳地挑运上山呀。
犹记得那次在去往白云宾馆的路上,我正停下休息,一位挑夫恰好走到我身旁,也准备放下担子稍作歇息。他们歇脚的方式颇为独特,只见他将手中的木杖往地上一竖,那木杖顶部的凹槽恰好稳稳地托住扁担。扁担两端拴货物的绳子一长一短,长的一端货物轻轻着地,短的一端货物则悬空着。挑夫手扶着棍杖,身子往扁担外一抽,不蹲不坐,就这样站着歇脚。随后,他拿出毛巾,轻轻拭去那满身如豆大的汗珠,双手稍一拧,汗水便哗哗地流淌下来。
我细细地端详起这位挑夫来,他个头不高,朴实憨厚,年龄大约五十岁上下。头发已然花白,满脸爬满了皱纹,身形干干瘦瘦的。两个肩头和颈后,因长年被重担挤压,布满了血印、皱褶,还有厚厚的老茧,那肩头更是被扁担“勒”出了两个显眼的肉疙瘩,除此之外,身上几乎寻不见几块像样的肌肉。若不是亲眼所见,我着实难以相信,这般精瘦的身板,竟能挑起如此沉重的担子,在这蜿蜒漫长又陡峭的黄山山道上艰难攀爬。
我知晓,在他们难得歇脚之时,总有人想与他们攀谈几句。而他们却有一句话,直戳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人不禁眼眶湿润:“你能让我歇口气吗?我现在累得不想说话了。”于是,我便没有打扰他,只是出于好奇,在征得他同意后,试着挑起那担子,想感受一下它的分量。好家伙呀,我仅仅上了十几个台阶,那重量便压得我双腿好似灌了铅,抬不起腿,迈不动步了。可这对于挑夫们而言,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们每日挑着一二百斤的物品上下山,那超强的体能,是在长年累月的爬山劳作中磨炼出来的,绝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其间的辛苦,怕也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深深体会吧。
休息片刻后,挑夫又挑起担子,向着一段更为陡峭的石阶走去。他左肩挑着担,右手的木杖搁在右肩上,一端插入扁担下用力撬起,稍稍借一点力。只见他身子微微向左一偏,两袋水泥随之轻轻一晃一回,右脚顺势踏上一级台阶;再向右一偏,又稳稳地迈上一级。那担子极有节奏地微微晃动着,而他的两条腿,却宛如两条生根的铁柱,稳稳地,一级又一级,向着山顶攀升。
据说,他们把一二百斤的物品挑到山上是“按斤论价”,价格会依据路途的远近有所浮动。他们平均每天要走16里山路,迈过3万多级台阶,可收入却仅有区区二百元左右呀。他们之中,年龄最大的已至花甲之年,最小的也将近不惑,有的更是在这条挑山路上走了40多个年头了。
黄山大约有二百多名挑夫,所以,在这山间行路,每隔一段路,便能瞧见他们那负重前行的身影。每当我将镜头对准他们,内心总是五味杂陈。我渴望拍下几张他们“挑山”的照片,可每当手机对准他们的正面时,却很难看清他们那因低头专注看路而被遮掩的面容,映入眼帘的,是他们被高海拔强紫外线晒得如古铜色且布满汗珠的脊背;是那因超强度体力劳动而“青筋暴起”的手臂和双腿;是那肩背上豆粒大小的汗珠,一颗接一颗地滚落而下;是那肩膀上、脊梁上被磨出的厚厚的肉茧;更是那挑山工特有的黝黑却无比坚定的眼神啊。常年超极限的体力劳动,让他们积劳成疾,静脉曲张、膝盖损伤、脊柱变形……这些病痛几乎成了他们的“常客”。他们每日挣得的,那可都是实打实的血汗钱,甚至是家里的救命钱呐!
任凭这山路如何崎岖陡峭,哪怕游人摩肩接踵,可一旦遇上过往的挑夫,游客们无一例外,都会怀着深深的敬意、满心的感恩,主动为他们让出道路,那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无声敬意呀。
此时,我不禁感慨,在这同一条通向美的山路上,并行着两种人,一种是如我这般的游人,来此欣赏美景,放松身心;另一种,则是挑着全家人生活重担的“黄山脊梁”——挑夫们。或许,他们对黄山的美早已司空见惯,又或许,他们根本无暇、也无心去悠闲地欣赏身边这如画的美景,毕竟生活的重担压在肩头,他们只能用自己坚实的铁肩,凭借超越极限的劳动,担起家中的柴米油盐;担起孩子的学费;担起子女的彩礼嫁妆;担起父母老人的医药费;担起男人的责任;担起全家的希望;也担起男人的尊严。沉重的货物虽压弯了他们的腰,可他们依然不断攀登、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绝不退缩,恰似那黄山松,顶风傲雪、坚韧不屈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景区的游客们可以是劳动者,但劳动者却未必都能成为游客呀。黄山的挑夫们,就是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满足游客在山上的各种消费需求,换来游人的轻松与愉快。他们将 “挑担不畏难、登山不畏险、坦途不歇脚、重压不歇肩”,这般坚韧不拔、勇于攀登的精神,播撒在这崎岖的山路上,也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堪称“黄山的脊梁”,是黄山“最可爱的人”,理应为他们奏响一曲赞歌。
写到此处,我突然忆起曾经在媒体上看到的一个人,那是一位女挑山工,名叫汪美红。命运对她尤为残酷,丈夫意外离世,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她柔弱的肩膀上,可她却没有被苦难打倒,毅然成为一名挑山工。她1年挑断50根扁担,磨破120双鞋子,用自己的坚韧与付出,扛起了全家的生计,靠着“挑山”这份艰辛的劳作,将三个孩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她的故事,感动了整个社会,也成为了挑山工群体中熠熠生辉的榜样。
了解了挑山工的这般艰辛,此后,无论您去往黄山、华山、泰山,亦或是游历其他名山,只要见到挑山工的身影,我相信,您定然不会再对山上物价偏高而有丝毫抱怨了。因为那山上的每一份物资、每一件用品,皆是挑山工们用一滴血、一滴汗辛苦换来的。当你看到他们挑着甚至接近自己体重两倍的货物,步履蹒跚,汗流浃背,每上几个台阶就要用手里的短棍支撑肩膀的重量稍作休息时,你定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他们生活的重压,体会到他们生活的艰辛,甚至会感慨生活的不公。可生活本就是这般,生来便存在诸多的不公平,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呢?
望着那一个个挑夫渐渐远去的身影,我无法抑制他们带给我的视觉震撼,还有那胸中陡然涌起的激动之情。那一刻,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群体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挑夫们的身影渐行渐远,渐渐融入那一片苍松翠柏之中;而他们的形象,却在我心中愈发高大,不断拨动着我的心弦,在我的心底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下午4点,在云谷寺附近,我们邂逅了几位刚刚交完货、结完账准备下山的挑夫。他们扛着扁担和木杖,脚步轻快地往山下赶去,时不时传来他们爽朗的说笑声,偶尔还能听到他们面对群山纵情吼上几嗓子,那粗犷的声浪碰撞在群山之间,反复回荡,悠悠地向远方辐散而去。对他们而言,下山的路或许是轻松愉快的,尽管明日又将迎来新的挑战,那是实实在在对体力、耐力和毅力的严峻考验。不过,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明日也定会有新的希望和收获,而这,才是他们生活中最为珍贵、最为重要的。
在黄山那巍峨壮阔、云蒸霞蔚的世界里,挑山工们的故事,宛如一首悠扬而深沉的生命之歌,一本厚重且韵味无穷的生活教科书,静静地摊开在岁月的案几上,等待着我们去细细翻阅、用心品味,而后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瞧啊,他们那坚毅的身影,背负着的岂止是沉甸甸的担子,那分明是生活沉甸甸的重量,是责任与担当的具象。生活的旅途,何曾有过一马平川的顺畅?恰似那挑山工们,肩负着全家老小的生计所托,挑起那仿佛凝聚了生活千般艰辛的担子,在蜿蜒曲折、陡峭险峻的山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却又无比坚定地向前迈进着。那脚步,似是和着生活的节拍,从未有过一丝一毫放弃的念头。而我们,置身于这纷繁复杂的尘世之中,又何尝不是各自挑着属于自己的“担子”呢?或是悉心照料家人的那份责任,或是对工作兢兢业业、尽善尽美的那份坚守,亦或是追逐梦想道路上那熠熠生辉却又遥不可及的星光。无论这担子多么沉重,压得我们肩膀生疼,我们都当以挑山工们为那熠熠生辉的榜样,鼓足勇气,挺直脊梁,将它稳稳地挑起来,然后怀揣着对生活满腔的热爱,对身边人郑重的承诺,以及对自身人生价值矢志不渝的坚守,坚定不移地朝着那未知却又充满希望的远方,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他们,那些挑山工们,更是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诠释者,犹如屹立在狂风暴雨中的苍松,为我们在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时,撑起了一片可供依靠的精神晴空,成为我们汲取力量的无尽源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崎岖陡峭的山路,仿佛是他们宿命里无法绕开的修行之路。他们每日迎着晨曦,踏着余晖,在这条路上,重复着超极限的体力劳动,身体的病痛如影随形,犹如那山间时隐时现的云雾,时刻纠缠着他们。可即便如此,他们依旧保持着攀登的姿态,那身姿,宛如勇士冲锋陷阵般勇往直前,不曾有过丝毫的退缩与畏惧。而我们呢,在生活与工作的漫漫征途中,坎坷与挫折就像那山间杂乱丛生的荆棘,总会在不经意间刺痛我们。或许是学业上那一道道犹如天堑般难以跨越的难题,或许是事业上仿若铜墙铁壁般难以突破的瓶颈,又或许是人际关系里那些纷繁复杂、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扰。每当我们陷入这般困境之时,只需轻轻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挑山工们那在重压之下,依然迈着沉稳步伐稳步前行的身影,心中便仿佛有一股暖流涌起,驱散了那弥漫心头的阴霾,让我们重拾信心,凭借着如钢铁般坚韧的毅力,去斩断那拦路的荆棘,去跨越那重重障碍。要相信啊,只要我们不退缩、不放弃,那柳暗花明的美好景致,终会在我们历经风雨后,如画卷般在眼前徐徐展开。
挑山工们,他们用那默默的付出,在这黄山的天地之间,书写着劳动最质朴却又最动人的诗篇,诠释着劳动所蕴含的无上价值与至高尊严。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那般辛苦,每一滴洒落在山路上的汗水,都仿佛在诉说着劳作的艰辛;而那报酬,相较于他们的付出,却显得如此微薄。然而,就是这样一群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凭借着自己粗糙却又充满力量的双手,凭借着那如雨般洒落的辛勤汗水,满足了众多游客在这高山之上的生活所需,为整个景区的正常运转,注入了不可或缺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了景区这幅美丽画卷中最坚实的底色。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每一份劳动,无论它在世人眼中是多么的平凡无奇,多么的微不足道,都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生活的浩瀚苍穹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有着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都值得我们心怀敬畏,报以最诚挚的尊重。我们身处这纷繁复杂的社会大舞台之上,皆是通过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劳动形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去收获那来之不易的成果。所以啊,我们更应当珍视每一份劳动,以平等的目光、感恩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在生活的角落里默默耕耘的劳动者。因为,正是这无数个平凡劳动者用他们的辛勤付出,如点点繁星汇聚成璀璨银河一般,构筑起了我们这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生活世界。
他们的故事,还宛如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对生活的公平与否,进行一场深刻而又触动心灵的审视。生活,的确有着诸多看似不公平的地方,就像那挑山工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那每一步山路的攀登,都仿佛是在与命运进行一场艰难的拔河比赛,可即便如此,生活的压力依旧沉甸甸地压在他们肩头,身体的病痛也如那驱不散的阴霾,时时笼罩着他们。然而,他们并未像那陷入泥沼中挣扎的困兽一般,陷入抱怨的漩涡,而是以一种坦然豁达的姿态,积极地应对生活,用自己的劳动,用那日复一日的坚持,去努力改变眼前的现状。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启示着我们,与其在生活的不公平面前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不如坦然地张开双臂,去拥抱生活的全部,将那宝贵的精力,投注到自己能够改变、能够掌控的事情之上。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在这有限的人生条件里,去挖掘无限的可能,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绝伦的人生篇章。
总而言之,挑山工们这一群体,恰似一座巍峨耸立、屹立不倒的精神灯塔,在岁月那波澜壮阔、悠悠流淌的长河之中,无论风雨如何肆虐,无论暗夜如何漫长,始终熠熠生辉,时刻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他们激励着我们,在这充满酸甜苦辣的生活道路上,怀揣着敬畏之心,去珍视生活的点滴;怀揣着感恩之心,去回馈生活的馈赠;怀揣着奋进之心,去迎接生活的挑战。让我们学会去勇敢地承担责任,哪怕那担子重如泰山;去无畏地战胜困难,哪怕那困境犹如深渊;去虔诚地尊重劳动,哪怕那劳动平凡至极;去积极乐观地生活,哪怕生活布满荆棘。努力成为一个有担当、有力量、有价值的人,在这人生的舞台上,跳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舞步,唱出属于自己的豪迈之歌。
黄山的挑夫们,他们就是黄山之上当之无愧的英雄,是岁月长河里永不磨灭、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他们那“挑担不畏难、登山不畏险、坦途不歇脚、重压不歇肩”的精神,宛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在黄山那广袤无垠的苍穹之下,闪耀着摄人心魄的光芒,那光芒,似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穿透每一个到访者的心灵,驱散他们内心深处的阴霾,点燃他们内心潜藏的勇气之火。
他们的精神,早已超越了黄山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壮美景色,成为了这片神奇土地上最为动人、最为震撼人心的风景。它恰似那春日里的一缕和煦微风,轻轻拂过,便能吹散人们心头那如阴霾般的懈怠与懦弱,让人们的心中重新焕发出积极向上的力量;它又仿若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在那黑暗迷茫的时刻,点燃了我们内心深处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勇气之火,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更如同一首激昂澎湃、振奋人心的赞歌,在岁月那无形的琴弦上,久久奏响,那激昂的旋律,穿越时空的阻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用心领悟生活的真谛,去矢志不渝地坚守责任与担当,去勇敢无畏地迎接人生路上的每一次挑战,去书写属于自己的壮丽辉煌的人生诗篇。
向他们致敬,黄山挑夫!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镌刻在黄山那高耸入云的峰峦之间,如同那古老的岩画,历经岁月的洗礼,却愈发清晰而深刻;它也将流淌在每一个被你们深深感动的人心间,如同一股清泉,润泽着人们的心灵,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在这漫漫人生路上,它将如同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方向;如同一把利剑,助我们披荆斩棘;如同一面战鼓,鼓舞着我们奋勇前行,去铸就属于自己的辉煌成就,去续写生活那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壮丽诗篇!
(照片除标注作者自拍外均取自网络)
【编者按】散文以细腻笔触描绘出黄山的绝美风光后,将焦点聚于那群默默负重前行的挑山工。他们皮肤黝黑、小腿粗壮,用坚实的肩膀挑起近 200 斤的重担,沿着蜿蜒险峻的山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是山路的艰难,还是生活的重压,都未曾压垮他们的脊梁。文中深入展现了他们的工作细节、艰辛历程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还有如汪美红般令人动容的典型事例。阅读此文,您不仅能领略黄山的自然之美,更能深刻感受到挑山工们用汗水与担当铸就的 “黄山脊梁” 精神,这种精神将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激励着每一位在生活道路上拼搏的人。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