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美丽的布达拉
雪域圣城、西藏首府拉萨,是个值得一去而再去的地方。而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一定是每个人第一眼就想看到的景观。
曾多次提醒自己不要去写布达拉,因为名气太大,写不好的。退休离开西藏十余年后再去拉萨,终是忍不住写它的冲动,因为它太美,美的有点让人怀疑视觉真实,却又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养眼。
最近持续在拉萨逗留数日,内心又一次亲切满满。一天天穿梭往来于市井区间,少不了又一次次被布达拉宫狠狠击中眼眸。
它,或坐拥于蓝天白云之间,或静谧于星光霓虹之下,或匆匆突现又徐徐闪没于户庭车窗之外。无论以什么形式闪亮登场,那强大的视觉冲击力都惹人怦然心动,销魂摄魄。
哦!美丽的布达拉。虽然久别重逢,约会你的时光仍那么令人流连忘返。以往乘坐飞机或者火车出出进进了无数次藏地,已习惯了将你作为落地拉萨的“第一打卡点”,此次亦然。
就像人们到了北京一定会驻足不舍于故宫天安门一样,那是共和国的象征、全民族的向往。布达拉宫则是世界屋脊的地标明珠、雪域西藏政治、经济以及宗教、历史、文化的载体,藏民族精神的图腾。
这座庞大的宫堡式建筑群,矗立在拉萨河北岸的玛布日山(红山)上,所以初名又叫“红山宫”。而它“第二普陀”的藏语意,则妥妥地彰显着在藏族同胞心目中无上的神圣与高贵。
红山位于拉萨市中心西北,山下的北京路一如首都长安街一样横贯东西,名闻遐迩。布达拉宫坐北朝南,被红山高高托举着,一展王宫豪殿的雄姿霸气。凝视它,又恍如一位美丽的公主,被英俊潇洒的王子扛在肩膀,背后的玛布日雪山是他们慈祥的父王和母后,彼此几近依偎,又昂然挺拔、略显傲娇。
在近乎于全民信佛的藏族同胞眼里,红山是观世音菩萨居住的普陀山,“布达拉”自然是圣洁无比的佛陀化身。
还因为它稳健于拉萨河畔,便也有市井百姓送给它另一个形象而又通俗的名字——“佛陀码头”。那么,既然是佛门重地,它又为什么不叫“寺”而称“宫”呢?不言而喻,因为它不只是藏传佛教的高端,更是高高在上、“政教合一”的权力所在。
是的,它曾是王宫,是山南吐蕃古都迁徙拉萨的产物。如果说老王宫雍布拉康已像一位沧桑老人留在山南,那么拉萨布达拉宫还处在中壮期。
在中国、在亚洲、在全世界,布达拉宫被许多专家学者称赞为“顶流的建筑”“艺术的经典”“世界级遗产的皇冠”。华夏历史考古权威郭沫若先生曾盛赞它“是日风云静,拉开翠幛层;岩中藏古寺,阶上莲花涌;大德留千载,高僧度众生……”由此可毫不夸张地说,来到“世界屋脊”的人,如果没去参观布达拉宫,那么他相当于没来,是会悔恨终生的。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631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迎娶远嫁而来的唐朝文成公主特别建造的。
传说它源于一个“王者之梦”:在一个盛夏晴朗的日子,酷爱张弓狩猎的松赞干布一路策马飞驰,由山南跨越雅鲁藏布江至拉萨,因为燥热便脱去了衣服,沐浴在清凉透澈的拉萨河中。荡漾的水波抚慰着他的肌肤,结队的鱼儿吸食着他的汗味,自然之母赐予的这份惬意享受,竟让年轻的大王舒适地闭上了眼睛,他背倚河岸沉沉地睡着了。梦里,看见漂亮又知性的文成公主翩翩而至,而他却还没有为她准备好理想的居所。恍惚间观音佛祖缓缓有声:“群山四合,秀水中流,宽坦之地,雄师腾空,仙女仙居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他闻声醒来睁眼一看,大片的沼泽绿地中央,一座红山突兀峥嵘,如一叶莲瓣静坐安卧,又似一把太师椅高置于玛布日大山怀中。随行的高僧告诉他:“此为圣化之地,风水极好。”松赞干布一拍脑门顿然领悟,既然佛祖托梦于佳绝之处迎亲,便也是该迁都的时候了。于是,建造布达拉宫的百年大计就这样出笼并付诸实践了,并且延用了千年。
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布达拉宫大部分毁于战火。直至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建立噶丹颇章王朝并被清朝政府正式封为西藏地方首领后,便开始重建布达拉宫,时年为公元1645年。以后历代达赖喇嘛又相继进行扩建并唤做“冬宫”,“夏宫”则是其西南侧的罗布林卡园林。冬夏两宫勾肩搭背依季移位,弘法布教与理政休闲有机结合,才有了今天看到的格局。
记得第一次参观布达拉,是藏族好友扎西平措陪同。他告诉我:如今的罗布林卡已成为单纯的园林化民众文化场所,而布达拉宫却依旧承载着历史兴衰的厚重,如果说大昭寺是藏传佛教的“圣寺”,那么布达拉宫就是政教合一的“圣殿”,这就是雪域内外人士都摩拜不止的原因。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政治、文化和宗教活动仪式均在这里举行。然而现今农奴翻身,有了自己的政府,布达拉自然也就成了一个历史坐标,成了只供僧侣守灵祈福、民众朝拜观赏的一处福地了。
这次不巧,平措下基层驻村扶贫去了,我只好独步。驻足南门仰视,突然觉得以往看惯了的这座宫殿,好像有点异样的高大了,呵呵,其实是久违之后的视觉差异。我知道,这座依山垒砌的13层楼宇群,占地41万平方米,净高117米,海拔高度3700米,共有房屋999间,总建筑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布局迂回曲折错落有致,所以看上去既与红山的山体有机融合,又像是扑面而来,释放着特别的尊严。
我仰首望去,当然地又一次领略了它横空出世、气贯苍穹的气势。尤其那布局在宫殿顶端、具有经典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宝幢和经幡,交相辉映于蓝天白云下,煞是庄重。置身其麾下,如临神秘世界。
踏上建筑群的既设观摩路线,我与众多游客一样,由山脚无字石碑起步,经曲折石铺斜坡上行。但见廊道交错,厅堂杂陈,空间曲折莫测;坚实墩厚却不规则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以及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都展示着藏家建筑物迷人的精彩。
徜徉其间,还发现不同殿堂之间巧妙利用了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和调节空气。墙基宽而坚固,下置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风格似有与汉族相像的圆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撑架,雕花壁画却很西藏、很佛陀。
想起平措说过:墙壁和柱梁上的各种雕刻彩绘,都是用高原上的绿松石、黄蜜蜡和红珊瑚粉末颜料手绘而成;所有房屋皆为土、木、石结构,从头到脚未使用一枚铁钉、一斤水泥。铺地和盖屋顶用的是由米汤、白灰、沙土三合一的“阿尔嘎”硬土,凝固后大有咱们汉族的“水磨石”技术功效呢!
果然,在一处廊道出现了真实的“打阿嘎”表演。一群藏家青年男女排成两列,唱着劳动号子,按着一定的节奏交替移动步伐,同时用手中的木制工具夯打着脚下的碎石和泥土。这种劳动场面不亚于一种歌舞表演,展现的是建造布达拉宫的过程与方法,平措称它为“西藏传统工地上的舞蹈”。
呵呵,当时我席地一蹲,发现还真是的。再看,那些墙柱、斗拱的连接处,的确没有金属材料,而是采用了最为传统的木石套铆技术。据说1989年国务院拨专款广泛招标维修布达拉宫时,竟然长时间找不到能够胜任的施工单位。就连中外许多最杰出的建筑学家参观考察后也不得不折服它的神奇,赞美它的“空前绝后”。
今天又见布达拉,看似容貌依旧,细赏却仿佛给了我新的感受:它宫宇叠砌,对称艺术堪称经典。东部的达赖喇嘛居所白宫和西部僧众白色的僧房,簇拥着中部佛殿以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的红宫,这对称的红白搭配,简直默契到了传神,仿佛在伴随浑厚的钟声法号共鸣共振,一同支撑起熠熠生辉的金顶。这种破空而来的美感,真是太阳底下的一种奇绝!
张目“高坐莲坛”的那座红宫前,有一片纯白色的巨大墙面为晒佛台,这是每当佛教节庆之日,用以悬挂巨幅佛像唐卡的地方,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新脱俗。一清扫过道的小僧说:它和整座布达拉一样,政府通常在每年八月雪顿节之前都要安排修饰粉刷一次,以保持它的坚固、鲜明和漂亮。
宫堡群的腰脊,另有一处开阔的平台,这是历代达赖观赏歌舞的场所,也是每年藏历最后一天僧众们驱魔纳福之处,名为“德阳厦”。扶梯而上,五世达赖留下的“金汁双手印”、松赞干布请婚以及文成公主进藏的壁画故事出现在眼帘,细细端详,画功精道栩栩如生,保护十分完好。尤其那五世达赖的手印之大,让人惊叹巨人之神武,萌生无限遐想。
穿越达松格廊道,便到了白宫最大的东大殿“措木钦厦”。有导游小姐现场讲解:自1653年清朝顺治皇帝以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起,每一届达赖转世都须得到中央政府诏书册封,并由驻藏大臣为其主持仪式,此处就是历代达赖坐床弘法、亲政大典等重大政治和宗教活动的场所。
呵呵,那皇上当年的金册金印豁然眼前,让人感慨境内外敌对势力蛊惑分裂西藏是多么的狼子野心,也由衷地蔑视他们是螳臂挡车不自量力!
从东大殿登上白宫的最高处,是著名的“日光殿”。一顺儿朝南的落地玻璃,采光面积很大,从早到晚阳光灿烂,达赖喇嘛的寝宫就设在这里。殿内陈设豪华,绫罗绸缎,金盆玉碗,珠光宝气,使人眼花缭乱。由阳台凭栏远眺,群山起伏,萨河滔滔,田垅阡陌,绿树村舍,拉萨风光尽收眼底。好一派气象万千!于是又联想:这松赞干布将王宫由山南迁徙此处,南依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天堑,北借念青唐古拉雪山天险,进可攻,退可守,抗击外夷侵袭的战略眼光可谓高明之至啊!哈哈,一介退休军人,视角和思维总也脱不开戎马倥偬的“铁血气味”,我这叫“军字号综合症”吧。
红宫内部有着极致的诱惑,历代达赖的灵塔殿以及佛堂就在这里。8座灵塔依次排列,其中五世达赖居于首位,也是塔体最大、耗资最多、最为辉煌炫目的一座。据说仅镶嵌这一灵塔所用的黄金就达11.98万两之多,经过防腐药材处理的达赖遗体就保存在金碧辉煌的灵塔体内。一位自称是从昌都草原跋涉而来朝圣的白发老翁,双手举过头顶,额头紧贴高大的灵塔基座,闭目默诵着“嗡嘛呢呗咪吽”六字真言,彷佛接收到了想往已久的神佑福报。
西大殿“司西平措”,是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也是红宫内最大最豪华的宫殿。但见乾隆皇帝御赐的“涌莲初地”匾额当头,700幅壁画绕墙而绘,特别是康熙皇帝所赐大型锦绣幔帐一对,是布达拉宫内的稀世珍品。据说当年康熙帝为了织造这对幔帐,曾专门设立了厂房,百余绣工耗时一年,才得以完成。由此足见,五世达赖喇嘛当时享有礼遇之高,无人能及。
而红宫西部的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灵位,亦是另一番辉煌呈现,坐像前置一尊用20多万颗珍珠串成的曼陀罗珍珠塔,绝对价值连城,且熠熠生辉。它从另一侧面,旁证着这位十三世执政时斐然的政绩。
从西大殿画廊登上三楼,就到了布达拉宫最古老的建筑物——曲加竹普。这里是吐蕃第二十七代赞普妥妥日聂赞和松赞干布修行的洞穴,也是布达拉宫999间房屋之外的另一个特殊建筑。我想,官方和民间似乎都已习惯于讲布达拉宫有999间房屋,那么学术界有关布达拉宫有1000间房子的说法,是否源于多了这间洞穴呢?应该是。曲加竹普的藏语意叫“观音佛堂”,是最早的布达拉“洞穴式建筑”,也是当年旧宫留下的唯一一间屋子。它开凿于公元7世纪,里面保存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及其大臣的塑像。环顾洞壁烟熏漆黑,唯那塑像依然栩栩如生,望着他们,我的思绪不自觉地飞向了那个未知详情的1300年前,回味着他们曾经的波澜壮阔,也仿佛看见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动人的爱情故事。
曲加竹普的上层是帕巴拉康,殿内供奉着檀香木制的自在观音像,属于布达拉宫里的稀世珍宝。清同治皇帝题书的“福田妙果”牌匾高悬堂前。左侧的高门大殿萨松朗杰,意为“胜三界”之地,供奉着清乾隆皇帝画像和用汉藏蒙满四种文字写成的“万岁”牌位。哦!想起来了,《仓央嘉措心史》的末尾曾有记载:自从这位六世达赖为情所困荒芜政事,受到朝廷惩罚之后,各世达赖每年藏历正月初三凌晨都要来这里向皇帝牌位朝拜,以此表明他们对大清的臣属之心。
绝世情僧、一代浪漫主义诗痴,竟阴差阳错地成了后世的一把“警钟锤”,人生造化啊,真的是不由个人意志为转移!
该出宫下山了,想到自己年近古稀,再见布达拉的机会将越来越少,因此止不住频频回首。一路不停地唏嘘,唏嘘布达拉的那番高大巍峨,感叹自己作为个体生命的渺小。
此生注定会与布达拉有着不解之缘。虽带不走哪怕一星点的实物纪念,也没有条件更仔细地品赏里面的珍宝唐卡、金册玉印、封号匾书和经卷文献,却可以收藏无价的记忆与思考。最大的疑惑是13万平米的楼宇依山而建不含一颗铁钉、一斤水泥,也没有哪怕简单的测量仪器设备,这不可思议的“999奇迹”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有考古学家说“一个布达拉宫相当于两个大上海的不动产价值”,或许是以讹传讹有些夸张了,但是有谁能够否认这座宫殿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呢?尤其它的“远古建筑学之谜”,连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建筑学专家也至今无法解开。
离宫之路是布达拉的背阴便道,拾级而下,曲径通幽。一汪秋水碧波倒映着宫殿背影,湖畔树木苍翠鸟语花香。这里是当年王宫的后花园宗角禄康,藏王与臣子宫女们休闲嘻戏之地。只是已时过境迁,花鸟风月不见当年才子佳人,唯游客与转经朝圣者人头攒动。
驻足小憩,须臾间一片落叶缓缓飘下,轻轻砸在我的头顶,又慢慢滑落到脚底。反向望去,它来自于一棵老树,枝杈上挂着一方“姓名牌”,上书:“左旋柳,树龄610年”。仰视片刻,我俨然面对着一位沧桑的时间老人。纳闷,这来来往往行走青藏线已不计其数,从昆仑山口到念青唐古拉雪山西坡的羊八井,近2000公里的路途皆为“无树的世界”,而眼前的左旋柳无疑是强紫外线与弱含氧量的“稀世杰作”了。大雪压顶,枝稍驼垂,它挺过来了;寒风侵袭,身躯斑驳,它亦傲骨铮铮。严刑考验数百年仍盎然于雪域,莫不是王者之地必有王者之气?呵呵,有点牵强。思来想去,它以炼狱般的顽强撑起片片绿荫,也许正是为了陪衬布达拉宫的幢幢红白,它身上一个又一个的年轮褶痕,不正是时代生生不息的见证吗!
无独有偶。拉萨的布达拉宫举世闻名,其实还有6座“小布达拉宫”少为人知。它们分散于华夏各地,风采迥异各领风骚,同样让人叹为观止。瞧瞧吧,兴建于元顺帝时期的日喀则桑珠孜宗堡、坐落于藏北康玛草原上的江孜宗堡、位于云南香格里拉中甸县的噶丹松赞林寺、享有“世界藏学府”盛誉的甘南夏河县拉愣卜寺、河北承德狮子沟普陀宗乘之庙和辽宁锦州九华山的慈海寺。这些典型的“山巅式宫堡古建群”,同样集造型艺术之大成,享有“藏族艺术博物馆”的美誉。它们规模虽小,其形胜布局和建筑风格却又一个个神似拉萨的布达拉宫,尤其河北承德的普陀宗乘庙,简直就是拉萨布达拉的微缩版。常有走近这些“小布达拉宫”的游人,因为觉错而发出感叹:“哇塞!我好像来到拉萨了耶!”
回到拉萨
我回到了布达拉
爬过了唐古拉山
我遇见了雪莲花
看不够姑娘的笑靥
见多了虔诚的喇嘛
来吧来吧我们一起回拉萨
回到阔别已经很久的家
……
歌手郑钧演唱的这首《回到拉萨》,是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的有效融合,我迷恋它意境的质朴纯粹,音质的悠远浑厚,却一直记不全歌词。它咿咿呀呀反反复复,旋律中既充满热血又富于深情,还透着些许的沧桑。此刻我哼唱着它,心中怡然醉了。
哦!美丽的布达拉。你踩着历史的鼓点走到今天,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建筑物概念,而是中华藏学博大精深的文化符号。你至雄至美傲然天边,你特立独行空前绝后。你将七彩的元素泼洒全球,绘制出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卷,已经并将继续灿烂着中华文明。
每次离开拉萨,头一天我都习惯于再去布达拉宫绕行三圈,合计5.1公里。这次更不能例外。我明白,这是一种留恋与不舍,一种用心灵对于布达拉的反复触摸。
我想在这个特别的地方多留几串印痕,也顺便留下“日行7000步”的惯常锻炼记录……
【编者按】散文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将布达拉宫的壮丽、神秘与历史文化价值徐徐展开。作者用深情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布达拉宫的全景图。文中不仅详细描述了布达拉宫的建筑特色,如依山垒砌的庞大楼宇、独特的色彩搭配、精湛的内部装饰等,还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包括吐蕃王朝时期的起源传说、历代王朝的重建与扩建、政教合一的特殊意义等。同时,作者还将布达拉宫与其他相关建筑、流行文化元素相联系,使其在时空维度上更加丰富,充分彰显了布达拉宫作为中华藏学文化符号的独特魅力,令人对这座伟大的建筑心生向往和敬畏。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同感受布达拉宫那令人震撼的气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展现了布达拉宫作为雪域明珠在藏族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心中的重要地位。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