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五十六
《资治通鉴》主要是记事,在记事的基础上,作者司马光对很多事件做出了评价。他的评价主要是依据儒家的思想,体现出对事件的褒扬和贬抑。卷第七记载秦始皇在一些年代里发生的事件,司马光对事对人都做出了评价,原文如下:
始皇帝下二十一年
冬,十月,王翦拔蓟,燕王及太子率其精兵东保辽东,李信急追之。代王嘉遗燕王书,令杀太子丹以献。丹匿衍水中,燕王使使斩丹,欲以献王,王复进兵攻之。
王贲伐楚,取十馀城。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始皇帝下二十二年
王贲伐魏,引河沟以灌大梁。三月,城坏。魏王假降,杀之,遂灭魏。
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幸。虽然,臣受地于魏之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王义而许之。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始皇帝下二十三年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始皇帝下二十四年
王翦、蒙武虏楚王负刍,以其地置楚郡。
始皇帝下二十五年
大兴兵,使王贲攻辽东,虏燕王喜。
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
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
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要之,谋不远而动不义,其楚白公胜之流乎!
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
将这些文字翻译成的白话文是这样的:
秦始皇二十一年
冬季,十月,王翦攻克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率领他们的精兵向东退守辽东,李信紧追不舍。代王赵嘉送信给燕王喜,让他杀掉太子丹献给秦国。太子丹藏匿在衍水中,燕王喜派使者杀了太子丹,想把他的首级献给秦王,但秦王仍继续进军攻打燕国。
王贲攻打楚国,夺取了十多座城池。秦王问将军李信:“我想要夺取楚国,依你看需要多少兵力才够?”李信说:“不超过二十万人。”秦王又问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说:“王将军老了,怎么如此胆怯!”于是派李信、蒙恬率领二十万人攻打楚国;王翦于是称病回到频阳。
秦始皇二十二年
王贲攻打魏国,引黄河水灌大梁城。三月,大梁城墙坍塌。魏王假投降,秦王杀了他,于是灭了魏国。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说:“大王施加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非常幸运。虽然如此,我从魏国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认为他有义气而答应了他。
李信攻打平舆,蒙恬攻打寝地,大败楚军。李信又攻打鄢郢,攻克了它,于是领兵向西,与蒙恬在城父会师,楚国人趁机跟在后面,三天三夜不停歇,大败李信,攻入秦军两座壁垒,杀死了七个都尉;李信逃回秦国。
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大怒,亲自到频阳向王翦道歉说:“我没有采用将军的计谋,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耻辱。将军虽然有病,难道忍心抛弃我吗!”王翦称病不能担任将领,秦王说:“好了,不要再说了!”王翦说:“如果一定要任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说:“就听从将军的计策吧。”于是王翦率领六十万人攻打楚国。秦王送他到霸上,王翦请求很多良田美宅。秦王说:“将军出发吧,何必担忧贫困呢!”王翦说:“作为大王的将领,即使有功劳,最终也不能封侯,所以趁着大王现在还信任我,请求良田美宅作为子孙的产业罢了。”秦王大笑。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派使者回去请求良田美宅五次。有人说:“将军请求赏赐也太过分了!”王翦说:“不是这样。秦王性情粗暴而不信任人,现在倾尽国内的士兵都托付给我,我如果不多请求良田美宅作为子孙的产业来表示自己坚定的立场,反而会让秦王坐在那里怀疑我。”
秦始皇二十三年
王翦夺取了陈地以南直到平舆的土地。楚国人听说王翦增兵而来,于是出动全国的兵力来抵御;王翦坚守壁垒不与楚军交战。楚国人多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战。王翦让士兵每天休息、洗澡,改善饮食,安抚他们,亲自和士兵一起吃饭。过了很久,王翦派人询问:“军中在玩什么游戏?”回答说:“正在投掷石头、跳远。”王翦说:“可以出战了!”楚军找不到战机,于是领兵向东撤退。王翦追击他们,命令壮士攻击,大败楚军,追到蕲南,杀死了楚国将军项燕,楚军于是溃败逃走。王翦趁机乘胜攻占城邑。
秦始皇二十四年
王翦、蒙武俘虏了楚王负刍,把楚国的土地设置为楚郡。
秦始皇二十五年
大规模发兵,派王贲攻打辽东,俘虏了燕王喜。
在叙述了这些事件后,司马光评论说,燕太子丹不能忍受一时的愤怒而触犯如虎狼般的秦国,轻率考虑,谋略浅薄,挑起怨恨,招致灾祸,使召公的宗庙祭祀突然断绝,罪过没有比这更大的了!然而评论的人有的还称他为贤能,难道不是错得太过分了吗!
治理国家的人,任用官员要根据才能,确立政策要依据礼制,安抚百姓要凭借仁爱,与邻国交往要依靠诚信。因此,官员得到合适的任用,政策符合法度,百姓感怀他的恩德,四邻亲近他的道义。如果能这样,那么国家就会像磐石一样安稳,像烈火一样旺盛。触碰它的会被撞碎,侵犯它的会被烧焦,即使有强横凶暴的国家,又有什么值得畏惧呢!太子丹放弃这些不做,却凭借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发泄一个普通人的愤怒,施展盗贼般的谋略,功业毁坏,自身被杀,国家成为废墟,不是很可悲吗!
跪着行走、趴在地上,这不是恭敬;反复承诺,这不是诚信;耗费金钱、散发宝玉,这不是恩惠;割头剖腹,这不是勇敢。总之,谋略不深远而行动不合道义,他大概是楚国白公胜之流吧!
他对荆轲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荆轲心怀他所受的豢养私恩,不顾及七族的性命,想用一把八寸长的匕首使燕国强大而使秦国削弱,不是很愚蠢吗!所以扬雄评论他,认为要离是蜘蛛、蝥虫之类的刺客,聂政是壮士之类的刺客,荆轲是刺客中的下等,都不能称之为义。又说:“荆轲,是君子中的盗贼!”说得好啊!
这段文字通过讲述秦灭六国过程中的一系列事件,以及司马光对燕太子丹和荆轲的评价,阐述了治理国家的道理。从秦王统一六国的过程来看,强调了正确的军事战略和用人决策的重要性。秦王在攻楚问题上,一开始没有听取王翦的建议,导致李信失败,后来认识到错误,重用王翦,最终成功灭楚。这表明在重大决策上,应充分考虑不同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判断。
司马光对燕太子丹和荆轲的批评,体现了他所认为的治国和为人的正确原则。治理国家应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而燕太子丹为泄私愤,轻举妄动,不顾国家大义,导致燕国灭亡。荆轲受私恩驱使,行刺秦王,这种行为被认为是愚蠢和不义的。这告诫人们在行动时要考虑长远利益,遵循道义原则,不能因一时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二〇二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编者按】《资治通鉴》中这段关于秦灭六国的记载,深刻地展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与教训的沉重。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的进程中,既有果断决策的一面,也有决策失误的时候。其在攻楚问题上的反复,凸显了重大决策需审慎对待,广纳良言的重要性。这对于现代的领导者而言,在面对关键抉择时,应充分听取不同意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避免因一时之误而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