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长征行”:革命理想高于天
牺牲在湘江的于都红军烈士们,你们的亲人今天来看你们了!
早上8点30分,我们统一乘车前往兴安县红军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兴安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是广西境内最古老的县之一,秦归零陵县,汉属始安县,唐称临源县、全义县,宋取“兴旺安定”之意,改兴安县。全县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总人口40万,有汉、壮、瑶等民族。
这里区位优势独特。兴安位于湘桂走廊中部,自古是南北往来“咽喉要道”,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汇点,境内交通网络便捷通达,县城距桂林市区57公里。
这里历史文化厚重。2200多年前,秦始皇征百越、在境内筑灵渠,让兴安“南连海域、北达中原”,助力统一岭南,开启了广西历史的新篇章;1934年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是红军长征伟大转折的起点,在兴安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4年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由于机关及非战斗人员过于庞大,行动迟缓,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从长征开始,特别是经过湘江战役,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已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最为悲壮惨烈的一场战役,为了纪念红军长征突破湘江这一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一幕,抚慰烈士英魂,教育革命后代,经聂荣臻元帅建议,国务院批准,1995年在广西桂林兴安县城南狮子山上建成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我们一进入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湘江战役大型烈士群雕、纪念突破湘江纪念碑;纪念碑园右侧是以红军帽造型建设的湘江战役烈士纪念馆、湘江战役烈士英名廊等。
我们参观湘江战役大型烈士群雕后,穿过湘江战役烈士英名廊。这时候,同行的于都二中教师、于都长征源宣讲团团员林丽萍站在英名廊石碑前,向我们现场讲述其寻亲的故事。
林丽萍父亲林广东的叔叔叫林罗发生,1931年参加革命,长征后杳无音讯。林家长辈担心随着家中老一辈人的逐渐过世,“林罗发生”这个名字承载的那段家国记忆也随之消失,于是根据赣南风俗,把年幼的林广东过继给叔叔林罗发生,并嘱托他一定要找到父亲的下落。1955年,家人收到林罗发生牺牲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却不知他魂归何处。长大成人后,林广东开始了年复一年的寻找。直到他年逾花甲,把这个使命交给了他的女儿林丽萍。
林丽萍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爷爷的下落,她加入了长征源合唱团,团员都是红军后代。每到一地演出,她总会到当地的烈士陵园查找爷爷的讯息。2014年11月,合唱团沿着长征路线,来到广西兴安演出。在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的英名廊上,林丽萍找到了让她泪流满面的名字:林罗发生……
昨天我的好友葛银虎看见我微信朋友圈发的信息,知道我这次参加县里组织开展的“忠魂护山河,征程再出发”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暨湘江战役90周年祭英烈活动,立即在微信上给我留言:我的伯父葛燕许,仅仅15岁隐瞒父母报名去当红军,就牺牲在这里。
上午10点,我们来到“革命理想高于天”雕塑广场,在这里举行湘江战役红军烈士祭奠仪式。
接下来,在讲解员引导下,我们来到园纪念馆左边,这里种植有三棵雪松,虽然是冬天了,花草已开始凋零,但雪松依然是苍翠挺拔,那挺拔笔直的树干,似坚强的脊梁,支撑起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王国。只见雪松前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
红军精神万古长青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在江西于都集结,分别从八个主要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于都县先后有68万人参加红军,10万余人支前参战。据不完全统计,有于都籍红军1.6万余人参加长征,其中在长征路上牺牲的有姓名记载的近九千人,仅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就有762人。
值此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由桂林日报社组织策划的“重走长征路”采访团到于都县采访,使我们怀念先辈之情愈盛。于是派代表相约成行,不远千里来到湘江边,带来取自全县23个乡镇的故乡土和于都河的母亲河水,深情地种下三棵长青树,以寄托我们对在湘江战役中壮烈牺牲的于都籍红军以及在这一战役中英勇献身的红军将士的无尽怀念和哀思。我们将永远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长征精神,开创美好未来。
在这里,我们举行“于都县敬植雪松”浇水、培土仪式。我们于都红军后代怀着崇敬的心情,带着家乡的于都河水、家乡的红土,将带来的于都红土播撒在雪松下,然后将于都河水,慢慢地倒入雪松树下,旁边的三名唢呐手吹起了唢呐。
无巧不成书,说起来还真有趣,这次来的有位吹唢呐的老师,在18年前是他哥哥跟着县政协原副主席袁尚贵一行在兴安这里种下三棵雪松,18年后的今天其弟弟也来到兴安,并在界首渡口旁种下了一棵桂花树,然道这是天意,也许是冥冥之中,一种长征精神的接力和传承吧……
中午在兴安县午餐后,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往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界首红军堂、红军街、渡口遗址。
界首红军堂原名三官堂,位于界首镇老街北端,紧临界首渡口,距光华铺阻击战阵地约5km,始建于1912年,原为一座道观,因为供奉着道教尊神天官、地官、水官而得名。房屋为砖木结构,坐西朝东,前临湘江,分前后两厅,中有天井,加上附属设施,建筑总面积约160㎡。
湘江战役期间,红一、三军团先后在此设立临时指挥部。1934年11月27日,红一军团前锋在渡过湘江后设临时指挥部于三官堂。随后,红三军团接防。红三军团首长彭德怀指挥部也设在三官堂,亲自指挥光华铺和新圩阻击战,并指派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负责架设浮桥,保证军委纵队安全渡江。12月1日晨,在军委纵队安全过江并进入越城岭山区,后续的红五、八、九军团已经在接近湘江时,彭德怀率军团部撤离三官堂。期间,朱德也曾在三官堂内指挥渡江。湘江战役后,三官堂被炸毁。后于1936年,由民间集资重建。界首镇原有寺庙十多座,“文革”期间大部分寺庙都被拆毁,只有三官堂因当地群众为纪念红军在门上写上“红军堂”三个大字才保存下来。因此,三官堂又称为“红军堂”。
界首渡口位于兴安县界首镇老街北端的湘江两岸,是湘桂往来的重要古渡,为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抢渡湘江四大渡口之一。该渡口南距兴安县城约17公里,北距全州县城45公里,江面宽约100米,两岸都有山林,靠近越城岭山麓,便于隐蔽。1934年11月27日,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抢占界首。11月28日,红三军团第四师接防。当地群众自愿捐出门板、木料和联系租船,出工出力支持协助红军在渡口架设2座浮桥。11月30日拂晓和黄昏时分,由中央领导机关组成的军委第一纵队、军委第二纵队先后从浮桥顺利渡过湘江。红三军团第四师、第五师和第六师一部也从界首渡口渡过湘江。
参观完界首红军堂、红军街,我们在界首渡口隆重举行“于都出发,长眠湘江”祭忠魂仪式。
青山埋忠骨,英魂归故里。在活动仪式上,于都县人大主任罗高波说道,“牺牲在湘江的于都红军烈士们,你们的亲人今天来看你们了!……我们要让更多后人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了解红军烈士的英勇事迹,让革命的火种代代相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以实际行动告慰烈士英灵。”
在兴安县晚餐后,我们继续前往全州县。
【编者按】“革命理想高于天”,可以肯定地讲,任何时候都不能淡忘,改革开放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老一辈人看得最清楚了。“革命理想高于天”,这个“天”是什么,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不知道了。什么是革命理想?恐怕很多人也不知道了。作者写了许多关于红军长征的文章,写了许多关于共产党人的革命历程,旨在唤醒民众,不忘记历史使命,很有必要。为作者点赞。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