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身穿65式,却把青梅嗅

作者: 穿越中的书生 点击:1683 发表:2024-11-28 08:19:32 闪星:9

(一)

  我承认我有严重的拖延症,并且还是深度三期。别的不说,就是一个小小的标题,我也会不停地在脑壳中打旋,以致于我自己都开始讨厌自己了:上午,一个名词,在脑壳中冒了一个泡,下午呢,另一个形容词,又非要生生出来占个C位,来一番“智斗”。好了,晚上,就更不安分了,名词与形容词非要火力全开,大战三百回合,这,这,这,哪个人受得了?

  唉,这个人就是我,我还乐此不疲呢!

  你别说,我还真设计过很多的标题,还都自家的小算计。

  比如说吧,《暮色苍茫看呼鸣》,这,明眼人一看,就是老套的名字镶嵌,而且还有一股子低俗的花露水味,离我所要的高古,差着好几条街呢。

  再比如说吧,《一呼一世代,一鸣一天地》,这,就更不像话了,简直就是在水煮仙鹤肉,试想,如果把《水浒传》硬译成《一群男人在水泊梁山的分裂岁月》,这种胡闹台,谁不会?

  所以,跑题事小,标题事大,如果不能一笔点好睛,画一条龙,又有什么意思?

  今年6月,青梅教授将一篇名为《油画背后的故事》连载,托我来点评打理。老实说,我的内心,是比较别扭和抵触的。因为,我对“红旗飘飘战鼓擂”,天生就有点“起痱子”,我啊,我就只爱,“我为心爱的人儿,燃烧到这般模样”的调调儿。

  我打开了呼鸣的文字,我吓了一跳,这不是我正在寻找的文字样范吗?“众里寻它千百遍”,那文字却安然地卧在这里,如同面对故人一样,怎不叫人喜甚?没说的,这份沉淀淀的“文字大单”,俺美美地收了。

  从此,我的心灯,被文字的光,照亮了。我的拖延症,仿佛在这一刻,被治愈了。我开始写我的第一篇编按,心怀揣揣:

  “让咱们的小迷,先‘迷糊’一会吧,咱们来说说其它。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的经历,不仅是自己的财富,也是时代大海中的一滴,通过这一滴,是可以看见大海的。世代的风,吹起又吹落,一些可忧的世象,现在正在触目惊心地发生着:日本的年轻人,已经弄不懂日中之战了。我们的孩子,也只知道蜡笔小新,奥特曼,日本的女优等等,太多的真相,因为替尊者讳,因为历史宜粗不宜细,渐渐成了一团混沌,成了耶和华也解不开的谜……

  好了,现在回到主题吧,咱们小迷,她已经醒了,得继续说她。我突发奇想,觉得咱们的小迷,有点儿像张乐平手中的“三毛”,她的诸多经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简直就是在穿越,但,那些啼笑皆非,又曾那么真实地在过去时光中发生过。时代能举起人,同时,时代也会忧郁人,比如说,小迷的学《毛选》,放电影,报错幕,以及掉钥匙,掉发票,好像咱们的小迷,真儿个就是迷糊人了。才不是呢!借用宝哥哥的一句话,就是‘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读者诸君,是不是这个理呢?”

  三月的文字连载,匆匆而过,没错,我一直都坐在春风里,听着文字从心中落下,声声清脆。虽然,那三个月,我一直在出差,又是工地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但,我没觉得枯烦,因为啊,“一日不读君文,便觉面目可憎”,古人的话,真没骗我。


  (二)

  我的梦没有上锁,所以,在我的梦中,一直在与好多的人对话,并且没有杂念,有如羚羊挂角。

  有一夜,忽梦见王般若(《油画背后的故事》前期的文字评论者),与君席地而坐,在谈文字背后的青春和月光如水,或大笑,或沉默,真快乐。

  我把我改造后的锐评,拿给她看:

   “1. 面对今天的呼鸣,我有时感到恍惚,60岁的她当真具有16岁的明亮。而16岁时,她已经创办了一个图书馆。解放一批好书的她,是提前解放了一个时代。

  答:是种子,就会发芽,不管这个播种者,是16岁还是60岁。革命人永远年轻!

   2. 历经国事变故,只得小学三年级文化起点的呼鸣,是具有怎样惊人的自我教育能力?看着此刻娓娓道来的她,我仿佛正在展开一幅沧桑如梦、波澜起伏的画卷,而山水依然这般青绿。

  答:其实只要一旦打开,就会成为画,成为诗,成为走向远方的步子。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归来时,一定不会再是过客,是归客……”

  她看得很仔细,月光下,她的脸,比月光还姣洁。我知道,这个时候,我必须向这个最初的文字捕珠人,致歉。

  原谅我,王般若,我将你的玉评,改得如此的支离破碎。因为,我始终认为,真正懂《红楼梦》的,是那群痴迷于石头的人。当然,有时我也分不清楚,是因为懂得,才会珍惜,还是因为珍惜,才会懂得。

  但,有一点我很清楚,我们都是那热爱的一份子。

  ……

  又一夜,忽梦见呼鸣成了“透明军装”中的画中人。她无处不在。有时,她是拒绝妥协的呼班副;有时,她是“两快一慢”的呼护士;有时,她又是“大硬一次,小硬四次”的“大马呼”;有时,她更是哭着闹着,要“谋杀男友”的“小女生”。呼鸣啊,你有时雄阔如大漠,你有时又秀丽如微雨,你叫我哪里分得清,哪一个是你?

  你坐在画中,如一朵莲,在轻轻地说:

  “我的中国胃觅着食堂饭,洋画片儿拉走了每一天,一拉又是二十年。在国外的那段日子里,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家乡的红砖楼、绿军装、大饺子、麦田、红肚兜、大辫子和劳动妇女们的肌肉。我像一个走失的散人, 沿着画布一笔笔地又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心思。常悦在无中生有中。

  凡是降临的,都是上天的美意……”

  是的,不管降临的是苦难与欢悦,呼鸣,你就是你,是奔向画布的那一滴最纯的泪水。

 

  (三)

  我不喜欢三段论,更不喜欢非此即彼的定语,因为在时代与岁月面前,任何的总结,都难免会落入一种定势中,会陷入到另一种虚空里。

  虽然,我知道《传道书》中,有“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虽然,这些经典的话语,一直在影响着我的思绪。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与时间拔河,谁又是胜者?

  我幸福地在呼鸣的身上,找到了答案。她,似乎永远在与自己拔河,不管是在至暗的年代,还是在向阳的路途。

  你看,她与“女王”(呼鸣的战友)在大改《红灯记》,在那个样板戏高于一切的年代,这得有多肥的胆,这得有多率真的个性。(见连载5《英国女王一一张鲁平》)

  你看,“一次洗澡时,我看着逆光下,在水蒸气中洗澡的女人体,一下子惊呆了……这简直就是一幅画,太美了,她们不知比穿着军装美多少……”如此的“我行我素”,也只有她“呼广播”能做得出来。(见连载21《爱一行儿,干一行儿;干一行儿,钻一行儿》)

  你看,这个晕血的“呼护士”,为了救小战友,“当时什么都没想,就是想要快!快给9床输上血。等这一切都结束了,我才想起来晕血。”这一份不管不顾,难怪她的画,有大将的雄阔与壮美。

  你看,”到了菜地我镐刨锹挖掘出来一个大坑,把这三个小生命掩埋了。心想他们为救死扶伤做了贡献,于是我摘下军帽向他们鞠了个躬。“难怪,读她的文字,始终都有人性的善良与悲悯。(见连载42《月夜下我埋葬了他们》)  

  你看,”心里知道已经结束了,但是我还在那儿待着,眼睛模糊了,深深地吸着,屋子里的属于亮亮的烂肉味……眼泪流进了心里,他只活了6天……我蓦然发现自己是那么地无能。“呼鸣与小朋友亮亮的真情互动,如今读来,依然令人震撼,令人落泪。(见连载44《只剩下了手套气球》)

  你看,唐山大地震时,”远处传来几声落寞的鸠啼,初冬的深夜冷寂地凝固了一切,我深深地吸了一大口气,身上打了个激灵,上雾了……“呼鸣,你的感受,与时代同步着,你,从来没有辜负过,时代的每一个险滩和渡口。(见连载47《我在“死人班”上》)

  你看,在采风的小山村,”等我坐上了回学校的火车才想起来,怎么就忘记告诉三妮子一句话,那鞋里给她藏了十元钱呢,想让她买条围巾,最好别让她娘看到钱,她娘肯定不会给三妮子的……想起三妮子和我的日日夜夜,我闭上眼睛,眼泪怎么也止不住了……“多美的情怀,多美的感伤呀!(见连载98《 我的毕业创作(二)》)

  ……

  这个站在风中发抖的”后门兵“,这个部队大院的娇娇女,这个在广场听过诗的女青年,这个在莫高窟临过画的女子,她哪里知道,“明月装饰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呢。

  

(四)

  似乎还有一些云朵,不肯散去,还在“五步一徘徊”地留恋着什么。

  我似乎听到了一些声音,正在通过文字的河流,向我奔跑而来。多好啊,这才是文字应该有的归宿和胜利,与政治和权力无关,与颜色和歧视无关,只有自由和真实,在老实地传递着。

  你噍,青梅教授的点评,有金玉声:

  ”这是一部精彩的人生故事,一部真实的时代故事。作者当过兵上过学,出过国留过洋,办画室写文章,把自己的人生经营的有声有色。《油画背后的故事》中,作者将军人的豪爽、画家的唯美、作家的浪漫、诗人的情怀糅合在一起,用真诚的情感、耐人寻味的语言,为读者呈上一部包含着时代印记的个人回忆录,可以说,这是文字版的电影《芳华》。同独创的油画一样,作者看似讲述曾经的自己,而在那些故事中又隐含着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你噍,月楼大姐,隔屏在敲打着内心的言语,同时代的两个女兵,在真情地流露:

  ”我喜欢呼鸣的自传,除了语言的生动诙谐妙趣横生,更被她毫不掩饰的真实,可爱,‘狡黠’,‘另类’,‘我行我素’......深深吸引并折服!最欣赏的还是她的尖锐。她仿佛有一双透视眼,可以看穿人来人往世界背后的种种‘内幕’和人性的真相。譬如,她在人人羡慕的八一厂发现了‘人浮于事’的弊端......改革开放初期全民下海经商的风潮,被她视为‘像一只姿态乖张几近猖獗的猛兽’......呼鸣神人,呼鸣无敌!”

  你噍,王般若的点评,字字如珠玑,在泉水般流动:

  “在呼鸣作品中,自然流露的写意精神,看似轻松,却具有很强的线性因素,从而将一个时代的悲凉和残暴,用优美的反差表达出来,这是艺术家在成长中历练出来的独特气质。

  在呼鸣作品中,有自嘲般的黑色幽默,这是她无法排遣的大背景的荒凉,更是艺术家对自己与时代关系的追问。既散淡又执拗……  ”

  我轻轻地低下了头,面对着文字,我在写我的“书生体”:

  “要感谢那个十五岁就出发的女兵,她的人生经历,其实,就是一部可以从侧面目睹的中国行进史。我始终相信,如果有一束光,就可以看见天空的无边。如果有一滴水,就可以看见大海的无垠。这没有什么不可能。如果,我们对着历史,都可以放下虚妄的面具,那么,真相就一定可以走出死胡同。

  细节决定成败。不,格局更决定着成败。文字,其实也是诡道也。一首诗,当然吓不倒挑战者。但,又不可否认的是,文字的春风,可以润人一生,润物几万里。

  所以,呼鸣放下了她的画笔,拿起了另一支笔,我觉得那就是春风,在呼唤着有识之士,去反思,去自省,什么才是历史中的我们,和什么才是我们的历史。

  真的,面对着呼鸣的‘文字宝贝’,我看到了干净,纯真,以及孩子气的任性与撒野,它们就像一双双孩子的眼睛,在盯着我,让我的每一天,都是新的,都有内心的欣喜。”

  ……

  《油画背后的故事》,有如一辆小火车,正在翻过一个个时代的山岭,正在以她独特的汽笛声声,影响着大江大野。我什么都不能确信,但,我可以确信,在终点站时,那个到达的呼鸣,她不再是呼鸣,却又还是最初的呼鸣。

  因为,她,还是那个穿着65式的女兵,还是那个“却把青梅嗅”的画者。

(自注:画片均来自呼鸣的油画作品,来自《油画背后的故事》插图)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青春之歌”,呼鸣那个年代的“青春之歌”被她敏锐的画笔捕捉到,被压抑的青春在绿色的包裹下也禁不住的绽放,呼鸣用文字补刀,“油画背后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书生和银河悦读的读者,“身穿65式,却把青梅嗅”,这是书生最高规格的致敬,致敬那个在没有硝烟却严阵以待的“小迷”,其实她异常清醒,用画笔和文字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芳华”。编者也被这些触目惊心的画作和文字深深触动,致敬呼鸣!推进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