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第一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便是“第一山”,仙便是米芾。
山位于江苏盱眙县城,在沿淮河岸边一字排列的山峦中,她不是最高的,只有一百零一米。一排众山中,最高的也就一百四十多米。她却称“第一山”,便是源于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米芾。
在北宋,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
那一年,是1097年,北宋绍圣四年,初春三月,米芾接朝廷诏书,被任命为涟水军使,从开封(时为东京)出发,前往赴任。他登上客船,一路沿汴水南下。客船驶出汴京,只见汴河两岸,一马平川,都是村庄、树木、农田,庄稼。几日后,客船穿过泗州,出汴口、进淮河,米芾眼前突然一亮,淮河南岸,一溜青山跃入眼帘,盱眙到了。
千百年来,这片山都叫“南山”。望见南山,米芾很兴奋,船停渔码头,下得船来,直奔南山。
登上山巅,眺望绿水青山,不禁拍手叫绝:吾见风景千千万,岂如南山处处新。于是便留下了这首著名的《题泗滨盱眙南山》:
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
莫论衡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
从此,盱眙南山便成了“第一山”。米芾不仅留下了“第一山”诗,还应县令之邀,留下了“第一山”碑铭。淮河岸边盱眙“第一山”,从此享誉大江南北。
“第一山”位置比较奇特,可谓群山环抱,依山面水,形似凹口,犹如太师座椅,左边有上龟山,右边有凤坡岭,如扶手置于两侧,真乃风水宝地,难怪过去府衙治所设于山顶,因有“张目曰盱,举目曰眙,可谓高瞻远瞩”,因取邑名盱眙。
这块风水宝地也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居住的,只有如孔老先生这般人物才能占得一方土地。第一山麓的文庙既是盱眙文脉所在,也是镇山之制。据盱眙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马培荣先生《南山遗韵》载,盱眙文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位于盱眙城内,当时金兵南侵,盱眙为金人所占,文庙毁于兵火。乾道二年(1166年)盱眙城收复,文庙重修,后再次被毁。嘉定二年(1209年),文庙迁址到慈氏山麓重建,但较为简陋,不成规模。直到嘉定五年(1212年),葛洪任盱眙军守,重筑城墙,移军治于山城,并新开地基,新建文庙于玻璃泉边,就是现在的位置。时代历经沧桑,文庙也是不断复建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大成殿为2001年按原样复建。两千来,一直香火绵延。面对大殿中心至圣先师孔子塑像,我虔诚地双手合十,拜了三拜。
走进碑刻长廊,引领游览的马培荣先生站在第一块碑刻前,大声诵读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国信使郑汝谐的《第一山》诗:忍辱包羞事北庭,奚奴得意管逢迎。燕山有石无人勒,却向都梁记姓名。马培荣先生解释说,诗中表现出对宋廷腐败、卑躬屈膝、与金国划淮河分治、痛失半壁江山的悲痛之情,也体现了都梁题名的无奈和对北国幽燕的牵思。碑刻长廊里,展示了盱眙文物部门专门精选的51位古代诗人官员的55首诗词,均由当代书法名家书写,刻勒成碑。
沿小道登山,一块空地上的“戒石碑”引人注目,碑上刻的是宋太宗赵光义(赵炅)颁布的廉政令:“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碑文题头是“圣谕”二字。这十六个字简单明了,寓意深刻。我看了心生感动,特别是“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八个字,令人震撼,犹如看见赵光义在大声呵斥那些贪官腐吏。我想,这应当为历代官员的座右铭。当代官员不妨多来看看,或许也能触动一下灵魂。
往前走,大家才看到真正古老的“第一山”碑刻。碑体为黑色,字为百色,黑白鲜明。碑刻顶部为拱形,由青砖镶嵌,上盖小坡顶。据书家言,“第一山”三个字为“簪花家法”,行书,勒为阴刻。这“第一山”碑刻也如山名一样有段传奇故事。
马培荣先生《南山遗韵》载,古代典籍和历代旧志载,盱眙诸山名曰都梁山,唐朝时建有“都梁山仓”,苏东坡《萧监仓诗》施注说“南山名都梁山”。
曾经有人因“南北两都梁”争论不休。据湖南历史学家何光岳等考证,“湖南武冈都梁山与江苏盱眙都梁山,皆为一脉。”公元前2070年,夏禹封若木于淮北建徐国,亦称徐夷。公元前512年冬十二月,吴王阖闾讨伐徐国,在防山(今盱眙陡山)堰淮囤水,以水淹徐,徐灭。徐人四散,一支北去彭城,易名徐州;一支渡淮居岭,建都梁山;还有一支西去潇湘,落居湘西,因恋故土,故曰溪为夫夷水,山为都梁山。从此,华夏即有南北两都梁,北都梁即江苏盱眙,南都梁即湖南武冈。到了隋代,隋炀帝建行宫于都梁山,名曰都梁行宫,此后即以都梁为盱眙的别称。
米芾在写出《题泗滨盱眙南山》诗,第一次将过去称为都梁山,后俗称为南山,命名为“东南第一山”。米芾在登山拜会盱眙知县时,知县早知他的大名,当即迎入,寒暄问候。米芾说:“盱眙之境,奇巧迭出;南山之景,美不胜收;江南山成为第一山实不为过。”知县说:“久闻南宫大人有神来之笔,何不为吾县题写数字,留下墨宝,以为珍藏?”米芾也未推辞,略思片刻,欣然挥笔,写下三个大字——“第一山”。只见三字“纵然飞动,殊有一夫当关之势”,盱眙知县和县衙属吏皆赞不绝口,连连称奇。米芾端详,觉得一张大纸仅写三个大字,略显空悬,就又蘸墨运笔,就在“第一山”三个大字两侧,把《题泗滨盱眙南山》诗文,一边两句,小字写就。再在诗文后面署上自己大名,才算满意。后来,知县将“第一山”三个大字放大四倍,勒刻成巨碑,立于南山之颠。
至此,叫了千年的盱眙南山,因为米芾的一诗一碑,从而易名“第一山”。
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第一山”碑,并不是当年米芾所题所勒所立。马培荣先生说,这确实不是原刻。
原来,盱眙知县将“第一山”碑竖立不久,即逢靖康乱世,金兵南侵,宋廷南迁,划淮河为界,淮河成了宋朝和金朝的边界,盱眙就成了边城前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第一山”碑也历经重重苦难,最后毁于明末兵火,不知所踪。到了清朝初年,原县署南壁刻石仅存拓片。
到了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福建闵县廪生郭起元到盱眙任知县,他重视农耕,重建书院,重修县志,善政思廉,诚心为民。他在走访百姓时,得知宋代米芾曾为盱眙题有“第一山”碑,因毁于战火,无踪可寻,感到很惋惜。一天,他突然想到自己在福建鳌峰书院读书时,曾在道山上看到过一幅石刻,“第一山”三个大字印象很深,并称是米芾真迹。可是米芾从未到过岭南闽粤之地,哪来的真迹呢?他通过多方打听,方知这个碑刻是当年福建先贤从盱眙临摹带回,勒石于道山上的。于是,郭起元千里迢迢赶往福州,爬上道山,将“第一山”三个大字临摹下来,并火速赶回盱眙,命人将临摹的“第一山”三个大字重勒成碑,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块碑。若干年来,这块碑刻人们争相观摩,争相赞叹,更有全国各地书法爱好者,纷至沓来,临摹翻刻,成为时尚。
继续前行,一块裂开的巨石立于崖边,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裂缝里有一棵参天大树。传说这巨石还与岳飞有段故事。据史载,靖康、建言至绍兴初年,岳飞曾带兵经略江淮,驻扎过盱眙,并在山上操练兵马,以与镇守泗州的淮南节度使韩世忠呼应,扼守淮河,对峙金兵,伺机北伐。这块巨石下方有块开阔地,传说就是岳飞当年的练兵场。因奸相秦桧陷害,岳飞的兵马大元帅之职被革去。这时消息还没有传开,将士们依然在练兵场上杀声震天,意气风发,准备北伐,而岳飞却心痛如焚,他飞身站上巨石,悲愤交加,怒不可遏,猛一跺脚,犹如万钧铁杵砸在巨石上,巨石竟然裂开一道缝隙。四年后,南宋以十二道金牌诏回岳飞,被折磨致死,成了千古冤案。不知那一年那一天,一粒树籽飘落石缝,发芽生根,长成大树,并撑开巨石,成为奇观。
据说,古盱眙有24亭,大多集中于“第一山”上。我们遇见的就有春昼亭、清心亭、会景亭遗址和魁星亭。魁星亭是文庙建筑群最后面的一个景观建筑,立于高台之上,顶部为六角形,飞檐翘角,跃跃飞翔,意寓飞黄腾达,仕途无量。亭内有一立碑,碑上刻有一幅似字非字、似画非画、异形异态、抽象逼真的图案,有十六颗星宿组成,“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专家考证为“魁”字。“鬼”字取星宿奎木狼头为鬼形神像,“斗”字取“北斗”七星组合,即一脚着地,一手捧斗,有“鬼兴足而舞其斗”之意。这便是闻名遐迩的魁星亭和魁星碑,是古时候文庙建制之一,它与“第一山”碑同为这里的镇山之宝。
走下魁星亭,来到玻璃泉边,就看到山壁上挤挤挨挨的摩崖题刻,便是这山上最壮观的景致了。
玻璃泉在岫岩之下。泉水清澈纯净,终年流淌,涓涓不息。夏天清冽,冬天温润,清澈可见细沙微粒,似玻璃般透明,故得名玻璃泉。因米芾来游并作《玻璃泉浸月》诗,遂成“都梁十景”之一。
近观题刻说明,便知“第一山”上有摩崖89块、碑碣79块,摩崖主要分布在秀岩、瑞岩和西域寺,这里的即为秀岩。碑碣除了在玻璃泉见到的,主要放在了碑刻陈列馆。题刻记录了宋、元、明、清、民国五代名家、政要的手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中正、草、隶、篆、行五体书法石刻艺术堪称国之瑰宝。题刻中有文学家、书法家的手迹,如宋代的苏轼、米芾、蔡元长、刘涛、杨万里,元代赵孟頫、余阕,明代的李东、吴伯朋、李先芳,清代的张鹏翮、陶澍等,还有翰林、大学士、总督、尚书等高官,列入《中国名人大词典》的就达32人之多。
特别是陈列于碑刻博物馆的碑刻精品,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岁书的“木兰堂”匾额,异常珍贵。还有中国四大书家之一元代赵孟頫撰,勒于元延佑年间(1318年)的《泗州普照寺灵瑞塔碑记》,高二点五米,阔一点七米,碑文长达千字。这个碑原在泗州城普照寺灵瑞塔前,后来,因泗州水患移至第一山,在玻璃泉边用玻璃罩进行保护。这是古泗州城留下的极其珍贵文物之一。因此,第一山的题刻于198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对密密麻麻的摩崖和题刻,感到惊讶和震撼。
这一切均印证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名言。
我感叹,这片不大的山窝里,全是“宝”啊!
2024年9月4日初稿 9月21日修改
【编者按】今年暑假与银河悦读众文友一起畅游盱眙”第一山“,眼界大开,很受触动。这座不高的小山,因为米芾的盛赞而闻名于世,更因为亲自做诗、题字而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偏爱。宋同文老师的这篇游记,入笔就深入人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八个字,精准诠释了“第一山”这块风水宝地的精神风貌与灵魂气质。宋老师为我们详细讲述了“第一山”名字的来历,解读了米芾与渊源,介绍了这座不大的名山上几处重要古迹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以及这些古迹在盱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感谢宋老师的游记,初见“第一山”便有如此深刻的印象与感触,写出了我们同去文友的心声。编辑:天海蓝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