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喜迎国庆再话北国江城哈尔滨

作者: 春泉 点击:791 发表:2024-09-27 14:56:50 闪星:3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金秋时节,北国千里沃野稻浪飘香,喜迎伟大祖国母亲七十五华诞!伫立在黎明的松花江滨州铁路桥上,我遥望东方地平线红日初升,浮想联翩。

       78年前的4 月,哈尔滨成为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所以哈尔滨被誉为共和国长子。回望山河岁月,松花江滚滚东流,百年江桥述说往事浩渺,经冬历夏的老街上演时代大潮般的烟火漫卷。作为祖国最北的省会城市,历经百年沧桑的哈尔滨,演绎过苦难与荣光,经历了彷徨与失落,不论高光和低谷,始终澎湃着旺盛的生命力。她从久远的历史中走来,在多元融合中发展,在波澜壮阔中奋力前行。近年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东北振兴战略进入第三个十年之际,哈尔滨,这座开放包容、魅力四季的英雄之城市,正描绘着高质量发展新蓝图,踔厉奋发,迈向未来。


       魅力之城  东西文化交融绽放

       哈尔滨,满语的意思是“晒网场”,20世纪初,这里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直到1898年,中东铁路规划建设,哈尔滨才逐渐成为枢纽和修筑中心,于是这座铁路拉来的城市,曾经的小渔村逐渐崛起为国际性商埠,东西文化开始在这里碰撞、交融,赋予这片神奇黑土地独特的魅力。

      这里不仅有远近闻名的中央大街,在哈尔滨市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我每天上下班路过这里,总和一批批游人一样,目光被临街建筑的巴洛克式装饰所吸引,仿若置身欧洲小镇。然而再往里走,带有门洞、天桥、天井的典型中式四合院又迎面而来。这种前店后宅、院院勾连、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筑,就是融汇东西元素,集气派、简洁、典雅于一体的中华巴洛克。同时哈尔滨是中国最早引入西方音乐的城市之一。1908年,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交响乐团——哈尔滨交响乐团。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命名为“音乐之城”。从春到秋,游人漫步中央大街松花江畔,常常会偶遇到喜爱歌舞音乐的民间社团和个人音乐爱好者现场直播表演。在松花江北岸,那座新地标哈尔滨大剧院,其独特的造型仿佛从江滩湿地中破壳而出,传统与西洋、现代与古典,千姿百态的音乐与歌曲在这里轮番登场。剧院一角的哈尔滨音乐博物馆,汇聚中西古今乐器集于一堂,众多词曲作者与歌者群星闪耀,无声地述说着这座城市闻名于世的音乐历史。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哈尔滨大剧院融合人文、艺术与自然,这座独特的景观已然成为音乐之都的灵魂。

       如果让我给哈尔滨这张名片打上几个关键词的话,我会写:冰雪、教堂、步行街、啤酒、列巴红肠。”作家迟子建在散文《水墨丹青哈尔滨》中这样写道。在她眼中,哈尔滨自开埠以来就是一座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如今在新时代的烟火漫卷中再次焕发着勃勃生机。从2023年底,“冰城”因冰雪游火爆“出圈”,人称“被流量唤醒的城市”。“尔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新城市治理观念,用热情与智慧感动游客、服务市民。仅龙年春节黄金周,哈尔滨就累计接待游客100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4.2亿元。解锁了流量密码的尔滨,又破译了“一季火”如何实现“四季红”,经过紧张策划筹备,今年7月初开幕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梦幻冰雪馆,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最大的室内冰雪主题乐园。这里温度保持在零下8摄氏度到零下12摄氏度,由冰雕、雪花、光影构成一个梦幻的天地,成为哈尔滨之夏浪漫风光的一大奇观,吸引了大批游人。“反季冰雪“”已然成为哈尔滨的新名片。哈尔滨正深挖地域特色,创新文旅产品,着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


     英雄之城  红色气质澎湃不息

        在哈尔滨市火车站附近的一曼街241号,巍然矗立着一座象牙白色的古典复兴主义风格建筑,它就是1948年辟建的东北烈士纪念馆。馆内一楼,一套曾浸染血迹的鞋裤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凝神。1946年3月9日,东北抗联名将李兆麟正是身穿这套行装离开的家门,却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他曾经说:“如果我的鲜血能擦亮人们的眼睛,唤起人们的觉醒,我的死也是值得的。”如今他的塑像就伫立在我工作的市税务局对面兆麟公园青松环绕中。何其艰难困苦的十四年浴血奋斗,为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等一大批东北抗联将士,顽强抵抗日军铁蹄践踏,热血洒满脚下这片深爱的黑土地。历史的风云虽已远去,英雄们的英魂却不曾离开。你看,如今的哈尔滨,靖宇街、兆麟公园、一曼小学、尚志大街等以英雄命名的公园、学校和街道,成为人们缅怀英雄的去处,英烈们永远活着。最北的黑龙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地区14年抗战的重要区域,革命文化、抗联精神奠定了哈尔滨的红色基调,成为激励一代代前进的信仰之源。

       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哈尔滨始终挺立在前、奋斗在先,在党的领导下,迅速崛起为重要工业城市。20世纪50年代,为培养国家急需人才,800多名青年师生响应国家号召,一路北上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立新学科,创办新专业,被称为哈工大“八百壮士。”“振兴国家就是最重要的抱负,我们一心想的是建设新中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沈世钊回忆说。 “一五”计划时期,前苏联援助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哈尔滨占了13项。哈尔滨电碳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轴承厂等一大批企业拔地而起。到1957年“一五”计划结束,哈尔滨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改革开放后,随着产业结构偏重、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浮现,哈尔滨经历转型之痛。严峻挑战下,哈尔滨以滚石上山的闯劲、爬坡过坎的韧劲,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动能转换、增长方式转变;近年来更是主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和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锻造“国之重器”,续写新时代的传奇:哈电集团“十年磨一剑”,在2400多张设计图纸中铸造“核电之肺”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创新研制出国产大飞机机翼板材,率先打破国外封锁……

        松花江气势磅礴,奔流向前。家国情怀与无私奉献精神早已如同江水一般,融入哈尔滨人的血脉,激荡出生生不息的哈尔滨城市精神。


        开放之城   汇通中外迈向未来

        哈尔滨从建立之日起就是中国连接亚欧的重要枢纽和向北开放的前沿。从1903年建成通往繁华商埠的第一条铁轨开始,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就日益繁华。大豆、小麦、杂粮、畜产品等从这里远销日本及欧洲国家。中东铁路建设和城市建设时期,哈尔滨就是一个大市场,人员、资金、物资短时间内迅速集聚,铁路建设高潮时雇用的中国工人达到17万人。来来往往的俄商曾在哈尔滨开办秋林商会,附设灌肠作坊,成为生产欧式肉灌制品最早的加工厂。时至今日,秋林红肠、格瓦斯一直是哈尔滨的金字招牌,也是哈尔滨人餐桌上的必备美食。创新与开放,成为融入这座城市骨髓的鲜明特质。横跨松花江,昔日宏伟的中东铁路桥变身网红观赏点,与之平行的则是一座现代化双线电气化铁路桥。中欧班列在这里呼啸而过,把中国的优质商品运往万里之外的欧洲。 

        可以说,老桥与新桥就是近代工业与现代科技的对话,是历史与未来的缩影。时过境迁,始终不变的是开放的步伐、向前的脉动。今年五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来华到访这座英雄的城市,随后的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世界5G大会……凭借地缘优势,背靠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哈尔滨举办一系列国际盛会。在巩固东北亚地区市场基础上,哈尔滨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辐射范围向欧洲等地区延伸。

       机遇与挑战并存,越来越多年轻人看中这座城市蕴藏的新机遇、新潜能,积极投身新经济、新业态,激扬青春与活力。赓续城市文脉,近三年时间里,哈尔滨完成对近600座历史文化建筑的数字化信息采集,一大批历史文化街区迎来更新改造。百年前的国际范烟火气焕发出新的生机,令人回味悠长。我锁居住的老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创新设计赋能老城发展,文化街区“变身”兼具文化底蕴和商业潜力的网红打卡地,靖宇街正在紧锣密鼓地恢复其原来的面包石路面。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时代“闯关东人”汇聚到这里投资创业,他们有的立足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开展科研创新;有的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助力哈尔滨文旅四季气势如虹。在松花江北岸,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成立五年来,汇聚众多科创企业的深圳(哈尔滨)产业园拔地而起。到2024年上半年,园区累计注册企业663家,数字经济、生物经济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蒸蒸日上。

       一江两岸,长桥如虹。当下,哈尔滨“激情迎亚冬,冰雪暖世界”,冬奥冠军摇篮站在更高起点,瞄准更高目标,哈尔滨乘势而为,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征程上昂首阔步、续写华章,带着冰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奏响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强音,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雄浑交响!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哈尔滨是一座见证中华民族血泪和国家兴旺的城市,曾经的哈尔滨,一路走来,写满了被外人欺负的血泪史,从现在的哈尔滨就随处可以看到,大街小巷都留在着历史的浓浓的印迹。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大,才能让我们站起来。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哈尔滨昂首阔步、续写华章,奏响东北振兴的强音,这是多么的自豪,可以肯定地讲,哈尔滨的明天会更加兴旺发达。感谢作者,让我们跟随这些文字看到了哈尔滨的“蒸蒸日上。”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