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僧伽研究及僧伽文化建设之建议

作者: 金科 点击:652 发表:2024-09-03 08:26:27 闪星:3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便深受欢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迅速发展,至唐代更加得到发扬光大,涌现出许多在佛教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高僧。来自中亚地区,被唐中宗奉为国师的僧伽就是其中之一。

  僧伽(音qié),本是梵语的译音,意为大众。原指出家佛教徒四人以上组成的团体,后来单个和尚也称“僧伽”。唐中宗把僧伽奉为国师后,“僧伽”成为专有名词,特指泗州僧伽大师(亦叫泗州大圣、泗州佛等)。

  据记载,僧伽自言何姓何国人。关于何姓何国,《新唐书‧西域传下》载:“康者(康居国之后)……君姓温,本月氏人,世居祁连北昭武城(今甘肃中西部及青海东部),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今乌兹别克)。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武昭。”可见,何国是由康居国分出的,何姓亦即月氏人分支。还有一种说法,说是佛家谶语。

  僧伽来到大唐,初游历江淮一带。虽说是外来人,但勤于学习钻研,将西域文化与中土文化结合起来,并利用精通的佛学、易学、医术、幻术等知识为百姓消灾解难。他能讲会说,力行善事,泗州一带的百姓对他十分崇拜,把他视作无为不能的神灵。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众多有关他的灵异故事在社会上广泛地流传着,很快传到长安,引起皇帝的关注。当时长安城内佛寺多达70多处,有慈恩寺、青龙寺、大兴善寺、普光寺(高宗李治曾诏书慧净为寺主)等,高僧如云,但中宗李显对僧伽铭记在心,于是下诏宣僧伽进宫。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中宗不仅安排僧伽入住条件优越的荐福寺,而且还封其为国师。从此,僧伽名扬四海。景龙四年(710)僧伽坐化后,王朝以国礼的待遇为他举行葬礼,并按其生前遗愿,将其送归临淮城内普光王寺(当时泗州治宿预,尚未迁至临淮),并起塔供养。从此,淮河岸边的普光王寺(后称普照王寺)便成为全国闻名的古刹之一。到了宋代,李昉、蒋之奇、苏东坡、李纲等文人居士、达官重臣的宣扬,以及真宗、徽宗等皇帝的推崇,“泗州大圣”信仰遍及全国。如今在江苏的南通、江阴和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乃至台湾、日本等地,还有不少以僧伽来命名的寺庙,以及“泗州大圣”的塑像等。可见,僧伽的影响十分远大。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泗州州治迁至临淮。因泗州地处水陆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普光王寺和僧伽塔屡遭毁坏,但因信仰又屡次修建。德宗贞元中(785-805,即794年左右),临淮浮屠被毁。高僧澄观设法筹资重新修建(韩愈诗于贞元十六年,可见公元800年塔已建好),塔高三百尺。穆宗长庆二年(822),殿塔又灾,浮屠尽矣。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敕重建寺塔。雍熙二年(985),十三级浮屠建成,又称雍熙塔。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破泗州,寺宇与塔俱毁。传说四太子得大士真身而归藏燕都庆寿寺。宣和乙巳(1125),徽宗驾幸普照寺,御批神宵玉清宫占用普照寺的庙宇半以还寺(见王明清《玉照新志》卷四胡舜申“乙巳泗州录”),但神宵玉清宫在归还时,将许多门窗拆去,殿宇十分破旧。南宋后期,曾一度收复泗州,对寺宇进行整修。元至元十八年(1281),僧怀融请建塔,经七年仍未果。仁宋延祐二年(1315),用西竺表法改建普照寺宝塔,建成砖塔高一百五十尺,塔顶为铜盖,赐塔名灵瑞。明代曾多次整修,万历末年,有僧如隐号显光者自南海来募修塔寺;崇祯十年,巡按饶京、吴振缨、州守解梁、李希楧捐金命工,乃大修之,并增修亭台殿阁,题其门曰古浮图塔,后筑高台,台下为洞,灵通虚敞,景胜十分可观。清顺治九年,如隐弟子名性慈者,承师志,苦行募建,中殿三层高,埒塔腹面,八窗玲珑,一望如画。清康熙十九年(1680),水漫泗州,寺亦没于水中,而塔一直屹立于水中。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因大风雨灵瑞塔完全倾倒,塔顶被州牧谢其炳取下,并藏于州署(时泗州治盱眙)。四十二年(1777),因裁虹并泗,泗州州治迁至虹县,灵瑞塔塔顶的铜材被移寄盱眙县衙门。四十九年,盱令王本智详请变价,计铜二千七百三十三斤。至此,曾经名扬四海的泗州普光王寺和僧伽塔消失得无影无踪。

  因僧伽影响广远,故多次受到帝王赐封。唐中宗遵为“国师”,唐懿宗赐号“证圣大师”。宋大中祥符六年,宣加“普照”,号“明觉大师”。徽宗时,加号“大圣等慈普照明觉国师菩萨”。

  僧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古有文人居士甚至帝王极力推崇,现代许多学者更是探讨研究不止。如今,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不少地方以名人效应开始大打旅游牌,僧伽研究于是又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安徽省泗县投入巨资,已建成古泗州普光文化园景区;江苏泗洪县正在规划,拟重建普照王寺;江阴市政府为保存文化古迹,修复悟空寺,着手依据僧伽舍利函铭记重建“泗州大圣宝塔”;南通市政府投资拍摄了电视纪录片《僧伽东行》,在央视播出后引起巨大反响。2017年,南通市还成立了“僧伽文化研究会”,推动僧伽研究,弘扬僧伽文化。

  僧伽,生前在盱眙一带传教三四十年,坐化后又归葬于盱眙,我们更应当先人一步,加快僧伽文化研究和僧伽产业推进。为此,作者多方搜集资料,从浩瀚的古藉文本中进行查阅,对晦涩难懂的古文细致地校点,并网罗了几篇现代论文,于2020年7月编印出版了《僧伽史料集粹》,也是目前第一部关于僧伽研究方面的史料集成,以供文史爱好者和僧伽研究者学习参考,亦以期为方志编纂者和地方领导者决策服务。

  我们今天可见的最早的僧伽文章是唐代李邕所写的,后来者(尤为突出的是宋代的蒋之奇)大多在此基础上或增加或改动,特别是僧伽灵异,更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玄之又玄,有三十六应化的,有增加到四十应化的(明末清初梁云构《豹陵集・为徐司李病祷大圣禅师文》)。今天,如果再进一步研究僧伽,作者认为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才有新的价值和意义,也是研究之重点:

  1.僧伽出生的“何国”,当时佛教的影响和普及程度,僧伽的家庭及其受教育情况。

  2.僧伽游说于江淮,并受诏入宫,他所说的是什么经文,是经术还是其他方术让百姓乃至帝王信服并被推崇。

  3.历代普光王寺和僧伽塔的规模、形制、管理以及名称的变化。

  4.普光王寺历届主持和高僧列表。

  5.现在是否有必要重建普光王寺和僧伽塔,建在哪,规模、结构如何?如何使僧伽文化与盱眙旅游、文化、经济等方面联系起来,以形成地方特色产业。

  泗州城水漫以后,普光王寺中的僧人转移到哪儿去了?我曾到盱眙河西寻找答案。据年高长者说,原管镇供销社大院内,在解放前是大唐寺(又称东大庙、大圣寺)所在地,并有每年三月三赶庙会的习俗。管镇晚清举人路承霈曾为该寺撰写过一幅长联,即:为东土导师、为西方上圣、为南海菩提,十万程白鹿车停,灵瑞著长淮,贝叶千秋藏古寺;布唐家甘露、布宋代慈云、布明时法雨,五百年洪羊劫换,普光照圣寺,莺花三月指迷津。大唐寺是否就是普光王寺僧众的临时驻足礼佛之地呢,有待进一步考证。

  (本文写于2020年初)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僧伽既代表一个群体又专指一个人,特指泗州僧伽大师。佛教在唐朝受到高度重视,这个来自何国在民间游历为百姓做“法事”的僧人名声大噪,得到唐中宗的接见和赏赐,封其为国师,僧伽从此名扬四海。历代普光王寺和僧伽塔建了毁、毁了建,僧伽已成为文化现象,本文对僧伽和其文化进行探究,提出疑问也给出建议,唐朝佛教盛行,僧伽文化现象值得深入研究。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