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读书日】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五十五

作者: 温国兴 点击:370 发表:2024-10-21 14:58:38 闪星:2

摘要: 我们今天读这段惨烈的文字,依然感到十分震撼,作者详细描写了荆轲刺秦王这一著名历史事件。这段文字展现了荆轲的勇敢和侠义,他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毅然前往强大的秦国行刺秦王,产生了“图穷匕首见”这样一句成语。同时描述了秦王在危急时刻的镇定和果断。这一事件对秦燕两国的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它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传奇色彩和象征意义的事件,体现了古人的勇气、忠诚和反抗精神。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这首耳熟能详的《荆轲歌》,是战国时期刺客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时在易水与燕太子丹等人饯别之际所唱的歌辞。歌辞的前一句描写秋风萧瑟,易水寒冽,用这样天地愁惨之状,渲染了苍凉悲壮的肃杀气氛,渗透出歌者激越澎湃的感情。后一句表现主人公大义凛然、义无反顾、抱定必死决心深入虎穴的献身精神。在《资治通鉴》卷第七开篇,记载了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事件,原文如下:

  荆轲至咸阳,因王宠臣蒙嘉卑辞以求见,王大喜,朝服,设九宾而见之。荆轲奉图以进于王,图穷而匕首见,因把王袖而揕之;未至身,王惊起,袖绝。荆轲逐王,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负剑!”负剑,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匕首擿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遂体解荆轲以徇。王于是大怒,益发兵诣赵,就王翦以伐燕,与燕师、代师战于易水之西,大破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荆轲到达咸阳,通过秦王的宠臣蒙嘉,用谦卑的言辞请求拜见秦王。秦王非常高兴,穿上朝服,用九宾之礼接见荆轲。荆轲捧着地图进献给秦王,地图全部展开后,匕首露了出来,荆轲趁机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匕首刺向他。还没刺到秦王身上,秦王大惊起身,衣袖挣断了。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都惊呆了,这是一件突发事件,完全出乎意料,他们都失去了常态。而秦国的法令规定,在殿上侍奉的群臣不能携带任何尺寸的兵器,左右的人只能徒手与荆轲搏斗,并且喊道:“大王把剑背在背上!”秦王把剑背在背上,于是拔出剑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残废了,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击中了铜柱。荆轲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一定要得到契约来报答太子!”于是秦王将荆轲肢解示众。秦王因此大怒,增派兵力前往赵国,命令王翦攻打燕国。秦军与燕国、代国的军队在易水以西交战,大败燕、代联军。

  我们今天读这段惨烈的文字,依然感到十分震撼,作者详细描写了荆轲刺秦王这一著名历史事件。这段文字展现了荆轲的勇敢和侠义,他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毅然前往强大的秦国行刺秦王,产生了“图穷匕首见”这样一句成语。同时描述了秦王在危急时刻的镇定和果断。这一事件对秦燕两国的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它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传奇色彩和象征意义的事件,体现了古人的勇气、忠诚和反抗精神。


  二〇二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阅读《资治通鉴》第五十五之笔记辑录了《资治通鉴》卷第七开篇所记载的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事件。文章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叙述清晰并且解读了《资治通鉴》原文,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紧张激烈的场景。既突出了荆轲的勇敢、无畏、忠诚、侠义和反抗精神,又展现了秦王在危急时刻的应对能力。更阐述了该事件对秦燕两国关系以及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这一事件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价值和象征意义。语言表达较为平实,但准确地传达了事件的核心内容和历史意义。整体而言,是一篇对荆轲刺秦王事件进行较好解读的文章。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