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寻访红八军团从“于都银坑至兴国杰村”段的长征线路

作者: 丁良跃 点击:1592 发表:2024-09-16 10:40:23 闪星:7

摘要:红八军团从“于都县银坑至兴国县杰村、社富地域”的行军路线是怎么走的?我们调研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调访红军后人及知情人,初步考证了红八军团由“桥头、银坑到杰村、社富地域”这一段路线,并想作进一步探讨、研究。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由中革军委、红军总部等机关组成的第一野战纵队和由中共中央、中央政府等机关组成的第二野战纵队,以及中央红军主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于10月上、中旬分别从瑞金、兴国、石城、宁都、长汀等地陆续进抵于都地域集结休整,进行兵员、武器弹药、粮款的补充,准备战略转移。10月17日至20日,突围转移的主力红军共8.6万余人,先后从八个主要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其中,红八军团于10月7日根据“朱德关于红八军团行动问题致周昆、黄甦电”(1934年10月7日)的指示,将防务移交给独2、独3团,10月8日晚,从驻地出发于9日拂晓前到达古龙岗(古龙冈,时隶属胜利县,今属兴国县)地域隐蔽待命。10月9日,根据“朱德关于红八军团向集中地域移动致周昆、黄甦电”(1934年10月9日)的指示及“野战军由10月10日至20日行动日程表”(1934年10月9日)规定,9日晚,红八军团到达古龙冈南岸之水南南路石桥地域,红23师及后方机关经梅窖、三僚到达黄沙、平安寨(时隶属胜利县,今属于都县银坑镇平安村)。10日晚,红八军团司令部随红21师从樟木山古石坳、到达桥头(时隶属胜利县,今属于都县)地域,红23师及后方机关从上下谢、谢田到达银坑(时隶属胜利县,今属于都县)地域。

  (在马安乡贡布村调访)

  根据中革军委“野战军由10月10日至20日行动日程表(1934年10月9日)”规定,红八军团“11日从晚上出动,由桥头、银坑转移到杰村、澄龙、社富地域”,从12日—15日,均在上述集中地整理、补充并进行军政训练。

  那么,红八军团从“于都县银坑至兴国县杰村、社富地域”的行军路线是怎么走的?我们调研组一直想作进一步探讨、研究。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尽管季节已经临近中秋,天气依然酷热难耐,却丝毫抵挡不住县政协长征文史资料征编第三调研组全体成员探寻红军长征线路的脚步。

  我们调研组首先来到仙下乡政府,乡政府薛委员非常热情,还有原乡农技站站长、退休干部方军寿,他们早早地在乡里等着我们。

  方军寿站长退休前参与了《仙下乡志》的编写工作,那时他在搜集资料时做了不少调查,加之退休后为给其母亲赖月明撰写《赖月明传》,对苏区革命史进行了广泛的阅读和研究,虽然现在年纪较高,但他用五笔输入汉字还是非常快,现还在收集整理家谱族谱。

  我们与方军寿站长从红军长征经过仙下这里聊起。方军寿站长说,红三军团在接到往于都集结出发的命令后,又接到中央“沿途积极筹粮筹款,补充兵员”的指示,所以在当地党组织的配合下,选择能筹粮筹款的路线,如仙下的邹坑、三贯、潭石、洋田、岭背的水头等。接着,方军寿站长说起红军在仙下西洋驻军的故事:

  在2011年根据西洋坝村民肖香铨(时年80岁)对其口述。1934年9月下旬,中秋节刚过的一天中午,大约有200多名身穿蓝灰色衣服、头顶红五星的红军队伍,沿着梅江西岸,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今仙下乡西洋村西洋坝组的象形山下。部队停下后,忽然听到一声“原地休息”的命令声,只见战士们“齐刷刷”席地而坐。他们静静地坐在地上,有喝水的、也有抽烟的,有几个人爬上象形山顶,在山上左看看、右看看,似乎在商量着什么。山下大路傍,有几个人找来了几块大石头,支起一个大锅,正准备做饭。午饭后,红军又忙于搭帐篷及窝棚,他们秩序井然,配合默契,很快二顶帐篷、几十个窝棚就拨地而起。看样子红军是准备就在那里住下来了。

  (在仙下乡高兴村调访)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西洋坝的村民早早就听到军号声,那是红军的起床号,随后就是出操的声音。早饭后,红军开始往山上运土。临近中午,有一部分红军从船上卸下石灰和树木,也往山上运。以后的几天,红军运土的运土,搬石头的搬石头,没几天,象形山顶上就出现了一条长十几丈、宽二尺多的夯土墙;又过了两天,山上就建起了一栋草房。因是军事设施,村民没有前去观看,从远处观看,估计既是营房,同时又是碉堡。

  这支部队大约在西洋坝象形山上驻扎了一个月左右,他们每天都会到村里买菜、买米、有时也买些鱼或肉。他们与村民打交道时说话相当和气,买东西从不讨价还价,从不馀欠。其中有一个红小鬼十三、四岁,相当讨人喜欢,与村里的小朋友不几天就象家里人一样。

  随后我们调研组向方军寿站长说明此次调研的目的,就是想了解红八军团由“银坑到杰村”这段路线,是否要经过仙下、以及怎样行军线路?特别是红八军团23师及后方机关的行军线路?


  

  根据有关资料,10月11日晚至12日拂晓,红八军团司令部随红21师从桥头水背、木鱼塘、盘罗石、兴国新城城左别迳(今兴国县樟木乡)、周迳、江背到达澄龙(今兴国县江背镇)、杰村地域;11日晚至12日拂晓,红23师及后方机关从银坑平安寨、琵琶村大坑、琵琶村茶亭坳、桥头东山村观音堂、桥头江背村、马安贡布,到达兴国杰村。

  从上述资料,可知红八军团23师及后方机关由“银坑到杰村”这段线路,尚不具体详细。

  方军寿站长思索良久,认为从于都银坑至兴国杰村的线路主要有三条,分别是:

  第一条:于都银坑经8公里,到马安贡布,经3公里到仙下高兴,沿着石阶路上山,石阶路宽1.2米,有2000多个石阶,海拔落差500余米;到达仙下龙溪村大塘,经龙溪村,到达兴国杰村。

  (莲塘兴胜县委、县苏政府旧址)

  第二条:从于都银坑,经马安贡布、仙下高兴、仙下莲塘、仙下乱石,上山经兴国留龙乡九山(留龙乡现已撤并为兴国社富乡),翻过山后下山,到达兴国杰村。

  第三条:此为大路。从于都银坑,经马安贡布,上山经贡布安子岽,经10公里到兴国江背洞,又经约25公里,到达兴国杰村。

  方军寿站长说,他认为红八军团23师长征集结出发线路有可能是第一条。


  

  为了深入实地调研,我们调研组驱车来到马安乡贡布村。以前,贡布村庄很大,这里有官道,有井水,当地居民有10个姓氏,商贸经济发达,交通非常便利,是于都县城通往兴国县樟木一带的必经之路,所以当地县衙经常在这里公布一些政府布告,久而久之,这里便被称为“公布”,后改名“贡布”。

  接待我们的是贡布村支委委员钟起元,其是本地土生土长人。他认为,从“于都银坑至马安乡贡布、再至兴国杰村”的线路,对方军寿站长提出的三条线路,否定了其二条,认为不会“从于都银坑,经马安贡布,上山经贡布安子岽,经10公里到兴国江背洞,又经约25公里,到达兴国杰村”,这条线路不仅距离太远,而且一晚上时间较难到达目的地。再者从“于都银坑经8公里,到马安贡布,经3公里到仙下高兴,沿着石阶路上山,到达仙下龙溪村大塘,经龙溪村,到达兴国杰村”,这条线路在“仙下龙溪村大塘”这段位置,因山路陡峭、悬崖峭壁,实在难以行走,马匹和辎重根本无法通行。

  (在仙下乡龙溪村调访)

  钟起元说,他年轻时,经常会从贡布村本地,骑车去兴国杰村圩贩卖摩芋,运到马安销售,所以对这一带较熟悉。他认为从“于都银坑至马安乡贡布、再至兴国杰村”,主要线路是:从于都银坑,经马安上宝村古邦组、马安上宝村上宝围、马安贡布村、马安溪背村、马安头金村、马安村下庵子,上山翻过山,下山到达兴国杰村乡曾田村。或者是:从于都银坑,经马安上宝村古邦组、马安上宝村上宝围、马安贡布村、马安溪背村、马安头金村,再经仙下高兴村、仙下莲塘村,上山经过仙下龙溪村,沿着过横排,下山到达兴国杰村乡白石村。

  钟起元说,前一条线路是他以前经常骑车去兴国杰村圩贩卖摩芋通过的线路。


  

  线路越来越多,线索越打越紧,令人感到脑袋晕头转向,仿佛要炸裂似的。

  我们认为,还是到仙下高兴村去了解一下有关情况。于是,驱车从马安贡布村出发,一路经过马安圩、马安头金村,到达仙下高兴村。

  我们直接来到仙下高兴村委会坐下,与仙下高兴村村书记朱太阳聊起此事,他认为仙下乱石村位于仙下莲塘村的西边,兴国社富九山村位于兴国杰村乡的西边,仙下龙溪村龙子脑位于仙下乱石村的北边,若从“于都银坑,经马安上宝村古邦组、马安上宝村上宝围、马安贡布村、马安溪背村、马安头金村,再经仙下高兴村、仙下莲塘村、仙下乱石村,经9公里到仙下龙溪村龙子脑,经8公里到兴国社富九山村,再经8公里到达兴国杰村乡”,这样就相当于绕了一个大圈,而且时间日程也不允许,除非该部队有特殊的军事任务,非去“仙下龙溪村龙子脑、兴国社富九山村”不可。

  朱太阳书记接着说,他赞同贡布村钟起元委员提出的线路。即:从于都银坑,经马安上宝村古邦组、马安上宝村上宝围、马安贡布村、马安溪背村、马安头金村,再经仙下高兴村、仙下莲塘村,上山经仙下龙溪村,沿着过横排,下山到达兴国杰村乡白石村(从莲塘至杰村白石村约13公里)。

  那么,我们调研组最后决定,亲自赶赴仙下龙溪村实地,直至兴国杰村圩。

  (在兴国县杰村圩调访)

  在驱车经过仙下莲塘村时,方军寿站长叫住司机,说我们在这里停一下车,我带大家看一个旧址。这里有什么旧址,大家好奇地瞅向他。

  车子停在路边,我们问了一下村民,这里是仙下乡莲塘村柳树背组。方军寿站长指着道路旁边一个屋场说,在屋场中央那座客家砖瓦民居,那就是中共兴胜县委、兴胜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我们一行人顿时无比兴奋,一边加快行动脚步,一边掏出相机、手机。这是一栋客家砖瓦厅堂,屋子主人姓卢,大厅两侧是厢房,两边是横屋,仅右侧还剩下“砂子”,悬山顶结构,厅堂外面是一个院子,也许是许久没有人居住了,院子里长满了有半米高的野草,显得分外凄凉落寞。

  方军寿站长向我们介绍,他母亲赖月明生前回忆,当时其在兴胜县委任妇女部长。有一天她从汾坑下乡回来,晚上经乱石来到这里,她看到这里气氛与以往不一样,顿时感到不正常,而且远远看见屋场上捆绑了许多人。后来,才得知兴胜县委书记江郁(由)宗(江西兴国人,任至1935年3月)已经叛变,当时他竟着意将队伍带入国民党军预先设下的包围圈里,并胁逼所有人员向国民党缴械投降。夜色中,赖月明赶紧蹲在村庄旁边的小河里慢慢爬走了,逃到了兴国县杰村乡白石村的娘家,娘家姑姑被吓得半死,说她会引火烧身引来“杀头鬼”,天不亮,就将她赶走了……

  方军寿说,前些年,他还到兴国县寻找江郁宗,可惜当时他已经去世了。


  五

  仙下龙溪村大部分村庄建于半山腰和坑沟里,境内龙溪山是该地最高大山之一,故而得名。龙溪村部和龙溪小学建在山顶处,村部对面的最高峰,叫云峰嶂,是于都县与兴国县的交界,海拔达1080米。

  龙溪村村书记朱桂林是“90后”,年轻有为,干劲十足,他说,从仙下龙溪村翻过分水坳,就到兴国杰村白石村了。朱桂林边说边掏出手机打电话,不一会儿,来了一个年纪稍长者,朱桂林领着他向我们介绍,这位是朱道桂,原是村里的老书记。

  老书记朱道桂的父亲朱开炳,是一名失散红军,朱开炳生于1911年,参加红军后,先后参加了龙岗战斗、老营盘战斗、南雄水口战役等。长征前夕,父亲朱开炳体检时,由于不能走长路等身体原因,被退伍返乡,1997年去世,终年86岁。

  朱道桂说,曾听他父亲说起,在这里口口相传流传了一匹红军战马的故事。

  那年农历四月的一天,父亲朱开炳正在河边割草,远远地看见一排红军从仙下莲塘村蔡屋组三鹅玩水方向过来,经过龙溪村罗袋组通往兴国方向,红军队伍从早上7点开始,直至上午10点,才陆陆续续地全部走完。

  这时,有一名红军战士将一匹小马,牵到我父亲面前,送给了我父亲,大概由于这匹小马弱小患病,跟不上大部队吧。于是,父亲赶忙丢下镰刀、粪箕,牵着这匹心爱的小马回家了。

  小马圈养在牛栏里,牛栏门也不需要关。每天晚上,小马自己会跑出去吃草,吃饱后又会回到牛栏里。那时,我祖父家里会做豆腐,祖父就用“捞饭”喂养小马。几个月后,小马长得又高又壮,奔跑时精神抖擞,嘶鸣声响亮。

  当年七月,国民党军从仙下莲塘来到龙溪这里,当看到这匹红军留下的战马,便对其恨之入骨,想尽办法费劲周折,才抓到它,凶狠地敌人拿马刀杀死了这匹红军的战马。。。。。。

  我们一行从龙溪村方屋上山,山道弯弯曲曲、横峰侧岭,山势纵横交错、起伏重叠,仰头望向插入云霄的“云峰嶂”,顿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

  终于来到了山顶,这里三岔口有一块指示路牌,往左的红色箭头标明“九山村”(今兴国社富乡九山村),往右的红色箭头标明“白石村”(今兴国杰村乡白石村)。我们驱车沿着山脊横排、朝杰村乡白石村而下,车子依旧在弯弯曲曲的山道慢慢行驶,约莫半小时,下到山脚下,山下是一片宽阔的大盆地,地势平坦,人口密集,南部是兴国社富乡,朝东方向是兴国杰村乡。

  不一会儿,我们经过杰村中学,来到了杰村的圩镇,旁边是杰村乡政府,杰村乡位于兴国县城东南部,东毗于都县仙下乡、南邻社富乡、西连埠头乡、北接江背镇。


  

  我们调研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调访红军后人及知情人,初步考证了红八军团由“桥头、银坑到杰村、社富地域”这一段路线。

  即:红八军团司令部随红21师于10月11日晚至12日拂晓,从于都桥头水背、木鱼塘、盘罗石、兴国新城城左别迳(今兴国县樟木乡)、周迳、江背到达澄龙(今兴国县江背镇)、杰村地域;

  红23师及后方机关于11日晚至12日拂晓,从于都银坑平安寨、琵琶村、银坑圩,经马安上宝村古邦组、上宝村上宝围、贡布村、溪背村、头金村、马安村下庵子,上山翻过山,下山到达兴国杰村乡曾田村。

  12日至16日,红八军团在杰村、澄龙、社富地域整理、补充并进行军政训练。休整期间,根据“朱德关于各补充团正式拨给各兵团管辖并负责训练的指令”(1934年10月13日),在于都接收了于都补充第六团1900人,并于15日晚开往社富地域随红八军团行动。根据“野战军由10月10日至20日行动日程表”(1934年10月9日)及“野战军南渡贡水计划表”(1934年10月),10月16日晚,红八军团由社富地域出发,17日到达仓前(指仓前区,时属于都县,今属于都县贡江镇)、石圾(今属于都县罗坳镇)、观音庙地域集结休整。


  完稿于2024年9月15日于都河畔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散文带领我们踏上了一段追寻红色足迹的旅程。作者对红八军团长征路线的考证,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在炎热的天气中,调研组成员们不畏艰难,执着地探寻着红军的行军路线。从仙下乡到马安贡布,再到兴国杰村,每一个地方都有历史的痕迹可寻。文章中对各个地点的描述细致入微,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通过这次寻访,我们不仅对红八军团的长征路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这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也是一次对革命精神的传承。推荐阅读。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