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道上的红色石塔
引子
瑞雪兆丰年。2024年的第一场雪,来的有点早,有点大,有点猛,人们猝不及防。按常年,天府之国的四川,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而冬季雾大、干旱、少雨,极少冰雪。民间谚语中有“蜀犬吠日”正是这一气候特征的形象描述,这场雪,至少提前了一个节气下了,引起了人们惊呼。
的确,入冬以后,蜀川大地朗日晴空,冬阳高照,暖意融融,大家生活在小阳春的晴好天气里。
苍溪县关工委要宣传“五老”人物。即: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他们在长期从事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可贵的精神,叫“五老”精神。概括提炼为: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虽然只有四句话,但内涵丰富,寓意深刻。
忠诚敬业。忠诚,即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贯穿于人们的道德感情和道德行为之中,就是真心诚意、尽心竭力,也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诚敬业是广大“五老”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关爱后代。关爱后代是“五老”精神的本质特征。老同志不仅有丰富的阅历、广博的知识,而且对孩子们满怀深情和爱心,舐犊情深。他们以长者的慈爱之心,热心关怀,永不言弃,耐心细致地教育孩子,能够起到其他力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务实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到处充满竞争,各个领域面临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更要务实创新。要不断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摸索新规律,创造新经验。要善于总结推广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又得到老百姓拥护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形式、新载体。
无私奉献。广大“五老”退而不休,为了下一代不顾年高、不计报酬、不图回报的无私行动,是发自内心的自觉,不是依靠强制,更不是依靠物质刺激。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敬业奉献,这种奉献始终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和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
“五老”精神是理想信念的追求,意志毅力的凝聚,思想道德的升华,人格魅力的体现,其实质是爱心加奉献。“五老”精神彰显了关工委老同志崇高的精神风貌和关爱后代的责任担当,体现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
中国雪梨之乡的苍溪为宣传好五老精神,县关工委在主任会上决定,让我陪电视台的记者去乡下采访“五老”的事迹。心想,今冬天气好,方便工作。
天有不测风云。天快黑时,七、八级大风突然猛烈袭来,我地迎来超强寒潮,温度由15度直降零度以下,大雪席卷大地,我想,这给明天出行带来不小的麻烦。
一夜狂风劲吹,鹅毛大雪没停。
早起,天气放晴,风雪基本住了。大地银装素裹,世界白茫茫一片。面对冰天雪地,我们还是坚持顶严寒、冒风雪,前往采访。
雪天雪地里,人们的内心总是暗藏着几分欢喜。
汽车行驶在国道212线上,车外道路湿滑,气温降低,积雪结冰,寒风刺骨,异常恶劣;车内,吹着空调,温暖舒适,年轻记者,风华正茂,朝气蓬勃,一路赏雪,谈笑风生。
沿途漫山遍野的树枝翠绿点缀着莹莹白雪;田园、庄稼、山峦、房屋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好一派诗情画意。
听说丰年好大雪。大雪可以防止土壤中的热量向外散发,阻止冷空气向土壤内侵入,所以积雪能够防止土壤的冻结和植物的冻伤;大雪,在落到地面的时候,吸附了空气中的很多气体,其中有很多含氮物,当雪融化时,这些含氮的物质就融化到雪水里分散到土壤中去了,不仅增加了土壤中的水源,还带来了大量的氮肥;大雪,能冻死地里的病菌和害虫,来年必定有个好收成,这就是瑞雪兆丰年。
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苍溪县永宁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杨虎的农家院子,他给我们讲述了他在施店驿建设红色石塔的故事。
红色种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杨虎所在的苍溪县永宁镇平兰村有个著名的驿站叫施店驿,与他家相距只有三里多路。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的杨虎见证了新旧社会的发展变迁;见证了红色传承的心路历程。他把红色梦想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从曾经的辉煌到灰飞烟灭的历史底蕴中创造了一个非凡的红色教育基地,没有他的奋斗,一切都会消失在尘埃中。
杨虎从小耳濡目染,听老人们讲驿站在历史风云变幻中的苍海桑田。
杨虎说:施店驿可以说是中国邮驿的“活化石”。它规模大、保存好,由三进三出的三个大院子组成。驿站位于广元与南充交界处,为蜀北古驿道,穿越秦岭,进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入川必经之地广元,而声名大振,是连接南北的大通道。
驿道青石铺路,两侧古柏参天,沿着山脊蜿蜒于山川乡野之中,风光秀丽,这是杨虎儿时记忆的样子。
施店驿三重殿堂,级级递进,都建在同一条轴线上,东西配殿对称排列,坐东向西,气势磅礴庄严。木结构,重檐式、多屋顶,青瓦灰墙。院内院外的古柏,有黄桶粗,直径一米以上。棵棵柏树如伞如盖,树繁叶茂,葱郁苍翠,直插云天。驿站设有司兵、马夫、扛夫、驿丞、管理、文书、兽医、公馆、厨师等,既解决护树、护路问题,又解决往来行人吃、住、行的问题,这些机构在当时是十分完善先进的。
“拦马墙”、“饮马槽”、“门槛石”、“防滑线”、“栓马桩”,见证了古代陆地交通的发展。
施店驿从唐代开始设立,高居山岭关口,地势险要,可观百里山河,风景独好。为了适应军事需要,加强通信联络,铺与铺之间的距离一般在三十里左右,前面是永宁铺,后边是白鹤铺,驿站按照朝廷所规定的标准供应给过往官员的食宿和车马。
驿站使用的凭证是勘合和火牌。凡需要向驿站要车、马、人夫,运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邮符”,官府使用时凭勘合;兵部使用时凭火牌。使用“邮符”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对过境有特定任务的,派兵保护。马递公文,都加兵部火票。公文限“马上飞递”的需要日行三百里。紧急公文则标明四百里、或者五百里、六百里字样,按要求时限送到。最重要的邮递人员,不论烈日,寒风,大雨,冰雪都身背公文袋,日日夜夜,匆匆奔驰在驿道路上。
可以说与当今的邮政系统、高速公路的服务区、货物中转站、物流中心等等,有异曲同工之美。
驿道,亦称官道。路平道宽,两边栽有青松、柏树,一路绿影婆娑,十分美观。有诗云:“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芸芸车马客,日夕宿何门。莫辜施店驿,且醉杏花村。”诗词中反映出施店驿还有个杏花村酒店呢,说明当年商业繁荣,兴旺发达。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入川前,四川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大小军阀各霸一方,土匪横行,民不聊生,贫苦百姓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那时杨虎还没有出生,红军31军军部就驻扎在施店驿雄伟、状观、宽敞的驿站里,建立了苏区政府,领导穷人闹革命,播下了红色种子。1935年3月为北上抗日,红军强渡嘉陵江,在上游鸳溪口战斗过江,离开永宁。
杨虎家境贫困,有七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六,缺吃少穿。5岁的时候,有天早晨,母亲叫他起床,怎么也喊不醒,摸摸他鼻子没有气息,全身是软旳,认为死了,就用破蔑席把他卷起来放到阶檐上,等吃过早饭后,准备找人把他塞到山上的石岩壳里。母亲一边痛哭,一边央人。早出劳动的父亲回来后见状,伤心地打开席卷,结果发现儿子睁开了眼睛,赶快叫人喂汤,才慢慢醒过来。原来是因饥饿,骨瘦如柴,导致奄奄一息,命算是拣回来了。不久,父亲在过度劳累和贫病交加中无钱医治离开他们。
家庭没有了顶梁柱,势单力薄的母亲与七个未成年的孩子,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极度穷苦、饥饿、悲惨的日子难以为继。小小年纪的杨虎就去给地主当放牛娃,挣口饭吃。有一次牛吃了秧子,被地主打了一顿,还罚一天不给饭吃。
霹雳一声震天响,1950年1月,苍溪解放了。来了毛主席、共产党的队伍,劳苦大众翻身得了解放。
在“打土豪、分田地”群众运功中,人民政府给他家分了土地、耕牛、农具,让他们过上了有盼头的日子。
施店驿办起了小学,10岁的杨虎才有了书读。杨虎最难忘的是上学第一课,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唱的第一首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们从加减乘除,日月水火,山石田土学起,从自己的姓名,家乡的地名学起。
历经苦难童年的杨虎,深切地感受到新社会的美好,红旗下的幸福。在老师的教育下,学习上进,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经常到村上的集会上带领农民群众放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从此,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信念,红色种子深深地扎根在杨虎幼小的心灵深处,他初心如盤,一定要书写人间至善的红色梦想。
红色故事
新旧社会翻天覆地,贫苦农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新社会,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纪元。
杨虎学校的老师是上级派来的两名工作队员,一个叫伏绍义,一个叫曾庆瑜。解放前,贫苦农民连饭都吃不起,根本上不起学,几乎都是文盲。新社会全国掀起了农民扫盲运动。新建立的人民政府利用施店驿宽阔的院子和场地,一下办了七八个初小、高小班,200多名学生上了学。班上学生从6岁到20几岁的都有,农村青少年感觉学习文化知识很新鲜,大家积极参与,兴趣很高。杨虎更是勤奋好学,成绩名列前茅。
学校的伏老师、曾老师,是随解放军南下的年轻干部,他们懂得许多革命道理,当他们发现学校大院子的石墙、石壁、石柱上都刻写了许多红军标语,其中中华苏维埃十大政網和参加红军十大好处最引人注目,明白了这是一个老革命根据地,是老苏区。再细看标语的落款是红四方面军31军政治部。
老师因地制宜地给同学们讲,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闹革命,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你们今天读书旳机会。在教同学们读书识字,唱歌跳舞的同时,还经常讲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革命故事。特别是结合现场的红军标语,给同学们讲红军长征的艰难岁月。并且把墙壁上《参加红军十大好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抗日救国十条宣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十大政纲》以及众多的红军标语、口号变成了教学识字的内容。
原来,施店驿在1933年2月到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31军军部设在这里。红军在永宁的广苍一线战斗了两年多时间,建立了县、乡、村政权。同时,发生大小战斗十多次,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建立新中国英勇的牺牲了。他们的革命英雄故事,深深地烙在了杨虎的心中,影响了他的成长,立志要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高小毕业后,全校只有他一人考上了苍溪中学的初中班,学习必竟是苦差事,不用功是学不好的,要想出类拔萃,非下苦功不可。
杨虎初中毕业后,年龄也大了,于是毅然决然的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他读书的施店驿小学当起了老师,为百废待兴的农村建设培养人才。
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中,杨虎本着一颗红心,两种打算,把自己当着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这时,全国农村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有了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把“一盘散沙”的中国社会凝聚成一个整体。第一件事,便是切实保障民生,采取了“饭匀着吃、房子挤着住”“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匀吃”等特殊办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
接着,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树立了新的社会风尚,推行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地主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退出了政治舞台,劳动人民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实现了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深刻变革,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杨虎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准备一辈子教书育人。可是不久,组织上找他说农村要办合作医疗,需要有文化的人学医生,便派他去学赤脚医生,他二话没说,学习钻研医技,为农民看病治疗,做好卫生防疫,当好赤脚医生。
农业要发展,必须大搞养殖业。公社要选派有文化的人去学兽医,又找到他,杨虎为了农村畜牧业的发展,愉快地去县里参加兽医培训,半年后回到公社组建兽防站,走村串户,为农民服务,又当起了兽医。
无论干那项工作,杨虎始终没有忘记心中的红色梦想。1991年,他发现施店驿,当年红31军驻地的房子被拆完了,红军石刻标语、石刻政令消失殆尽,感到无比心痛。学者专家来到这里考察调研,无不感到遗憾!对此,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加快收集和修复施店驿的红色遗址,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杨虎凭着满腔热情,到处打听、收集红军石刻标语的下落,采访流落乡里的老红军讲红军经历。多次行走苍溪、广元的永宁镇、五龙镇、鸳溪镇、白鹤乡、清水镇一带的乡间农户,向高龄老人打听红军遗物的去向,收集考证相关事迹或线索。查阅了苍溪、旺苍、剑阁、广元市档案馆、党史研究室等部门。先后查阅书籍一千多册,悉心整理,汇集书写了十五万多字的有关施店驿红军革命的活动资料。
当年红四方面军31军军部设在施店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兼任军长指挥作战,1.1万多人的红军指战员留下了不少的革命文物和红色遗迹。于是,杨虎带着錾子、手锤,扛着锄头、砍刀,无数次穿梭于丛林深处,找到了当年红军战略转移后遗留下的红军树、红军井、练兵场、兵工厂、红军岩洞医院、红军战壕、战斗遗址等五十多处,红军布币、石碑、石刻等一百余件红军遗物。
红色石塔
要让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
夕阳余晖,映出温暖的光。早已退休的杨虎,担任了苍溪县永宁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为关心下一代奉献余热。
2013年初,苍溪县关工委向全县各级关工委发出“大力挖掘红色资源,努力建设红色教育基地,让全县青少年就地就近接受红色教育……”的号召,并将该项工作纳入苍溪县关工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和考评内容。
他收到文件,认真学习,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是教育青少年的好教材,是青少年的魂和根。他的心一下子敞亮开了,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红色资源的发掘和保护上。他迫不及待地翻出自己曾经当教师、当赤脚医生、当兽医师时陆续走访调查整理的红色资料编写成红色故事,发放给青少年学生。
人生有许多巧遇。上级的工作与自已多年的梦想相契合,是一件多么美好而又快乐的事情。对此,杨虎的信心和干劲得到了充分发挥,他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深入调查发掘,把眼看即将被时光湮没的大量红色资源慢慢复活过来……
杨虎经常想,我们村拥有这么好的历史资源、红色资源,就应该建设红色教育基地,传统教育基地,把红军精神代代相传,让子孙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誓做红色接班人。
现实是灰色的,有名的古驿道上的施店驿是当年红四方面军31军军部的驻地,在一切向钱看的那些年,人们为了经济腾飞,哪管古迹传承,红色资源,为了利益,各种建筑设施撤除变卖,现以荡然无存。遗址遗迹,已被深山密林,乱石荒草覆盖在历史的长河里。
要建设遗址,永久纪念,难度是非常大的。面对困难,杨虎不这样想,他把传承红军精神,讲好红色故事当着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决心修复修建红军纪念塔和红军标语墙。
心中有目标,脚下有力量。接下来他天天思索怎样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
修个红军亭,太小了;用砖修个碑,一是管不长,二是花钱多。
一天,他在施店驿征求大家意见时,有个叫陈永富的农民指着杨虎坐着的大石滚子说:“要实现你的想法,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你坐着的石滚子有大有小,重叠竖立起来就是一个很好的纪念塔。”
杨虎一听, 豁然开朗。激动地说:“好哇,真的是个好主意。”
这个大石滚子,是农业学大寨那个火热年代里,最闪亮的一张名片。青绿色的石头,坚硬耐磨,有轴心、碾框、碾腿、碾眼。手杆粗的大绳有30多米长,套在碾腿上,几十个青状年人排在两边拉着绳,喊着震耳的号子,在红旗招展的水库工地上,吆喝着,奔跑着碾坝。劳动的热情温暖了凛冽的寒风,激动人心的工地场面,体现了农民战天斗地、热火朝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石滚子,厚重,古朴,美观,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历史的见证者,还寓意时来运转,财源滚滚。
用碾水库大坝的石滚子,来修红军纪念塔,简直是一个绝妙方案。他将历史与现实连成缆绳,深刻地体现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革命精神,接续传承。
石滚子,粗大笨重,遗留在荒山野岭。要建设红色石塔这项“工程”绝非易事。因为水库、堰塘要实现农田自流灌溉,必须修在高山峡谷,悬崖万仞,奇峰插天,山岭陡峭,怪石嵯峨的山涧溪沟上游,才能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
杨虎在没有资金、没有人员、没有机械的情况下。凭着满腔热情和坚定决心,不气馁,不后退,说干就干。
他扛着锄头,身背水壶,攀爬在崎岖山路上,穿梭在荆棘丛林里,在邻近的乡镇寻找远去散落的石滚子。
这些石滚子,小的,1吨重;大的,超过5吨,直径超一米。近的,一二里;远的,十多里。要运到施店驿修建红军纪念塔,着实困难重重。
杨虎去一些单位部门寻求帮助,遭受冷落;去一些企业寻求支持,吃了闭门羹;去找村邻共建,受尽了白眼,听够了风凉话:“真是个傻子”、“退休耍得莫事干了”、“应该找国家出钱干啥”……
面对冷嘲热讽,在红军精神引领下的扬虎,一定要穿越时光,把记录着红军长征战斗过的地方,建设成为红色纪念基地,同时,也是完成关工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目的就是要让红军坚定纯粹的共产主义信仰、无畏牺牲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为穷人打天下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凌云壮志,永放光芒。
杨虎非常真诚地对笔者说:“传承红色基因,是我人生的境遇和人生选择,我要坚定信念,心怀家国情怀,民族复兴大义,生生不息地做好这项事业。”
他凭着一股韧劲和不屈精神,在四邻八乡的山里找到躺了四五十年至七八十年的文物——红军当年用过的舂米大碓窝、石碾、石槽、石轮,找到碾压水库大坝的石滚子。
他的坚守执拗,村民们看在眼里,并逐渐传开,纷纷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2013年冬天,在村民们的帮助下,他们把这些“宝贝石头”用粗大绳索套牢,慢慢地从山中移到公路旁,再用装载机运到施店驿。然后用吊车从大到小依次重叠,硬是建起了五米高的红军塔。
塔身共有七层,一层为3米见方,一米高的基座,二至五层是四个石头碾滚子,六层为红军当年用过的大碓窝,塔顶用花岗岩雕刻的一个红五星。
为了给雄伟特殊的石塔负有灵魂,需要塔名、塔记。
杨虎根据收集的资料,提炼出最能体现红军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的主题内容。
塔名:红军塔——鸳溪口红军渡江指挥部。
基座:红军迹址。
塔记:四个部分。一是正面,英烈名录。也就是面向广场北面,在永宁战斗中牺牲的36名红军将士;二是东面,长征故事;三是西面,渡江战役。红军强渡嘉陵江鸳溪口战役;四是南面,红军在永宁的革命故事。
要在石塔上刻字,并非易事。请人刻?要一万多元工价,也没有钱。自己刻,没刻过,而且是门技术活。杨虎思来想去,为了节约钱,只好自己带着手锤、錾子在石头上学习錾凿、刻字。
经过实践研究,杨虎认为采用阴刻技法比较好,它雕刻比较深,能很好的表现出书法用笔的变化和书写韵味,而且雕刻低于石头表面,不容易被外力破坏。
根据石滚子的材质,字体风格,采取合理的刻字技法,才能表现出文字的平面效果。
重叠竖立的石滚子,塔身高,石材坚硬,手锤、錾子似乎与他作对。不是錾子从指间“滑”跑,就是一手锤砸在手背上,鲜血直流,有时疼得牙齿咬得咯咯响。
刻字是细工活,轻重用力,深浅掌握,都很重要。特别是石滚子是个圆柱形,表面还有凸起的线条,造成表面不平,使雕刻深浅不一,字就看不清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杨虎先把基座上石滚子凸起的条线找平处理。然后将文字内容的整体轮廓勾勒出来,再往里凿、刻,打磨深度,这样打磨出来的刻字,用红漆上色后,均匀醒目,圆润饱满,具有立体感。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杨虎渐渐掌握了使用手锤、錾子的技巧。但是,岁月不饶人,年龄大了,长时间在高架上站立,腿有些发麻颤抖,很不安全,他就用绳索一头拴在塔上,另一头系在腰间,一丝不苟的用錾子精心刻字。
2013年腊月十八,杨虎下架后,感觉腿脚僵硬疼痛,无法行走,便席地而坐用双手揉搓按捏,稍稍有所缓解,便一瘸一拐的回到家。第二天起不了床,走不了路,在家人的劝说下,到县人民医院透视检查,医生告诉他,是年龄大了,骨质退化所致,加之长时间劳累过度,一时很难恢复,得慢慢养着……
年迈的杨虎,病情稍有好转,依然放不下未完成的工作,一定要建好红色石塔,传承红色血脉。
但是医生要他慢慢养着,不能劳累,不让出院,这让杨虎有些崩溃。他想糟了,红色基地建设完不成了,他近乎绝望的看着老伴,喃喃地说:“怎么办?”老伴开玩笑说:“你做的是好事,老天会保佑你,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2014年的春节,杨虎是躺在床上度过的。躺在床上的他,不甘心,根据自己曾经从医的经验,寻找中草药方子进行调理。果然,在老伴的悉心照料下,在床上躺了40多天的他,奇迹般的好了。他不顾家人的劝说,又急不可耐地背着水壶,提着工具,上红军塔刻字了。一人一绳,一塔一梯,一把手锤,几个錾子,和着清脆的有节奏的打石声,成为施店驿垭口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杨虎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天都到红军塔去刻字,经过近十年的严寒酷暑,风餐露宿,最终建成了红军塔、红军标语石墙的建设。
他说:“我于2012年开始,着手石板标语设计,红军塔建设,十年来陆陆续续投入了20万元左右。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全部心愿。”
杨虎一锤锤、一錾錾在坚硬的石头上镌刻出的红色梦想之花,见证了他历尽艰辛万苦挖掘红色资源的历程;近万字的红色石刻故事,红色石刻标语,红色石刻政令,凝聚着他的一颗赤子丹心,饱含着他的红色梦想和关爱之情。
杨虎在找寻红色印记和修复红色遗址遗迹的执着,家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妻子仲其芳原是村上的妇女主任,她深有感慨地说:“老杨2003年退休后,就想补救红军文化,以此来教育引导下一代,我也有50多年党龄,我和孩子们都非常支持他,他上山建塔、刻字,我就煮饭送饭,有时帮着打下手。”
当地的一位村干部说:“杨虎用实际行动让红军烈士英魂犹在,用‘红军精神’关爱下一代,我们作为年轻干部,要更多地向老先生学习,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积极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培养好、教育好祖国的下一代。”
杨虎经常利用节假日深入学校、工厂和企业,宣讲红色故事,传承红军精神和红色文化。教育后代赓续红色血脉,争做时代新人。
红色永续
自从施店驿建起了红色教育基地,从广元、阆中、巴中、重庆、绵阳、阆中等地前来接受红色教育、党性教育的师生、干群每年有数万人次。杨虎自然也就成了这里的主讲员,为了将红军当年在此浴血奋战的事迹讲得生动新鲜活感人,他白天忙着红色教育基地的事,晚上针对前来接受教育的人员年龄、知识层次各不相同,熬更守夜地编写修改讲稿。
近几年,杨虎每年都要带着本村的村民,乡镇的师生、干部群众开展几次主题教育活动。为使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他还自费出资六万多元制作挂图,深入学校、村社、人口集中的场镇举办展览。开展“学党史、国史,放飞梦想”、“孝亲敬老”、“家风家教”等各类教育活动上百场次,让村民深受教育。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杨虎从事关工委工作十几年来,多方奔走,筹集关爱基金15万多元,让镇内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帮扶资助困境学生150多人次、让十五名农村贫困大学新生圆了大学梦,他还坚持每年从自己的退休金中拿出两千元救助困境青少年。
2019年8月,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苍溪天然气净化二厂的公路要经过红军塔。公司找杨虎征求意见,与当地党政部门研究决定,以红军塔为背景,纳入企地文化融合共建项目。企业投入800多万元,建设“征气驿道”、“红军广场”、“古道悠悠”、“红色薪火”、“青春无悔”、“石油之光”等,将石油企业文化与当地红军文化、古驿道文化、知青文化、农耕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爱国主义大文化建设。
2022年6月,在红军石塔前,建成了占地3500平方米的红军广场,300多平方米的红军文化展览馆、红军石板标语墙、红军万里长征图、红军树、点将台等纪念设施,成为人民追忆红军、缅怀历史的重要载体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塔刻题存,启昭后人。杨虎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初心梦想,让红色记忆光耀千秋,彪炳史册,令人感动。
【编者按】作者一行在大雪过后采访四川苍溪县“五老”先进模范苍溪县永宁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杨虎,听他讲述了他在施店驿建设红色石塔的故事。杨虎生在旧社会,差点被饿死,解放后杨虎一家获得新生,杨虎幼小心灵种下红色种子,感恩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立志“要书写人间至善的红色梦想”,他用一生的时间践行着这一理想,年轻时干一行爱一行,退休后深入民间搜集当地红色资料,费尽千辛万苦在施店驿用大小不一的石碾建起红色石塔,不顾身疾,亲手在红塔上刻印红色事迹,并成为资深的名副其实的红色讲解员,为红色基因赓续付出毕生力量。这篇纪实文字真实生动记述了古驿道上红色传承人杨虎的事迹,吃水不忘挖井人,杨虎塔刻题存,启昭后人,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积极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事迹感人至深。推荐阅读。编辑:梁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