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月到中秋分外明

作者: 未翼 点击:709 发表:2024-09-13 09:02:17 闪星:2

  有诗云,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此刻又逢中秋,正是秋高日远,风和物茂。这由上古流传而来的美好节日是印刻在所有炎黄血脉中最坚定的守望。

  古历法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农历八月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此便为“中秋”。

  中秋节始于唐贞观年间,盛行于北宋。宋太宗年间,将农历八月十五定为全国性的节日,定名中秋节并休沐一日,阖家团圆。自此以后,中秋节的民俗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并结合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民间神话,使之渐渐成为民族传统,与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共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古往今来,人们年复一年地在此刻思念亲人,祈盼团聚,祭拜明月,庆祝丰收,而无论江南塞北,河东河西,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始终一代代不懈地传承和复现着中秋传统的盛景。有诗词寄情,歌舞庆贺,有美馔月饼,兄弟同堂,时当圆月皎皎,金桂飘香,菊盛蟹肥,其乐融融。家的文化绵延厚重,让人百感交集,神思悠远。

  秋日过半,丰盈在望,月的银辉洒落在城市乡村,山川平原,召唤着远方的亲人们归还。无论跋涉于野的游子,还是端于庙堂的故旧,此刻应是归心似箭。然而,诗意中的中秋多有相思别离,因有天遥路远不能回归的,又有短暂相聚旋即分别的,感叹人生于途中多有不如意者,于是诗人们举头望月,思绪飘飞,一首首吟月寄思的名篇便流芳于世。

  幼时中秋记忆最深的,莫过于是母亲制作的月饼。用和好的面醒发后捏成一个个小面团,包上芝麻糖馅料,用模具压成有花纹的饼状,然后上蒸锅蒸熟。其实说是月饼,更像是糖馅的包子。小时候我并不爱吃这个,更喜欢外面卖的那种咬一口掉很多渣的月饼,松脆松脆的,馅料甜的发腻,我最爱吃五仁馅,每每中秋便十分期待。光阴荏苒,时过境迁,现在已是人到中年。当下盛世繁华,月饼的种类越来越多,制作也越来越精致,而我反倒没有了幼时的期待,身边爱吃月饼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孩子们都很挑剔。但是中秋家宴时,月饼仍是不可缺的,它是中秋团圆的象征,祭祖拜月的仪式。人进不惑之后,从健康考虑,我很少吃月饼。却说有一日,妻子从姑妈家带来几个芝麻糖馅的蒸月饼,我竟吃得如痴如醉。

  自魏晋以来,传统习俗中便有中秋祭月、赏月的民俗。人们以月圆寓意家人美满团圆。每年八月十五的月亮分外圆也分外亮,清晖溢满四方。抬头凝视圆月,上面依稀可见形似山脉的影迹,父母多言此乃嫦娥仙子和玉兔居住的广寒宫,让幼年的孩童心驰神往。相隔千里的亲朋虽憾于不能把臂言欢,当想到在同刻举头望月,内心便充满借月光跨越时空,与相思的人心意相合的浓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张九龄的名句真切道出了人们祭月赏月的心境。

  幼时,中秋节是我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这一天父母会准备丰盛的佳肴,在彼时生活艰难物资匮乏的时期,有鸡有鱼有肉有时还可能有几只肥硕螃蟹的晚餐无疑是我们最大的快乐。母亲会摆上几盘拜月的贡品,有月饼,石榴,葡萄,苹果等等,平时不爱喝酒的父亲也会拿出白酒来小酌几杯,而我们兄妹一边大快朵颐一边用小香槟和父母频频碰杯,学着大人一般说着吉祥话然后一饮而尽,博得父母满面笑意的夸赞。晚餐后,便是全家分享拜月贡品和赏月的时刻。那时的家是一个有着小小院子的平房,一家人围坐在院子中的方桌前,吃着月饼和水果,看着明月皎皎,聊着生活琐事,不知不觉,幸福随月辉一起溢满四周。

  年年时节美晴明,何处不惟台与城,秋来偏忆故人约,月到中秋分外明。先贤大家用脍炙人口的美文赞美祈佑团圆的传统佳节,赞美年年岁岁的皎月圆满,赞美不离不弃的亲情友谊,赞美矢志不渝的两地相思,让中秋流传为国人最有诗意文采的一个节日,也成为国人内心最为向往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文章在简介中秋节来历之后,介绍了中秋节不断丰富完善的民俗所承载的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底蕴。作者借助幼时中秋记忆最深的母亲制作的月饼和传统习俗中中秋祭月、赏月的民俗,揭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象征寓意所蕴含的文章主旨。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中秋情更浓。中秋是庆祝阖家团圆的节日,是花好月圆的意蕴,是皆大欢喜的和谐,是脉脉相传的浓情。“‌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象征寓意主要体现在对亲人的思念、团圆和睦、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融合。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