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文游台”上那抹云

作者: 春江潮水 点击:784 发表:2024-11-19 15:50:37 闪星:8

摘要:高台古邑深悠悠,诸般妖娆落高邮。关注“山抹微云”,不如说更关注其中的“抹”字来的确切。窃以为这个“抹”字出语新奇,别有意趣。“抹”字本意,是用一种颜色掩去原来的底色,有记载说唐朝德宗皇帝批卷时,遇有词理不通的,便用“浓笔抹之至尾”。按此说“山抹微云”,即是“山掩微云”了。不过秦观若是真的直书“山掩微云”,肯定是风流不在而意境大减。不难看出此处的“抹”“掩”之取舍,可与推和敲的抉择相媲美。

     “文游台”是高邮的文化旅游胜地,号称淮堧名胜,游人首选地,都说没登过文游台就等于没来过高邮。

       相传秦时于此筑高台置邮亭,故得名高邮。其实高台仅三十余米高,且邮驿早已移址。北宋时有道士见台上花草茂盛,树木拥翠,百鸟翔集,环境清幽,便在山上建了座东岳行宫,俗称“泰山庙”。北宋元丰年间,苏东坡离开黄州从水路返回京城开封,途径高邮时,门下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在此设宴招待先生,同时邀请当地名士孙觉、王巩等人到场作陪,一起饮酒谈论诗文。广陵太守听说此事,认为群贤毕至,值得纪念,特地为“泰山庙”写了一块“文游”的匾额送来。文游,寓意文坛领袖到此一游也,其时苏东坡在北宋文坛地位,已超越欧阳修成为魁首,在文坛、在坊间都已是公开的秘密。此后,著名画家李伯时又以此为题作画,“文游台”因此得名并声名远播,渐渐成了当地士子文人聚会,登高望远、把酒临风的胜地。

       立冬后两日,微雨初霁,时光微凉。我随盱眙县作家协会组织的“行走大运河”采风团来到高邮,领略了文游台独特的文化魅力,思才起,笔未动,已凝香。

       文游台外牌坊上,是清初大文学家王士祯题写的“古文游台”四个大字,古朴遒劲,颇有先声夺人之气势。景区门楣上的匾额,是时年九十四岁的女书法大家萧娴题写的“淮堧名胜”,且不说字体透出的雄浑厚重、磅礴大气,单论一个“堧”字,就显得用字讲究,遣词匠心,文学功底极为深厚。这里“淮堧”指淮边平地,高邮本来并不近淮,皆因黄河夺淮后,明清朝廷为保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畅通,迫使淮河入海水道改变流向,经高邮湖南下入江,这么一折腾,高邮湖成为淮流通道,称高邮为“淮堧”自然名副其实恰如其分了。

       景区以文游台为核心,盍簪堂、四贤祠、秦观读书台等古建筑错落有致,长廊蜿蜒,池波粼粼,入目和谐;重光亭、秦观塑像、造型各异的奇石点缀其间,古木参天,秀竹摇曳,使人清新舒畅,心旷神怡。

       景区美景看不尽,不因秋华已远去。最为吸引我眼球的则是文游台主体楼上那块写有“山抹微云”四个字的匾额,这四个字出自秦观的《满庭芳》一词中,这首词也是秦观最杰出的词作之一。该词第一句就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词中主要描写离别情景,充满了低沉婉转的感伤情调,上阕写别时的景色及对往事的回忆,下阕抒写离别时的留恋、惆怅之情。全词通过对凄凉景色的描写,用宛转语调表达伤感的情绪,将凄凉秋色和伤别之情融为一体。据说苏东坡看到这首词后十分欣赏,戏称秦观为“山抹微云秦学士”。秦学士随之便有“山抹微云君”雅称,可知这首词是秦观作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作之一。

       高台古邑深悠悠,诸般妖娆落高邮。关注“山抹微云”,不如说更关注其中的“抹”字来的确切。窃以为这个“抹”字出语新奇,别有意趣。“抹”字本意,是用一种颜色掩去原来的底色,有记载说唐朝德宗皇帝批卷时,遇有词理不通的,便用“浓笔抹之至尾”。按此说“山抹微云”,即是“山掩微云”了。不过秦观若是真的直书“山掩微云”,肯定是风流不在而意境大减。不难看出此处的“抹”“掩”之取舍,可与推和敲的抉择相媲美。

       “山抹微云”本不是写给高邮的,何况高邮也无山。但高邮是秦观生长的地方,他以台当山,用山和云的关系来定位自己与老师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这四个字用在文游台自然也是那么地合意。台因东坡先生而声名鹊起,在秦观眼里,老师东坡先生就是山,就是一座高不可攀、难以企及的高山,就是那只能仰视膜拜的巨峰。相比之下,自己就是一片浮云,围绕在山峰周围的一抹微云,尽管也曾发出绚丽的五彩霞光,那也是老师的光芒折射。秦观并不会以为自己的才华,会惊艳了时光,惊悚了老师,这些从其一生追随先生,即使受到牵连被贬荒蛮之地、最终客死他乡也无怨无悔就可看出。

       无独有偶,在秦观的诗词中,还有一首《泗州东城晚望》用到抹字,就其内容看应该是写我们盱眙的。据南京博物院考古资料及地方志书记载,泗州城内因汴河(隋唐时称通济渠)中分而有东西两部分,清康熙十九年(1680)泗州城因洪泽湖水位抬升而沉没,其遗址与盱眙城内第一山隔淮相对。又因淮河在今盱眙城西南折向东北注入洪泽湖,故从方位上看,泗州城在淮河西侧,盱眙县城在淮河东侧。秦观写东城晚望:“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林稍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因泗州城周围均是平原,只有东边淮河对岸的盱眙有山,诗意透出秦观正是眺望盱眙山,目光由上及下,先入眼的是一抹青黛色林稍,在夕照晚霞的映衬下,交相辉映,流光溢彩。视线回收,但见山峰耸立在淮边,水流缓缓,好一幅山水相依、动静相宜的美丽画卷。精彩处也是一个“抹”字,此处“抹”的是林稍,比之抹云,一个笔端流出的是林下山痕,一个着笔的是山上云迹,皆是诗中画、画中诗。如果说作者秦观是一位画家也是恰如其分的,毕竟作者是有意将绘画笔法写入诗中的,或者说诗人将唯美的图画融入诗词中。

       秋既去,冬启程。伫立在文游台下久久不想离去,试图感应盱眙与高邮之间的联系。一段唯美,不免伤感,先贤秦观能将一个“抹”字连贯高邮与盱眙,今天的后来者,该如何作出回应以惊艳历史、惊艳时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第一次来到高邮“文游台”游览,景区以文游台为核心,盍簪堂、四贤祠、秦观读书台等古建筑错落有致地贯穿其间,而作者独对文游台主体楼上那块写有“山抹微云”四个字的匾额颇感兴趣。细究之后发现,在秦观的诗词中,还有一首《泗州东城晚望》也用到抹字。于是作者感叹:一段唯美,不免伤感,先贤秦观能将一个“抹”字连贯高邮与盱眙,今天的后来者,该如何作出回应以惊艳历史、惊艳时光?很多人都说游记难写,很容易落入导游词的俗套。而作者就可以独辟蹊径,抓住一点让游记绽放出异彩来。这也不得不钦佩作者的生花妙笔,让我们今后在写游记时也可以借鉴一回。推荐阅读。编辑:梦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