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一个看着格尔木长大的作家

作者: 王培静 点击:622 发表:2024-09-28 08:43:29 闪星:4

摘要:望柳庄这三个字,照亮了我的人生,点燃了我的生命。

  他回忆说:格尔木过去是一片荒凉,只有几顶帐蓬。青藏公路总指挥幕生忠将军栽下柳树的地方就是格尔木,起初那个地方叫望柳庄。

  他在《望柳庄》中这样写到:一位军人攥着一棵柳树在敲格尔木冬眠的门:醒来吧,我要给你换新衣!他挥锹铲土,一锹铲下去,沙地上就铲出了个盆状的坑坑,格尔木的第一棵树便栽在了这坑里。这个军人就是修建青藏公路的总指挥幕生忠将军。还是在修路队伍离开西宁途经湟源县城时,慕生忠买了一百棵杨柳树苗。他对随行人员说:“我们要做第一代格尔木人。我们要在格尔木扎根安家。人和树一起扎根,这根才扎得牢靠!”

  望柳庄这三个字,照亮了我的人生,点燃了我的生命。

  “唐古拉山25昼夜”的悲壮故事,一直感动着我。1956年12月,某团一营接到命令,执行西宁至拉萨的紧急运输任务。全营立即组织204名官兵,出动75台车辆,装载390吨货物,浩浩荡荡地驶上青藏线。 当车队行进至唐古拉山时,遇到特大暴风雪,路上积雪达三尺多厚,沟壑被雪填平,分不清哪里是沟,哪里是路,只能凭借经验和山的走向来判断方向。

  三天过去了,他们只前进了十多公里。在恶劣的环境下,挖雪开路是惟一的办法,战士吴永顺锹不离手,手冻坏了,就抱着铁锹干。

  后来,脚又冻伤了,他就跪在地上挖。修理连战士张怀恩几个通宵未合眼,爬到车底检修车辆,钢铁凉的“咬人”,手一摸就粘掉一块皮肉,血流出来,又结成冰。供油泵不通油,他就用嘴温暖管头,嘴唇上的皮也被粘了下来……

  这个时候,整个车队已是人缺粮、车缺油,气温又骤降到零下40多度,风力达10级左右,90%的官兵被冻伤。最后,官兵们在上级的关心和支援下,经过25个昼夜的拼搏,终于打通了道路,冲破了暴风雪的围困,把75车物资完好无损地运送到了拉萨。藏族同胞夹道向“金珠玛咪”致意 ,洁白的哈达披满军车。

  他在《雨中的火光》中写到:修青藏公路时,车熄火发动不起来,我们就撕了棉袄烤车,还不着,再撕棉裤。我们去温汽车,让汽车去温暖西藏同胞。

  一九六二年他写的一篇文章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广播,那时还没有电视。电台是从《解放军战士》上选去的。消息传开后,在家乡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一九六三年他写的《考试》在《解放军报》上发表,获得了总政治部发的奖。消息是团长在全团大会上宣布的。一九六四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散文《昆仑泉》。后是被选到总政学习,后又通知到总后报道。

  他说:当时有个汽车兵叫成原生,他得病去世后,扔下了两位老人、媳妇和一个刚十多岁的小姑娘。后来媳妇跟人跑了。奶奶死了,爷爷咽气时拉着只有15岁的孙女的手,递到她手里一个皱巴巴的信封说,这是你爹当兵部队的地址,你去找部队吧。爷爷不能把你养大了。爷爷去世后,这个小姑娘拿着那个信封辗转来到了格尔木。部队领导了解情况后,把她留了下来。先是让她读书,后又特招让她入了伍,成了解放军序列里的一名军官。她找到父亲的坟墓,想在父亲的墓前栽上一棵杨树。可年年栽年年都没有成活,只到她穿上军装的那年,父亲坟墓前的杨树才发出了绿芽。

  还有个干部叫张士旺,他得了绝症,意识都几乎没有了,但每次握着妻子戴着戒指的手,生命体症和精神状态就好了许多。为了让他妻子能休息,三个部队的护士,谁值班时就戴上一个戒指,把自己的手放在他的手里。

  每当他在营房上看到“乐在高原”几个字,心里就想,艰苦中有了追求就有了希望、向往,生命就有了色彩。

  他有句质朴的名言:挑着担子走得快。因为肩上有压力,压力会变为动力。

  他坚持了许多年的九个字,也是他传授给很多学生的写作秘籍是:看见了,想一想,记下来。

  他自嘲说:我是个说话不算数的人。

  兵站的几任领导都说,从心里说,我们是盼望你多来走走,看看。多写写咱们这儿的普通官兵。另一方面,你岁数大了,不要再来了,也不能再来了。这儿海拔高,对身体的影响太大。

  他就是把它乡当故乡,半个多世纪中130多次翻越唐古拉山,写出了《藏地兵书》、《女兵墓》、《藏羚羊跪拜》等名作,为普通官兵写下400多万文字,一生只写青藏线的军旅作家王宗仁。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一位看着格尔木长大的一生只写青藏线的军旅作家王宗仁,半个多世纪中多次翻越唐古拉山,为普通官兵撰文,这篇文章作者节选了几个发生在青藏公路上和驻藏的官兵感人的故事,悲壮里有温情有天光,这样有责任有担当优秀作家,用心为驻藏军人写就的文字生动感人,文章彰显了军人无畏艰苦环境、甘于奉献的精神,极具感染力,王宗仁做到了“乐在高原”,真情不泯。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