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读书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作者: 独上月楼 点击:1732 发表:2024-11-28 09:30:54 闪星:14

摘要: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以小说笔法,生动形象地诠释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的重要社会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是《念念不忘》的最大特色之一。可以说,这是一部小说版的“一号检察建议”,形象化宣传检察职能的一次成功尝试,也是《念念不忘》有别于一般法治小说的最大亮点,与获得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的《二十条》有异曲同工之处。

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李叔同


身为一名退休女检察官,读同样是女检察官修篱种菊的小说《念念不忘》,唤醒了许多沉睡的往事。那些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语言、熟悉的经历……不由自主撞开记忆的闸门。共情与共鸣,同心与同感,一如滔滔江水,奔涌,倾泻,迸发出“一叠一叠,一浪一浪”的回响。


“回响”之一:性侵害与“一号检察建议”

小说《念念不忘》(原名《一号检察建议》)封面上有一段直戳灵魂的话语:“这本书里每一个她,都有可能是我,是我们,我们需要被听见,被看见......”很显然,这是一部非虚构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关乎每一个家庭,甚至就是你和我。

《念念不忘》的开端很有设计感,不是从某个人、某个案件或某个事件开始,而是以201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向教育部发出的历史上首份检察建议即“一号检察建议”拉开了序幕——

 五六个着检察制服的年轻人从车里走出来,黑色大门便缓缓打开,一条栽满红枫的通道挂入眼帘,给这个森严得吓人的院落平添一点生气。这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有说有笑往里走……

“芝燕姐,你也来提审啊。听说几天前,10月1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向教育部发送了最高检成立以来发出的第一份检察建议。”一剪着平头的男干警跟身边的女同事搭讪。

“是啊。这个被称为‘一号检察建议’的法律文书还真是不简单!”答者是非常的自豪。

“它的核心内容是建议进一步完善预防性侵害的制度机制;加强对校园预防性侵害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严肃处理有关违法违纪人员等。”芝燕向同事们解释说。

“喔,懂了,是预防‘大灰狼’和‘咸猪手’的,必须点赞!”

       在这里,有必要先作一个“普法”:所谓检察建议,是指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过程中,针对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的有关单位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为建章立制、加强管理,以及追究相关当事人党纪、政纪处分,向有关单位提出的建议或向人民法院提出的建议性文书。虽不具有直接的法律强制执行力,但被建议单位应当认真对待并及时回复处理情况,否则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一号检察建议”源于一桩性侵案:一小学老师强奸、猥亵多名女童仅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判决适用法律错误、量刑畸轻为由,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后改判无期徒刑。2018年10月19日,就此案及相关案件中发现的问题,最高检向教育部发出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号检察建议,建议进一步健全完善预防性侵害幼儿园儿童和中小学学生的制度机制,加强对校园预防性侵害相关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收到“一号检察建议”后,教育部迅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的通知》等制度、文件,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一步加强预防性侵安全教育、教职员工队伍管理、安全管理规定落实、预防性侵协同机制构建、学校安全督导检查等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号检察建议”也是防范性侵害未成年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小说《念念不忘》中,检察官们办理了几桩令人发指的性侵幼女案。其中一个女孩叫“多余”,被性侵后怀孕。在公安机关一时找不到犯罪嫌疑人时,性急的父亲竟带着“多余”躲到外地将孩子生下来,起名“剩妮”,父亲又抱着“剩妮”到公安机关要求做DNA鉴定。尽管抓住了奸淫犯并判了刑,但未成年母亲和奸生女儿的未来会有多艰难,可想而知。更加没想到的是,“多余”竟是成功女企业家梅洁未成年时,被继父性侵后生下又被遗弃的亲生女儿……书中有这样一段泣血描写:“梅洁突然大叫:‘不,她不叫多余,她叫念念,她不叫多余!我的念念!我的念念!我可怜的念念!’”多余扑地双膝跪地,肝肠寸断一声:“妈……妈……”母女俩抱哭一团。”

        书名《念念不忘》的寓意呼啸而出。

 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作者是这样诠释的:“性侵害是世界性的沉重话题,它所带来的伤害,并不只有肉体苦痛,还有精神折磨,给女性、家庭、社会带来了灾难性隐形损害!因此,我的叙事中少不了有黑暗和苦难。我凝视黑暗,是因为我相信光明一定能将它们驱散!正因为还有黑暗,才能彰显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出‘一号检察建议’的良苦用心和恰逢其时!”从她的话语里,我感受到一种深切的悲悯心和强烈的正能量,也唤醒了30多年前我办理的一起奸淫幼女案的记忆……

1992年2月16日,北京法制报第一版刊登了一则令人侧目的消息《母亲玩忽职守 儿子糟蹋幼女 王梅彦母子分别被逮捕、少管》。而我,就是这个案件的主办检察官。主要案情是:幼儿园教师王梅彦上班期间回家洗衣服,让未满18岁的儿子代班看孩子。结果,她的儿子借机奸淫了多位幼女,直到被家长发现告发。而他性侵幼女的原因竟然是,在家偷看了父母播放的淫秽录像带......

卷宗里附上了一位被害幼女家长浸透泪水的万言控告书(请允许我节录其中几段):

“1991年8月X日,对我家来说,是一个黑色的日子。我们的妞妞在幼儿园被老师未成年的儿子糟蹋了! ”“我和我的先生人到中年才有了妞妞,一直把她视若掌上明珠。这样的打击,如何让我们承受得了? 一夜之间,我的头发白了一大片。 我们不敢问孩子,也不打算问,生怕强化她的‘印象’,只能在心里苦苦地哀求上苍,让孩子把这段可怕的记忆快快忘掉罢!一时间,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时时刻刻困扰着我们,我们家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和欢乐。”“全世界婴幼儿何止千百万,有寒冷的幼年,有饥饿的幼年,有遭灾无家可归的幼年,然而我的妞妞,有爸,有妈,有穿,有吃,却度着一个可怕的黑色的幼年!一旦孩子懂事了,她的心灵是否会扭曲?她的性格是否会压抑?甚至,她会不会自暴自弃?能不能得到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幸福?这些,在性观念相对保守的我国,并非杞人之忧。有一点对我们家长来说,确是真真切切的,那就是这片阴影永远罩在我们的心头,永远也抹不掉。我们活着一天,这阴影就存在一天,这沉重的精神枷锁会压得我们一辈子都透不过气来…… ”读到这儿,心头一紧,眼泪扑簌簌流了下来。我不敢换位思考,如果这个灾难落在我自己女儿的身上,我会怎样?同为母亲,她的悲恸让我感同身受。

见到王梅彦也就是那个犯有渎职罪的母亲时,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悲愤,向她宣读了家长们的来信,期盼她有一个刻骨铭心的忏悔。没想到,她像祥林嫂似的,翻来倒去就是那么几句话:“我错了,我失职,判我多少年我都认了,可我的儿子还小,求你们给他一条生路。”到后来,她只剩下一句话:“救救孩子!” 记得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过,母爱是盲目的。说到底,她还是一个母亲,尽管极不称职!

我对那位犯有渎职罪的母亲说:“是要‘救救孩子’,但最需要救助的,不正是那些身心都受到严重摧残的无辜的孩子们吗?当然,不是说你的孩子不值得救。救,不是不让他坐牢,而是要救救他被严重扭曲的心灵。如果你们做父母的能有一个好的示范,你们的孩子何至于此?”一字一顿地,我对她说:“必要的惩罚也是一种挽救!”王梅彦很快低下头,双手捂着脸,泪水从手指缝里涌了出来……

第二天,我就此案写了一份《情况反映》(相当于调查报告),题为《幼儿教师王梅彦玩忽职守案留给我们的思考》,我在报告里提出四项防范措施,其中一项是,“建议将此案通报全国幼教系统,以儆效尤,吸取教训,杜绝此类案件的发生”。同时抄送区教育局。

虽然那时已有检察建议,但只能针对具体涉案单位,尚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约束力。当时我也想过,一个基层检察院的调查报告,想要引起全国幼教系统的重视和关注,谈何容易?但总比沉默好!毕竟,这类案件关乎孩子们的未来,也是祖国的未来。如今回想,如果那时就有“一号检察建议”,妞妞们是不是就不会遭遇不幸了?

三个月后,区教育局给我院发来一个回函,提到我写的《情况反映》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结合市教育局刚下发的另外几起摧残幼儿事件的通报材料,他们已经向全区托幼园所发出了《关于XX幼儿园发生女幼童被猥亵事故的通报》,要求各园所进行一次职业道德规范和《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开展一次安全制度和安全工作的大检查活动。区教育局在回函最后表示,感谢检察机关对幼教工作的关心和帮助......

不知为何,第一时间让我想到“亡羊补牢”的故事。 

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以小说笔法,生动形象地诠释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的重要社会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是《念念不忘》的最大特色。可以说,这是一部小说版的“一号检察建议”,形象化宣传检察职能的一次成功尝试,也是《念念不忘》有别于一般犯罪小说的最大亮点,与获得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的《二十条》有异曲同工之处。

 

“回响”之二:“正义感”与“无力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念念不忘》也是一部犯罪小说,但作者并没有把笔触仅仅停留在对犯罪案件的披露上,而是用心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女检察官形象,她就是女主人公秦小楠(绰号“铁嘴楠”)。

作者是这样介绍秦小楠的:“这个从小品学兼优的姑娘,在公诉席上敢打敢拼的姑娘,面对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从未退缩过的姑娘,单纯正直,嫉恶如仇,职业素养高,对法律条款烂熟于胸,‘铁嘴楠’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证明。”秦小楠在办案中心细如发,善于发现证据上的瑕疵,对办案中的疑点,主动出击,努力做到不枉不纵。

譬如,是她发现了张仁生涉嫌强奸案的疑点,是她追诉了涉嫌强奸多名少女的漏网犯罪人张纯,是她对正当防卫的郑强提出了“无罪处理”意见,还包括纠正公安机关办案中的违规问题并发出检察建议等等,都表现出极高的职业素养。

书中有一段描写她胜诉后的感受,让我很有代入感。书中写道:“秦小楠成功出庭支持公诉兰花枝传播性病案后,习惯性地哼着小调儿走出法庭,想着自己三下两下就将辩护人的无罪辩护‘围剿’‘肢解’得支离破碎,内心的小得意涨得满满的,便随性发了一波‘凡尔赛体’出庭感悟在朋友圈”。这与我当年做公诉人胜诉后的心境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那时没有手机。

40年前,我30岁出头,年轻气盛,是一名助理检察员。因为是转业军人,每次出庭就有一种上战场的感觉——“人在阵地在”,俨然自己就是正义的化身。

那天出庭公诉一起强奸(未遂)案,辩护律师是一位人民大学的教授,他带着一男一女两名法律系大学生一起出庭,为被告人做无罪辩护。这是一场硬仗,但我胸有成竹。法庭上,我列举了一个又一个证据,对辩护律师的观点逐一反驳,直到最后,我向法庭提交了我自行补充侦查取得的一份“杀手锏”证据,辩护席才安静了。法官当庭宣判被告人有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走出法庭,无法掩饰内心的得意,一蹦一跳走在回家路上。心里说,如果此刻遇见我们检察院的人,不论男女,我一定主动上去拥抱他(她)一下!遗憾的是,未能如愿,呵呵。

公诉成功的快感,不干这行是无法理解的。

尽管,秦小楠因胜诉后的“凡尔赛”给自己惹出了麻烦:马赛克打得不好,暴露了当事人的隐私,被一些自媒体做了夸大化报道,形成“热搜”,引发“舆情”,受到诫勉处分。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这不是一种浅薄的显摆。因为我们是公诉人,代表国家出庭支持公诉,公诉的成功,也是正义的实现。秦小楠因此被扣上“有违检察官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的帽子,实话实说,我觉得有点“过”了。

难能可贵的是,秦小楠还有一颗柔软的心。办案中,她特别注意保护受害人。为此,作家不吝笔墨,讲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和细节,包括她给被害人送钱、献血,安抚被害少女等人性化关怀,引导被害少女走出心里阴影……

我特别欣赏作家对秦小楠心理活动的描写,使读者可以直接触摸到女检察官秉持正义、保护无辜者的正义感和同理心。譬如,“她(指秦小楠——笔者注)在日记中写道:‘有些伤裸露在外,哪怕是血淋淋的,也总有愈合的时候。而有些伤深埋在内里,看不见也摸不着,如暗流无休无止。或许正义并不只是法庭辩论,而是疗愈!’她决定帮助郑多余(被性侵女童)申请司法救助......”

 书中还写道,一起性侵案件的被害人被丈夫暴打投河自尽,看到失魂落魄的被害人父母和被害人留下的儿子怯生生的目光,深深刺痛了她的心。“她心里堵得慌,在宿舍床上大哭一场,因为她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她认为,办案只是一部分甚至很少的一部分,救赎和帮助才是最有建设性的。但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办案人员,对被害人的心理支援与帮助,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界的支持,她为自己能力不济而深深自责......”如此表达一位女检察官的情感,真实、真诚、真切,更具有一种渗透人心、打动人心的力量,由此也让我再次联想到王梅彦渎职案。

 之前提到区教育局就王梅彦渎职案发出整改,有了“亡羊补牢”的成果,也让我生出一丝小小的得意。于是,我拨通了被害人母亲的电话,自以为我的“报告”可以让她有所宽慰。没想到,她的情绪丝毫没有平复,声调颤抖地对我说:“是的,罪犯该抓的抓了,该追究刑事责任的也追究了,托儿所该整顿的也整顿了,但对受害人和她的家庭呢?就是把XX托儿所拆了重盖,里外三新,受害人还是受害人,受害的家庭还是受害的家庭。有些伤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我无语。心,坠入谷底…… 的确,检察官不是万能的,个人力量的救济终归有限,必须依赖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作者在书中也写到秦小楠的弱点和“动摇”。譬如,她曾想离开检察机关做律师、挣大钱,甚至打了“辞职报告”,但最终还是坚守在检察战线上。相比“高大上”式的人物塑造,这样的描写更为可信。

 

“回响”之三:“追诉者”与“保护者”

 在我看来,《念念不忘》最具社会价值的,是她以文学的形式再现了共和国检察机关“如我在诉”的新型司法理念,凸显了执法活动的人性化关怀和温暖。譬如,“司法救助”“心理支援服务”“儿童创伤家庭心理支持系统”“奸生子女的监护权”“折翼天使互助联盟”等一系列新生事物,见证了共和国检察机关司法理念上的长足进步以及执法活动中的人性化关怀,也让我这个老检察官耳目一新。

过去我们办案,强调最多的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也就是注重办案的法律效果,保证不出错案,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与现在提倡的司法理念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举个例子,我当年办过一起奸淫幼女案。被害人是一位小学生,她的父母担心孩子受欺凌的事被学校知道,给孩子心灵蒙上阴影,希望我以检察机关的名义联系学校,给孩子办转学。我觉得这件事超越了检察官的职业范围,很是为难,但拗不过家长一再求助,最终帮孩子转了学,家长一再致谢......《念念不忘》告诉我,现在的检察机关已经大大进步,对被害人的保护不仅是检察机关应尽之责,而且,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救助方案。

我注意到,今年二月“两会”召开之前,最高检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理念与实践”为主题,召开了农历龙年新春后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会上出现了几句颇具新鲜感的提法:“电影《第二十条》是检察机关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艺术化呈现。”“不仅要做犯罪的追诉者,还要做无辜的保护者”,要秉持“如我在诉”的理念。“如我在诉”,是指在司法实践中,要求司法工作者将自己置身于当事人的处境,思考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努力理解当事人朴素法感与诉求,做到真诚耐心。用一句通俗的话概括,就是“将心比心”。借用《第二十条》的经典台词,“我们办理的不仅仅是案件,更是他人的人生”(这句话来自北京市检察官刘哲,也写进了小说《念念不忘》)。

《念念不忘》以小说的形式呈现了这种有温度的新型执法理念,特别值得点赞!

作者在《念念不忘》中写道,“性侵害是全世界的共有难题。据2023年有关专家对近年来340起女童遭性侵案件的统计分析中,发现70%发生在校园内。对女童的身心健康乃至一生都是一种很难修复的灾难。”这也证明,《念念不忘》这部小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社会现实的写照,直接戳痛了社会的一个病灶。在很大程度上,这个病灶与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学校包括幼教事业,应负有更大的责任。

几个月前,“3名初中生霸凌同学并将其残忍杀害(活埋)”的事件,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愤慨。受害人小光(化名)为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的中学生,年仅13岁。3名涉嫌杀害小光的是他的同班同学,已被刑拘,均不满14岁。这起恶性事件最令人不安的是,为什么这三名不满14岁的初中生会用如此残忍的手段杀害同学?他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究竟存在什么严重的问题?如何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十分有必要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如何建立长效防范机制,迫在眉睫。 

有一刻我在想,最高检是否需要借此案再发一次检察建议?

在作者的后记(番一)里,我找到了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内心驱动,也就是她的创作初衷,“今天的女童,就是明天的母亲,谨以此表达一个母亲,一个女儿,同时也是一个从业二十六年的共和国检察官对天下女性、天下母亲的热爱与感恩。”作家质朴的情感和大善大爱之心跃然纸上。

作者说得好,“我凝视黑暗,是因为我相信光明一定能将它们驱散!”尽管,《念念不忘》里的案件涉及社会最无人性的黑暗与堕落,但女检察官作者借助“一号检察建议”的光源,给受害者的生命注入温暖,尽力驱散笼罩在被性侵女孩心头的阴翳,帮助她们重新走进光明,其心可鉴。

还有一个“插曲”不能忽略,就是《念念不忘》里的“小美好”:秦小楠是位年轻女子,也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她与民警男友雷震之间的恋爱经历干净、简单、纯粹,与书中那些肮脏卑劣的性侵案形成了强烈反差,呈现出真爱的甜美和人性的亮色,为《念念不忘》添上一缕浪漫的色彩。

如果问这部小说有没有瑕疵?我觉得,有些地方还可以商榷:譬如,女检察官与他人的对话,有时显得过于法言法语,不够生活化;再如,书中有一处写到有人背后对秦小楠的议论,“她(指秦小楠)也会办无罪案件,哈哈,年终绩效奖可就没有了,说不定还要被惩戒……这下看她怎么收场?”如此“渣”的话,出自人民检察官之口,似有不妥。因为,一旦办了错案,影响绩效奖被惩戒事小,让无辜的人受到不公平追究事大,不仅关乎国家形象,还要进行国家赔偿。再有,案件办到最后,让女检察官与受害人之间有了一层亲属关系,是否有点牵强.....但,终归是瑕不掩瑜。

第一次见到本书作者修篱种菊,是在《念念不忘》新书创作交流会上。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不张扬,有内秀,沉静如水,一如她给自己起的笔名,取自林徽因那句名言:“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修篱种菊,追求心灵的平和与淡泊,本身就是一种境界。

总之,《念念不忘》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检察题材小说,更是映照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当前在未成年人保护上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对如何破解这样的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具有参照性的样本,她所承载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远超小说本身;她所塑造的新时代检察官形象以及对高检院“一号检察建议”的文学再现,她所发出的呐喊特别是意义深远的新型司法理念,理应得到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和热烈回应!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2411281732755989118173118173.jpg

          《念念不忘》作者修篱种菊(左)与本文作者独上月楼(右)在研讨会上合影留念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月楼老师的书评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与深度:首先,在内容完整性上表现卓越,它全面涵盖了小说的核心要素,从情节脉络的梳理到人物形象的剖析,再到主题的深度挖掘,这种全方位的解读让读者能够快速且全面地了解《念念不忘》的精髓所在。其次,评价的客观性与辩证性令人赞赏。书评既充分肯定了小说的诸多亮点,又毫不避讳地指出了作品存在的一些瑕疵,使整个评价显得公正、平衡,避免了一味夸赞或过度批判的片面性,让读者能够以更客观的视角去看待这部作品。再者,语言表达流畅且富有感染力。无论是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还是对主题思想的阐述,都用词精准、语句通顺,通过细腻的文字传递出强烈的情感共鸣,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小说情境之中,增强了书评的可读性与吸引力。最后,书评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它不仅对小说本身进行了深入评价,还在结尾处升华主题,强调了小说所承载的社会价值以及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警示与呼吁作用,引导读者在阅读书评后,能够进一步思考社会在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的责任与使命,提升了书评的思想高度与社会影响力。总之,这是一篇高质量的文学评论作品,为读者理解《念念不忘》提供了极为有益的指引,同时也为文学评论写作树立了良好的范例。倾情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