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一场地震让我和新闻结缘

作者: 木草 点击:619 发表:2024-10-14 12:36:19 闪星:2

  细细算来,至今我已与新闻事业结缘48年时间,算是一位老新闻工作者了。我曾先后做过乡广播站通讯员、县广播站编辑记者,其间还被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借用一年多时间,后来又担任过《江都科技报》责任编辑,2000年7月调任《江苏工人报》扬州记者站站长,一干就是20多年,直至2022年退休。而我与新闻事业结缘则始于1976年的那场地震。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导致242769人死亡,164000多人受伤。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各地都加强了地震的预测预报工作,当时就预报称南京至海安之间有发生地震的可能。于是,政府便动员这一线群众搬出原来的住房,在室外搭建防震棚居住。当年我14岁,正在读初中。

  一天放学后,我们同村的几个同学一起聚在一位同学家的防震棚里玩耍,聊到了当天学校上课的事。我说学校老师今天讲了,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其他小伙伴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自己所获悉的地震知识。就在我们热闹议论的时候,坐在一旁的一位老奶奶插话说,地震是鳌鱼翻身,意思是说,大地被驮在鳌鱼背上,地震是由于鳌鱼翻动身子造成的。

  对于这一说法,我们当时都说老奶奶是散布迷信思想,大家便运用老师讲的知识和她辩论开来,而且争论得还相当激烈。直到长大成人后,读了一些古典文学书籍,我才知道在清·俞樾《茶香室丛钞》一二中,宋刘敛《彭城集》确有地震戏,王深父诗自注日:俗云:“地震鳌鱼动。”

  当时和老奶奶争论后,第二天回到学校老师正好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地震的作文,我便把我们几个同学和老奶奶争论的地震是地壳运动造成的还是鳌鱼翻身造成的经过写了出来,批判她的迷信思想。没想到,作文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并作为范文让我在班上作了朗读。更没想到的是,老师把我的作文投稿给了县广播站,大约一个星期后,县广播站把我的作文作为新闻进行了广播,这让我对写广播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此,我经常把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写成稿件投递给报纸广播。投稿过程中认识了时任县委宣传部秘书的李厚尧老师(后任扬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扬州日报主要领导),得到了他的专业指导。记得有一次,我写了一篇稿件觉得可以投给《新华日报》,就骑自行车20多公里来到县城请李厚尧老师修改,他放下手头工作,用红色钢笔逐字逐句酙酌,等他修改好让我重新抄写时才发现,我原稿上的蓝钢笔字已没有红钢笔字多了。仔细阅读,从内心钦佩李厚尧老师的文字功底和表达能力。

  后来,我经常会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稿件送给李厚尧老师修改,他也曾多次带着我采访撰写新闻稿件,像发表在《爱国报》上的“曹王林园花正红”,发表在《新华日报》上的“扶持社员发展传统花木生产”,发表在《中国花卉盆景》杂志上的“花乡行”,被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的“全凭巧手织云霞”,等等。这其间,他不仅毫无保留地向我传授新闻采写知识,更是引领我从事新闻写作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在随后的几十年新闻事业生涯中,我始终以报道先进经验、宣传典型人物为主,先后宣传报道了上百位劳模工匠的事迹,于德培、吕广如、蒋一平、李武等都是经过我宣传报道后,被评为省劳模的。尤其是为了宣传仪征市总工会原主席陈小星,我在个别领导认为没有宣传必要的情况下,坚持深入采访,最终完成了长篇通讯“不落的星辰”,在全省工会系统和扬州、仪征两地引起强烈反响。省总工会和仪征市委分别作出向陈小星同志学习的决定,省有关部门还组织陈小星先进事迹报告团赴全省各地和省直机关宣讲。这也是我新闻事业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一场地震意外地成为作者与新闻事业结缘的起点。从少年时与老奶奶的争论,到作文被县广播站广播,再到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开启新闻写作之路,作者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几十年如一日地宣传先进经验和典型人物。这段历程见证了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的执着与坚守。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