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陈平:西柏坡与第一套人民币诞生
我退休两年多了,回忆我亲历、亲见、亲闻的一些探访红色历史的过程,特别是我编导拍摄文献片《人民币史话》的亲身感受,总是心潮起伏,感慨万端。我常为能有幸参与纪录西柏坡与人民币诞生这段红色金融历史,而感到自豪和激动。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革命老人的相继离去,昔日采访的影音多已成为绝响,更加感受到抢救革命史料的重要,紧迫和责任。
我出身于一个军工家庭,耳濡目染,对爱国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红色文化的情怀,影响着我的人生。
1990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担任编剧、制片主任,策划拍摄了再现1940年百团大战初期,发生在井陉县挂云山上,为掩护我军主力转移,军民浴血阻敌,吕秀兰等六壮士英勇跳崖悲壮一幕的电视剧《吕秀兰》。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映式。受到了刘澜涛、吕正操、王平、萧克、李运昌、孙毅、荣高棠、臧伯平等老领导、老将军的高度评价,该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2003年,恰逢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55周年,我的把人民币诞生背后故事,拍成文献片的想法,得到了河北省人民银行原副行长王杰平的热情鼓励,得到了省银监局局长李蕴祺、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行长王景武,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惠周等领导的支持。
在北京东交民巷62号,我寻访了第一张人民币的保存者石雷。石雷是河北定州人,15岁参加革命,曾在晋察冀边区银行工作,1947年10月,调中央工委华北财办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时,任发行科科长,是当年参加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全过程的三人中(南汉宸、何松亭、石雷),唯一还健在的老人。
(图为作者采访石雷)
石雷老人说:“1948年12月1号这一天上午9点钟左右,平山县银行的同志来取款,他跟我很熟,我们把新印制的第一套人民币50元券付给他。当时,我掏钱换下了第一张50元的新票子,编号为00000001号,前面有7个零,留下来作纪念。我保存这第一张人民币,不是为了当收藏家,我参加人民银行筹备一年多,我要留个纪念。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重要了,香港有人想买,出50万元,我不卖。因为这张票子是人民银行的历史。”
伴随着老人的回忆,仿佛又回到了那峥嵘的岁月。
1947年3月29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中央前方委员会,率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向华北转移,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
当中央工委行至晋绥边区时,董必武接到了中央的电报,要他赶赴河北邯郸,参加在那里召开的华北财经会议。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并决定董必武为办事处主任。
董必武的女儿董良翚介绍说:“1947年4月19日清晨,董必武一行从陕北出发前往华北,董老带着夫人和三个孩子,走到山西省五台县东山区大槐庄时,所带的干粮吃光了。通讯员跑到一个小店里买烧饼,但店家不收陕甘宁边区币,只收晋察冀边区币,只好空手而归。孩子饿急了,董必武的夫人就用一块新布料换了两个烧饼。这件事使董必武深切的感到,货币统一势在必行”。(图为当年的西柏坡村)
华北财经会议于1947年3月25日至5月11日在河北邯郸冶陶镇召开。会议决定报经中央批准后,成立了华北财经办事处,董必武为主任,薛暮桥、南汉宸、杨立三、汤平为副主任。着手统一华北各解放区财经政策,调剂各解放区财经关系等。
1947年7月初,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为了保密,中央工委对外称“工校”或“劳大”。7月14日,董必武在中央工委驻地西柏坡,以华北财经办事处的名义致电各局:华北财办即将正式办公,地点设在平山县夹峪村。董必武拟定的《华北财经办事处组织规程》有八项任务,其中包括:筹建中央财政和银行。
1947年9月14日,中共华东局的张鼎丞、邓子恢、舒同致电华北财办,建议:联合六大解放区的各家银行,立即成立“联合银行”或“解放银行”,以适应战争,愈快愈好。
董必武高度重视,但对“联合银行”或“解放银行”的名称并不十分满意,找到南汉宸。
南汉宸(1895—1967年),山西洪桐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加入特科,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曾长期在冯玉祥、杨虎城部从事秘密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1941年调回到陕甘宁边区,曾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陕甘宁边区财政厅厅长。1945年10月,南汉宸率领一批财经干部从延安出发,开始了赶赴东北的行程。当南汉宸一行人经过张家口不久,就接到中央急电,让他们不必去东北了,就留在张家口,参加晋察冀边区的建设。南汉宸担任了晋察冀边区政府财政处处长。 1947年任华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
南汉宸找到晋察冀边区银行副行长何松亭。何松亭认为:解放区的各级政府叫人民政府,军队是人民军队,因此,我们的银行就叫“人民银行”。
南汉宸将“人民银行”的名称汇报给董必武。董必武致电中央,建议组建中央银行,发行统一货币。并提议银行名称拟定为“中国人民银行”。收到来电,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反复斟酌。1947年10月8日,中央回电批准了他的建议:“银行的名称,可以用中国人民银行,而由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就叫人民币”。
1947年11月,在距西柏坡约一公里的夹峪村,挂出了“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的牌子,确定南汉宸为筹备处主任,并抽调晋察冀边区银行的副行长何松亭和石雷参加筹备工作。
1947年深秋,南汉宸来到西柏坡,请董必武为第一套人民币题写行名。
董老非常谦虚推让说:我写的字不好,最好请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老来写。南汉宸说:您是人民银行的倡议者和创建人之一,由您来题写是非常合适的,董老也就欣然同意。不久董老把写好的字交给了南汉宸。
按中外惯例,当绘有毛泽东头像的设计票版报请中央审查时,被毛泽东拒绝了。毛主席说:“票子是政府发行的,不是党发行的,现在,我是党的主席,不是政府的主席,因此,票子上不能印我的像”。随后,改为反映解放区工、农业生产的图景。1948年3月23日,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东渡黄河、移师华北。4月13日,抵达河北阜平城南庄。4月23日,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部分工作人员先期到达西柏坡。
董必武向周恩来汇报了华北财经办事处的工作和华北解放区的财经。周恩来提出:“不能再搞联合政府了(指华北财经办事处),要搞统一经济。”成立中央财政经济部,加快筹备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货币成为当时紧迫的工作之一。(图为位于石家庄市中华大街的中国人民银行旧址)
1948年5月27日,毛泽东来到西柏坡,与先后抵达的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会合。西柏坡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掀开了中国革命崭新而辉煌的篇章。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9月会议”。毛泽东强调“金融工作、货币发行就必须先统一”。
1948年10月3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印刷人民币的指示。
在北京宣武区白纸坊街23号,我寻访了第一批人民币的印刷者傅发永。傅发永是河北深县人,1938年参加晋察冀边区印刷局工作,1982年离休,曾任北京印钞厂厂长。他说:“为了给印制人民币做准备,在南汉宸的陪同下,董(必武)老考察了晋察冀边区印刷局阜平县南峪村,了解那里的印刷技术。第一批发行的人民币,主要是在河北的阜平南峪、涉县和石家庄印制的”。(图为00000001号50元人民币票样,票面左侧是毛驴拉水车图案,右侧是井陉煤矿图案)
傅发永还高兴地为我们唱起了《晋察冀边区印刷局局歌》:“纸片在飞,机器在轰鸣,装订成功,堆起印刷品,美丽钞票在流通,广教材料在飞行”。
1948年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颁布金字第四号布告,宣布中国人民银行成立。10元、20元、50元,三种面额的第一批人民币新币,从这一天开始发行。
在北京木樨地22号院,我采访了建国初期曾任石家庄市长的臧伯平。臧伯平是河北唐县人,16岁投身革命,曾任建屏县、灵寿县县长,晋察冀四专署专员。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后,任建设局局长。1949年7月,在石家庄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副市长。1951年任市长。1952年8月离开石家庄,曾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谈起石家庄,臧老兴致勃勃。他说:“石家庄是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是新中国的试验田。1948年3月,在石家庄召开了华北金融贸易会议,专门讨论整理地方货币,特别是创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货币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和人民币发行,是一件大事,当天的《人民日报》发表了《庆祝中国人民银行成立》的社论。人们议论说,你看到中国人民银行的票子没有?这可快了,快了,全国快解放了,人们都非常兴奋”。(图为作者采访臧伯平)
在西柏坡,毛泽东接过董必武送来的票样,看了又看,兴奋地说:“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有了自己的政权,有了自己的土地,现在又有了自己的银行货币,这才真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哩!”
自古立国先立币,自秦始皇以来,一个统一国家的重要象征,就是统一的货币。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第一套人民币在石家庄发行,在中国金融史、货币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纪录红色历史,礼赞英雄、讴歌时代,是我的幸运和追求。我将为弘扬红色历史,传播地域文化,作出新的努力和贡献。
作者陈平简介: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曾编导电视片二百余部(集),主演的京剧小戏《探亲》,获央视一鸣惊人栏目年度总冠军。曾在河北省及石家庄市图书馆、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大专院校举办红色文化、国粹京剧讲座一百多场。2024年,获京津冀银发榜样“艺术传播达人”称号。
【编者按】 这是一篇别具特色的红色文章。全文讲述了最早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和最早人民币发行印刷等。作者通过采访当事人,了解了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进驻北京前,就发行统一人民币,建立中国人民银行的详细过程。特别是采访到收藏第一张人民币的石雷老人,让读者看到了第一张人民币的样子。文章叙述严谨,承前启后,使读者感到在听故事。推荐阅读。编辑 宋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