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御风而行,在文学创作大道上迅跑

作者: 赵富山 点击:411 发表:2024-09-22 13:54:56 闪星:4

摘要:教育学院的常乃莹老师,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为学员们开启了一扇扇文学的智慧之门。 楚庄老师,是文史大家楚图南副委员长之子,副市长,又是市民进主委,工作缠身,为学员举办文学欣赏课更是令人动容。先秦文学的深邃、楚辞的浪漫、诗经的古朴,在他的讲述下,穿越千年时光,在学员们的心中扎根、发芽。 刘绍本教授是一代名师。他在写作教学与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为文学教育和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繁荣河北文学创作,培育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文学新人,厚植河北中青年作家队伍,也有很大贡献。

  石家庄工人文学创作的曙光

  石家庄七八十年代工人文学创作曙光出现。工人文学创作的曙光,如同一缕清晨的阳光,悄然穿透了工厂车间的层层阴霾。

  文革结束,改革开放,那是一个充满力量与激情的时代,高考恢复,工人们的双手不仅塑造着钢铁与机械,也编织着梦想与诗意。

  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他们没有考上大学的心灵被生活的热望点燃,文学成为了他们抒发情感、记录岁月的独特方式。

  彼时,他们或许刚刚结束了一天的辛勤劳作,身上还带着机油与汗水的气息,却迫不及待地走进工人文学讲习班,拿起笔,将心中的故事倾注于纸上。那一个个方块字,犹如他们亲手打造的零件,精准而有力,拼凑出属于工人阶级的精神画卷。

  他们写的是车间里的欢笑与泪水,是工友间深厚的情谊,是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在这曙光之中,我们看到了工人们坚韧的灵魂,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更看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风貌。

  这曙光不仅照亮了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也为那个时代留下了珍贵的记忆,成为了城市文化发展中不可磨灭的一笔。


  石家庄市总工会首创文学讲习班呼啸而出

  七八十年代,石家庄的工人文学创作出现了井喷的现象,涌现了一大批工人作家崭露头角,像张欣之、龚树河、周凤阶、曹增书、刘放、张秀珍都是那个时代走出来的石家庄工人作家。

  石家庄工人文学的繁荣创作,离不开市总工会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工人文学讲习班的培育,离不开三个灵魂人物的卓越贡献。

  第一个灵魂人物是市总工会属下第一工人文化宫的李志寅老师,早在七十年代就开办工人文学讲习班,他亲自授课,在今天省四院东边的市总工会办公楼里,后来在一宫的剧场里上大课。他还在文化宫的《活动月报》上开辟《工人文艺》专版,使学员作品有了第一块发布阵地。令人扼腕的是李志寅老师在刚修通的京石高速自驾往返北京,不幸出险,英年早逝。

  第二个灵魂人物是退休以后在市总工会帮忙,专职从事工人讲习班组织教学管理工作的孟云魁老师。孟老师是石家庄第一代产业工人,50年代的“大跃进”诗人,对讲习班日常管理,统管教务,事无巨细,古道热肠。

  第三个灵魂人物就是刘绍本、曹桂方、贾振华等师大中文系老师,以及石家庄教育学院常乃莹、石家庄市文联、省会作家、诗人尧山壁、戴砚田、韦野、刘章、王默沨等老师都有很大的贡献。

  是孟老师和绍本老师把讲习班的开办进行整合、提升,使之走向规模化,正规化新阶段,教学管理仿照正规院校,教材采用高校中文专业统编教材,师资聘用大专院校教授副教授授课。

  还有一批河北省著名的文学大家,都是这个讲习班的兼职老师,都给讲过课。连石家庄市副市长、分管文化教育工作的楚庄老师也骑着二八大扛自行车从桥西到桥东,晚上给学员们上课,讲先秦文学、楚辞、诗经等。

  在石家庄工人文学讲习班的光辉历程中,那一批来自河北的著名文学大家,如璀璨星辰般照亮了求知者的道路。

  省市报社的一批编辑记者,带着新闻工作者的敏锐与洞察,写作的严谨、生动、准确,将文字的力量传递给学员们。

  以刘绍本为首的一批名师,他们携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深厚的文学底蕴指导文学创作,如春风化雨,润泽着每一颗渴望文学滋养的心灵。

  

       还有绍本恩师故去周年有寄

      洛钊

  我随恩师数十年,几多感慨话尊前。

  三地缘起有桥段,两家情无虚妄篇。

  著书立说凝藻翰,育人沥血发心间。

  功名垂成驾鹤去,仰望星空老泪潸。

  

       文学之路漫长,让我们迎着阳光奔跑

  名师们的身影,或在讲台上激情澎湃,或在学员间耐心指导。他们不计名利,只为了那份对文学的挚爱,对工人文学发展的殷切期望。

  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让这个讲习班成为了梦想的摇篮,让石家庄的工人文学绽放出绚烂的花朵,结出累累的硕果。

  当年的学员,有的已经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何玉茹当选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彦平、陈富生、张秀珍、刘荫庄、梁同纲、刘春美、韩凤岐、李振兴、师学军、宋万存、张沛君、马丁等同学都学有所成,在各个工作岗位上熠熠生辉。

  工人作家张秀珍同学几十年默默耕耘,80岁一鸣惊人,成绩斐然,一部自传体小说《梦》被改编成电影《秀姑》,一举获得国内和国际奖项。

  翻开石家庄市文联80年代首届会议老照片,有一张三个女性会员合影,中间是今天中国文联主席、国家人大副委员长铁凝,两侧是石家庄市文联作协主席周喜俊和女作家张秀珍。三位都是石家庄人,文学滋养,事业有成者,女性姣姣者。

  他们的故事,伴随着坚定而铿锵的步履,将永远铭刻在石家庄文学发展的丰碑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砥砺前行。

  石家庄工人文学讲习班是石家庄文艺作家的“黄埔军校”,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它不解决学历,不解决职称,只是为了灌输文学的滋养,指导你怎样练习文学的创作。

  今天纪念文学讲习班 43周年也好,或者是 50 周年也好,三位灵魂人物、多位授课辅导恩师和几十个学业有成学员,也已先后辞世,让我们仰望星空,不由悲痛难抑,今天的追思会,都是我们文化人的一个心结,让我们一起总结这段历史,回顾这段难忘的过往。

  石家庄工人文学讲习班,宛如一座熠熠生辉的灯塔,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屹立不倒。它被誉为我们文艺作家的黄埔军校,却没有围墙的束缚,自由而广阔。

  这里,无关学历的高低,无关职称的评定,有的只是对文学创作纯粹而炽热的追求。它是心灵的栖息地,是梦想的启航港。

  当我们回首,那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如画卷般展开。无数的工人创作者们,怀揣着对文学的憧憬走进这里,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故事;在琐碎的日常里,捕捉到动人的瞬间。

  我们愿意总结这段历史,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梦想与希望,见证了无数人的成长与蝶变。那一堂堂难得的课堂,那一次次热烈的讨论,那一篇篇饱含真情的作品,都成为了生命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它是岁月的珍宝,是精神的传承。让我们在回顾中汲取力量,在怀念中坚定信念,继续书写属于我们的文学篇章,让这束文学之光,永远照耀在燕南赵北,石家庄的大地上。


  写于追思刘绍本教授故去一周年,石家庄文学讲习班创立43周年追思会前夜。(主旨发言稿)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在石家庄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七、八十年代的工人文学创作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石家庄市总工会首创的文学讲习班,成为了那个时代工人文学的摇篮。三位灵魂人物、众多名师大家以及一批批学员,共同铸就了这段辉煌的历史。如今,虽时光流转,许多人已离去,但这段历史却永远铭刻在石家庄文学发展的丰碑上。作者回顾这段难忘的过往,汲取其中的力量,希望学员们继续书写石家庄文学的新篇章。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